《伤寒论检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林鹏主编;丁素珍,姚玉山,周世英等编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4908213
  • 页数:432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原文 1

卷第一 1

辨脉法第一 1

平脉法第二 6

卷第二 12

伤寒例第三 12

辨痓湿暍脉证第四 1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18

卷第三 2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26

卷第四 4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七 42

卷第五 53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 53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63

卷第六 65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6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66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72

卷第七 79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79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81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82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85

卷第八 92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92

辨不可吐第十八 98

辨可吐第十九 99

卷第九 100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00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105

卷第十 112

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112

下篇 分类 126

一、病证 126

(一)太阳病 126

(二)阳明病 129

(三)少阳病 132

(四)太阴病 132

(五)少阴病 133

(六)厥阴病 135

(七)伤寒 135

(八)中风 140

(九)合病 141

(十)并病 141

(十一)中寒 142

(十二)飧泄 142

(十三)病疟(如疟状,温疟) 142

(十四)坏病 142

(十五)风湿(湿痹) 143

(十六)温病(风温,冬温) 143

(十七)温毒 143

(十八)温疫 143

(十九)痓(刚痓,柔痓) 144

(二十)阳微结 144

(二十一)纯阴结 144

(二十二)脏结 144

(二十三)结胸 145

附:不结胸 145

(二十四)痞 146

(二十五)脏厥(脏寒) 147

(二十六)蛔厥 147

(二十七)固瘕 147

(二十八)谷瘅 147

(二十九)亡阳 147

(三十)亡血 148

(三十一)血崩 148

(三十二)蓄血 148

(三十三)瘀血 148

(三十四)热入血室 149

(三十五)水逆 149

(三十六)阳旦 149

(三十七)寒格 149

(三十八)戴阳 150

(三十九)阴阳易 150

(四十)奔豚 150

(四十一)霍乱 150

(四十二)除中 150

(四十三)脾约 151

(四十四)胃家实 151

(四十五)痈脓 151

(四十六)伏气 151

(四十七)关格 152

(四十八)痂癞 152

(四十九)泄风 152

(五十)暑病 152

(五十一)协热利 152

(五十二)喉痹 153

(五十三)暍 153

(五十四)淋 153

二、症状 154

(一)全身症状 154

发热(身热,有热,恶热) 154

附:不发热(热已去,热除) 156

发热恶寒(恶寒发热) 157

发热不恶寒(不恶寒而发热) 158

发热而厥(厥而发热) 158

发热无汗(无汗发热) 159

发热汗出(汗出发热) 160

潮热(日晡发热) 161

附:热不潮 162

大热(壮热,灼热,热甚,热多,蒸蒸发热) 162

微热(热少,无大热,翕翕发热) 162

往来寒热(如疟状) 164

附:不往来寒热 164

恶寒(身寒,身冷) 164

附:不恶寒 166

恶寒甚(大寒) 166

微恶寒(寒少) 166

振寒(寒栗) 167

恶风 167

汗出 168

附:不汗出(无汗) 170

自汗(盗汗) 171

战汗 172

附:不战汗出(不战不汗) 172

大汗(汗多,汗出不止) 172

微汗(汗少) 174

头汗 174

四肢汗出 175

身痛(腰痛,肢节疼) 175

附:身不疼 177

身重 177

附:身不重 178

项背强痛(身强,筋急) 178

附:项不强 179

身痹(不仁) 179

身瞤动(动惕) 179

踡卧 179

身黄 180

附:不发黄 181

身肿 181

皮肤症状 181

(二)头面症状 182

头痛(头重) 182

附:头不痛 183

头眩(冒) 183

摇头 184

面部色泽 184

耳部症状 185

鼻部症补 185

衄血 186

咽喉干燥 186

咽痛(咽烂,喉痛) 187

附:咽不痛 188

咽塞(咽生疮) 188

口舌干燥 188

口噤(不能言) 189

口苦(口烂,口不仁) 189

舌胎 190

目部症状 190

直视(睛不慧) 191

(三)四肢症状 191

厥(手足寒) 191

附:不厥(厥愈) 194

瘛疭(拘急) 194

附:脚伸 195

手足温(手足热) 195

附:手足不温 196

(四)脏腑症状 196

烦 196

附:不烦(静) 198

大烦(烦极,烦乱) 199

微烦(小烦,虚烦) 199

烦躁 200

躁烦 201

躁(躁扰) 201

惊(怵惕) 202

悸(惵,脐上筑) 202

狂 203

言乱(狂言) 203

谵语 203

郑声 205

心乱(喜忘,不识人) 205

心中懊惵 205

不得眠(不得卧) 206

嗜卧(欲眠,欲寐) 207

咳(咳逆) 207

附:不咳 208

喘(息高) 208

短气(少气,不得息) 209

呕 210

附:不呕 211

欲呕(干呕) 212

吐(吐逆) 212

附:不吐 213

欲吐 213

