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方法论与行政分析立场 修订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钲堤著
  • 出 版 社: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9867522481
  • 页数:61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壹、研究背景与动机 1

一、论文写作与方法论 1

二、行政分析立场与政治学方法论 3

贰、问题定义 4

参、论述要旨与章节安排 7

第二章 政治学方法论的基础 11

壹、政治学的定义 11

一、德文Politik一字的概念内涵 11

二、德文Wissenschaft一字的概念内涵 12

三、本文对政治学的定义 13

贰、国内学者对于方法论的定义 14

参、理论、科学理论与方法论之关系 17

一、简介理论 17

二、学术研究活动理论的名称与内容 26

三、学术研究活动理论与方法论的关系 32

肆、方法论的性质 34

一、方法论在本质上是一种结构理路 34

二、方法论在功能上是一种学术语言 35

三、方法论具有工具性格 37

四、方法论具有开放性 39

伍、本文的四套政治学方法论 40

陆、论文写作的实质成分与研究流程 44

一、第一步骤:议题选定与问题提法 45

二、第二步骤:文献回顾 47

三、第三步骤:建立假说 48

四、第四步骤:将论证程序予以操作化 51

五、第五步骤:检证于经验资料 53

六、第六步骤:结论与建议 53

第三章 后设理论三位一体 55

壹、三个轴线 55

贰、后设理论三位一体的定位 58

一、1831年之前 58

(一)希腊时期 58

(二)17、8世纪:古典的认知理论 73

(三)I.Kant的先天认识形式 74

(四)德国观念论 81

二、1831至1945年 92

(一)逻辑实证论与批判理性论 92

(二)W.Dilthey的体验诠释学 103

(三)E.H usserl的现象学 106

(四) 1927年:M.Heidegger的《存在与时间》 111

(五)德国观念论的反驳与拥护之对立现象 125

三、1945至1970年 129

(一)1950年代:建构主义与批判理论 129

(二)1960年代的德国社会学界——实证论争论 136

(三)1961年:哲学诠释学为德国观念论的反思 140

(四)1962年:E.Betti的诠释学说 152

(五)1962年:T.S.Kuhn的《科学革命结构》 159

(六)1968年:J.Habermas的《认知与旨趣》 160

四、小结 161

参、后设理论三位一体的内容 162

一、经验分析论 162

(一)名称字义 162

(二)典型代表者 163

(三)基本假定 163

(四)认知方法与论证过程 166

二、规范本体论 169

(一)名称字义 169

(二)典型代表者 171

(三)基本假定 172

(四)认知方法与论证过程 176

三、辩证历史论 178

(一)名称字义 178

(二)典型代表者 178

(三)基本假定 179

(四)认知方法与论证过程 182

四、小结 183

第四章 W.Burklin与C.Welzel的政治学方法论 185

壹、政治研究的前提之一:两种认知典范 187

一、本节的论述关怀 187

二、再论Aristotle的两类推理 188

三、1951年:L.J.J.Wittgenstein的后期哲学 189

四、1960年代:哲学的语言学转折 194

五、1971年:G.H&von Wright的方法论二元论 196

贰、政治研究的前提之二:三种思想流派 200

一、从后设理论三位一体到三种思想流派 200

二、三种思想流派的内容 202

(一)理解本体流派与理解辩证流派 202

(二)解释分析流派 210

(三)小结 213

参、政治研究的前提之三:理论切入点 216

一、理论切入点即是研究途径 216

二、历史(发生)论 218

三、制度论与新制度论 223

四、行为论 232

五、政治的经济论 233

六、系统理论 234

七、另一种新的理论切入点 237

肆、政治研究的方法:狭义的方法论 239

一、方法导向 239

二、研究安排 242

三、研究技巧 245

四、比较作为一般的方法 248

伍、政治研究的目的:提出命题或理论 252

陆、对于论文写作的意涵与应用 253

一、对于论文写作的三点意涵 254

(一)有助于概略掌握政治研究理路 254

(二)有助于避开找资料的困境 255

(三)可被学术圈接受与期待超越 256

二、解释启迪典范在论文写作上的应用 256

(一)结构社会学做为典型代表 256

(二)特定因果关联下的量化方法导向 262

(三)特定因果关联下的质化方法导向 270

(四)评价 274

三、理解诠释典范在论文写作上应用 277

(一)理解本体流派 277

(二)理解辩证流派 286

(三)评价 290

第五章 后结构主义方法论 293

壹、疑义 293

贰、简介结构主义 293

一、结构主义的基础知识 293

二、C.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 297

参、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 301

肆、后结构主义者对语言文本的认知方法 306

伍、后结构主义之一:R.Barthes的符号论 312

一、与F.de Saussure的结构语言学之差异 313

二、与C.Levi-Strauss的结构主义之差异 315

三、L.Hjelmslev的符号系统:ERC 317

四、神话系统与后设语言系统 320

五、阅读神话系统的三种方式 323

六、符号的直接意指与文化意义 326

七、符号生成之后的性质 332

八、符号论在政策研究上的应用 333

陆、后结构主义之二:M.Foucault的主体诠释学 339

一、主体诠释学 339

二、知识考古学 340

三、权力系谱学 343

四、认识论上的断裂 346

五、伦理系谱学 349

六、「知识/权力」模式在政治研究上的应用 352

柒、后结构主义之三:J.Derrida的解构理论 355

一、传统本体论的彻底瓦解 355

二、解构即是分延 356

三、difference是一个能指 358

四、解构即是对不能的体验 359

五、解构的操作 360

(一)从语言的概念扩散进行解构 360

(二)从语言的因果多重性进行解构 363

六、解构理论在政治研究上的应用:双重阅读 364

七、前后期的解构思想之转折 366

捌、反思 369

第六章N.Luhmann的系统理论与观察理论 375

壹、N.Luhmann的函数结构系统理论 375

一、疑义 375

二、两种系统理论的差异性 376

三、多重因果关联与函数对等物 381

四、在政治实务上的应用 384

五、函数分析做为比较研究方法论 384

六、评价 388

贰、 N.Luhmann的自我再制系统理论与观察理论 389

一、基本假定 389

二、自我再制与他我再制 391

三、从混沌学看自我再制 392

(一)混沌学的要义 393

(二)混沌现象的描述 394

(三)吸子 395

(四)分形与分维 398

(五)蝴蝶效应 400

四、观察就是透过一个区别所进行的标示 401

五、函数与意义之间的关系 402

六、观察具有偶变性与吊诡性 404

七、二阶操控学与二阶观察 412

八、二阶观察是另一种认知典范 414

九、观察理论的应用例子 415

(一)军中同性恋的观察 415

(二)自然环境生态受到破坏的观察 416

(三)台湾水权问题的观察 417

(四)少年犯罪的预防与矫治制度的观察 420

(五)台湾统筹分配税款问题的观察 423

(六)对于不可治理性的观察 426

十、评价 427

第七章 政治学方法论在行政分析立场上的应用——以西德的行政经验为例 429

壹、一个限定及其理由 429

贰、四种问题分析立场的引伸 431

参、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国家的游戏空间及意义 434

一、保守立场:国家是高于社会一级的系统 434

二、合理化立场:国家与社会在多面向上的交互影响 438

三、批判立场:国家的行动能力 441

四、马克思式立场:国家行为的遗传因子 446

五、小结 448

肆、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内阁与行政机关之间的关系 449

一、保守立场:行政权的优先 449

(一)行政权的专业性与公益导向 449

(二)行政与民主国家的关系 451

(三)行政权的功能与意义之流失 452

二、合理化立场:回归现实的理性 458

(一)系统形构与复杂度化约 458

(二)渐进主义 462

三、批判的立场:内阁与官僚的执行赤字 465

(一)对渐进主义的批判 466

(二)对行政部门的问题处理能力的批判 467

(三)对政治领导能力的批判 470

(四)对官僚组织型态的批判 473

(五)对行政批判的批判 475

(六)政治危机理论:限制及保留政治行政系统的理性 477

四、马克思式立场:国家机构的职能规定 482

(一)国家机构本身特有的生命 483

(二)财团与国家机构的紧密结合 486

五、小结 489

伍、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议会主义 490

一、保守立场:贫乏的行动能力与微小的专业 490

二、合理化立场:国会系统的强处 491

三、批判立场:批判国会既有功能的缺失 494

四、马克思式立场:阶级斗争的遮掩 497

五、小结 499

陆、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多元主义 500

一、保守立场:危险的多元主义 500

二、合理化立场:必要的多元主义 503

三、批判的立场:不完全的多元主义 505

四、马克思式立场:遮掩的多元主义 507

五、小结 508

柒、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统合主义 508

一、保守立场:古典的统合主义 508

二、合理化立场:从新多元主义到新统合主义 511

三、批判立场:新统合主义的成本 516

四、马克思式立场:统合主义的集团与有选择性的统合主义 518

五、小结 519

捌、从四种问题分析立场论民主主义 519

一、保守立场:民主的危险 519

二、合理化立场:写实主义下的民主 522

三、批判立场:反对一个简化的民主 524

四、马克思式立场:真正民主的不可能 527

五、小结 528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531

壹、结论 531

贰、后续研究建议 554

附录 557

附录一论体制、政策、政治三者的关联 557

附录二 简介哲学三大部门 561

附录三 简介偶变性 573

参考文献 577

索引 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