吐蛔(吐涎) 214

吐血(吐脓血) 214

吐利(呕利) 214

附:吐利止 215

哕 215

噎(?,噫) 216

饥 216

能食 217

附:不能食(不欲食) 218

食不下(水浆不下) 219

渴(饮水) 220

附:不渴 221

大渴 222

渴不能饮(小渴) 222

大便硬(燥屎) 223

附:大便不硬 224

大便难 224

附:大便易(便溺妄出) 225

不大便 225

大便溏(初硬后溏) 226

大便下血(下重,便脓血) 226

下利 227

附:不下利(利止) 231

协热利 232

厥利 232

下利清谷 233

小便数 233

小便白(小便清) 233

小便少(小便赤) 234

小便利 234

小便不利(淋) 235

小便难 237

不得小便 238

(五)胸腹症状 238

胸满(胸中窒,痞硬) 238

胸胁满(胁下硬满) 238

胸痛(胸胁痛) 239

心痛(心下痛) 239

胁痛(胁下痛,两胁拘急) 240

痞(心下痞) 240

心下满(心下急) 241

心下硬(心下结) 241

腹满(腹胀满) 243

腹痛(腹满痛,内拘急) 244

少腹满(少腹硬满痛,急结) 246

肠鸣转气 247

附:不转气 247

气上冲(脐下悸) 247

(六)其它症状 248

疮脓疹痒 248

月经期发热 248

溲便遗失 249

前阴症状 249

局部特殊症状 249

三、脉法 251

(一)脉法大纲 251

平脉总则 251

诊脉方法 251

诊脉部位 252

脉之形象 253

五脏平脉 253

脉应四时 253

脉因人异 254

脉随神变 254

脉有相乘 残贼 灾怪 254

(二)类脉 254

浮脉类 254

沉脉类 261

数脉类 263

迟脉类 265

滑脉类 266

涩脉类 267

缓脉类 268

紧脉类 269

微脉类 270

弱脉类 274

弦脉类 275

濡脉类 276

细脉类 277

洪脉类 278

大脉类 278

小脉类 279

动脉类 279

厥脉类 280

实脉类 280

虚脉类 280

芤脉类 281

促脉类 281

疾(急)脉类 281

代脉类 282

结脉类 282

长脉类 282

短脉类 282

盛脉类 282

伏脉类 283

革脉类 283

损脉类 283

散脉类 283

其它脉 283

四、辨证 286

(一)六经(见病证) 286

(二)八纲 286

阴 286

阳 287

表(外) 289

里(内) 290

寒(冷) 292

热 294

虚(不足、微、弱、衰) 294

实(有余) 297

(三)病因 298

风 298

寒(冷) 299

暑 300

热 300

湿 302

燥 302

火 302

水 303

伏气 303

宿食 303

瘀血(血留,血证,有血,蓄血) 304

情志 304

(四)荣卫血气津液(精) 304

荣 304

卫 305

血 306

气 308

津液(精) 311

(五)脏腑 311

脏 312

腑 312

肝 313

心 313

脾 314

肺 314

肾 315

胃 315

膀胱 317

三焦 317

五、预后 319

(一)愈 319

症状 脉象 319

时间 病机 321

治法 方药 322

(二)未愈 324

症状 脉象 324

时间 病机 325

治法 方药 325

(三)死 325

症状 脉象 325

时间 病机 327

治法 方药 327

附:不死(生) 328

(四)难治 328

(五)可治与不可治 329

可治 329

不可治 329

(六)传与不传 329

传 330

不传 330

(七)轻重 330

轻 330

重 330

六、治法 332

(一)治法大纲 332

治法总则 332

四时治法 333

先后缓急 333

(二)类法 334

汗法(攻表) 334

下法(攻里) 340

吐法 347

针法 348

灸法 349

火法 350

和法 351

温法 351

利法 351

清法 352

水法 352

内(纳)法 352

导法 352

七、方剂 353

(一)组成 适应证 禁忌证 服后 353

桂枝汤 353

桂枝人参汤 355

桂枝加大黄汤 355

桂枝加芍药汤 355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356

桂枝加附子汤 35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56

桂枝加桂汤 356

桂枝加葛根汤 357

桂枝甘草汤 357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57

桂枝去芍药汤 357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57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58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58

桂枝附子汤 358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358

桂枝麻黄各半汤 358

桂枝二麻黄一汤 359

桂枝二越婢一汤 359

小建中汤 35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59

麻黄汤 360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60

麻黄附子甘草汤 361

麻黄细辛附子汤 361

大青龙汤 361

小青龙汤 361

葛根汤 362

葛根加半夏汤 362

葛根黄芩黄连汤 362

小柴胡汤 362

附:非柴胡汤证 364

大柴胡汤 364

柴胡加芒硝汤 36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65

柴胡桂枝汤 366

柴胡桂枝干姜汤 366

大承气汤 366

小承气汤 368

调胃承气汤 369

桃核承气汤 370

大陷胸汤 370

大陷胸丸 370

小陷胸汤 371

抵当汤 371

抵当丸 371

十枣汤 371

麻子仁丸 372

白散 372

生姜泻心汤 372

附子泻心汤 372

大黄黄连泻心汤 373

半夏泻心汤 373

甘草泻心汤 373

黄连汤 373

黄芩汤 37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74

黄连阿胶汤 374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374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75

旋复代赭汤 375

理中丸(汤) 375

真武汤 375

附子汤 376

甘草附子汤 376

甘草干姜汤 376

芍药甘草附子汤 376

干姜附子汤 37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77

栀子豉汤 377

栀子甘草豉汤 378

栀子生姜豉汤 378

栀子厚朴汤 378

栀子干姜汤 378

栀子柏皮汤 379

枳实栀子豉汤 379

白虎汤 379

白虎加人参汤 379

竹叶石膏汤 380

五苓散 380

猪苓汤 381

猪肤汤 381

茯苓甘草汤 381

文蛤散 381

四逆汤 382

四逆散 383

四逆加人参汤 383

当归四逆汤 383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83

茯苓四逆汤 383

通脉四逆汤 384

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384

白通汤 384

白通加猪胆汁汤 384

乌梅丸 385

半夏散(汤) 385

瓜蒂散 385

甘草汤 385

白头翁汤 386

芍药甘草汤 386

吴茱萸汤 386

赤石脂禹余粮汤 386

炙甘草汤 386

牡蛎泽泻散 387

苦酒汤 387

禹余粮丸 387

茵陈蒿汤 387

桃花汤 388

烧裈散 388

麻黄升麻汤 388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88

猪胆汁方 388

蜜煎方 389

桔梗汤 389

(二)煎煮法 389

煎煮至加水量的二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以上的方剂 389

煎煮至加水量的二分之一以下或三分之一的方剂 389

煎煮至加水量的三分之一以下或四分之一的方剂 390

煎煮至加水量的四分之一以下的方剂 390

未明示煎煮程度的方剂 390

丸散煎煮剂 390

去滓更煮再煎的方剂 391

微火煎煮的方剂 391

汤渍的方剂 391

用特殊溶液的方剂 391

先煎后下某药的方剂 391

(三)给药法 391

变通法 391

顿服法 392

分二服 392

分三服 392

分五服 392

分六服 392

日二服 392

日三服 392

半日三服 393

平旦服 393

饭前服 393

昼夜服 393

少少咽服 393

更服 393

增加服用量 393

及时停服 393

肠道给药 393

(四)药后护理 394

饮水 394

食粥 394

温复 394

将息法 394

禁忌 395

(五)丸散制法 395

丸剂 395

散剂 395

其它 396

八、药物 397

(一)药物与用量 397

甘草 397

桂枝 398

大枣 399

生姜 400

芍药 401

干姜 401

人参 402

附子 402

半夏 403

黄芩 403

大黄 404

麻黄 404

茯苓 404

黄连 405

栀子 405

白术 405

石膏 406

杏仁 406

柴胡 406

枳实 406

粳米 407

厚朴 407

芒硝 407

细辛 407

知母 408

牡蛎 408

蜂蜜 408

香豉 408

葛根 408

当归 409

阿胶 409

栝楼根 409

桃仁 409

泽泻 409

甘遂 409

吴茱萸 410

猪胆汁 410

黄柏 410

龙骨 410

桔梗 410

五味子 410

葱白 410

赤石脂 410

清酒 411

水蛭 411

虻虫 411

麦冬 411

麻仁 411

蜀漆 411

葶苈子 411

猪苓 411

通草 411

赤小豆 412

苦酒 412

升麻 412

栝楼实 412

芫花 412

荛花 412

大戟 412

海藻 412

茵陈 412

连轺 412

生地黄 412

滑石 412

贝母 413

天冬 413

竹叶 413

薤白 413

秦皮 413

乌梅 413

白头翁 413

蜀椒 413

旋复花 413

代赭石 413

萎蕤 413

禹余粮 413

巴豆 413

商陆根 414

文蛤 414

人尿 414

猪肤 414

梓白皮 414

胶饴 414

铅丹 414

鸡子黄 414

鸡子去黄 414

瓜蒂 414

白粉 414

甘澜水 414

潦水 414

裤裆灰 414

清浆水 415

(二)药物与炮制 415

甘草 415

大枣 416

桂枝 416

生姜 417

附子 417

半夏 418

大黄 418

麻黄 418

石膏 419

杏仁 419

栀子 419

枳实 419

厚朴 420

牡蛎 420

桃仁 420

甘遂 420

吴茱萸 420

蜂蜜 420

水蛭 420

虻虫 420

赤石脂 420

麦冬 420

蜀漆 421

葶苈子 421

猪苓 421

赤小豆 421

芫花 421

禹余粮 421

瓜蒂 421

滑石 421

天冬 421

巴豆 421

乌梅 421

蜀椒 421

荛花 421

裤裆灰 422

(三)特殊煎法 422

麻黄 422

粳米 422

芒硝 422

香豉 422

葛根 422

阿胶 423

石膏 423

大黄 423

栀子 423

黄连 423

猪胆汁 423

黄芩 423

甘草 423

大枣 423

生姜 423

桂枝 424

附子 424

茯苓 424

枳实 424

厚朴 424

人尿 424

甘遂 424

茵陈 424

蜂蜜 424

蜀漆 424

鸡子黄 424

栝楼实 424

胶饴 424

清浆水 424

薤白 425

(四)药物加减 425

加药 425

减药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