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3
第一编 素质教育新概念——实践能力培养 3
第一章 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教育的基石 3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含义 3
一、实施实践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3
二、实施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教育的紧迫任务 4
三、实践能力培养是革除现行教育弊端的重要措施 4
四、实践能力培养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5
五、实践能力培养是向历史的挑战,也是向未来的挑战 6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 6
一、内在性 7
二、基础性 7
三、差异性 8
四、实效性 9
五、综合性 10
六、时代性 10
七、长期性 10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产生与发展 10
一、教育概念的反思 10
二、实践能力培养与社会基本实践的关系 11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过程 12
第二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哲学基础 17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7
二、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观 21
三、现代系统理论 23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心理学基础 25
一、人格特征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25
二、斯佩生的大脑两半球机能说 28
三、内化学说 28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学基础 30
一、新的教育价值论的形成 30
二、教育目的论的转变 31
三、教育现代化理念 32
第三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思想渊源 35
第一节 生产教育思潮 35
一、生产教育思潮的缘起与变迁 35
二、民生教育派的活动与主张 39
三、职业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43
四、生活教育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45
五、政府派的生产教育主张 48
六、生产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 52
第二节 生活教育思潮 55
一、生活教育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56
二、生活教育派的基本主张 62
三、政府派的生活教育主张 70
四、教育界其他人士的生活教育主张 73
五、生活教育思潮的影响与评价 77
第三节 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84
一、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演变过程及其思想渊源 85
二、留法俭学会、工读互助团与工读运动 87
三、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93
四、工读主义教育思潮的历史贡献与评价 99
第四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精神 103
第一节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 104
第二节 坚持培养劳动者 108
第三节 坚持人才的全面性 111
一、体能、智能 113
二、活动能力 114
三、道德品质 115
四、情感、意志 116
第四节 重视促进个性的发展 119
第五节 适当满足个人自身完善的需求 123
第六节 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126
一、开创进取精神 128
二、自主性 130
三、协作精神 132
四、参与意识 135
五、效率感 136
第五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和原则 138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138
一、确定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依据 138
二、我国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140
第二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 143
一、关于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内容分类的几种观点 143
二、中小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内容 145
第三节 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150
一、主体性原则 150
二、整体性原则 151
三、导向性原则 153
四、层次性原则 154
五、动态性原则 154
第六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体 156
第一节 教育实践过程的基本理论 156
一、教育实践过程的概念 156
二、教育实践过程的理论基础 157
三、教育实践过程的基本特征 160
第二节 教师主体论 163
一、教师主体的概念 164
二、教师主体思想的演变 165
三、教师的主体地位 167
四、教师的主体作用 168
五、教师主体的劳动特点 171
六、教师的主体素质 172
第三节 学生主体论 174
一、学生主体的实践论基础 174
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变量 176
第七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客体 179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基本理论 179
一、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科学涵义 179
二、实践能力培养客体的类型 180
三、精神客体的基本特点 181
第二节 德育客体和德育实践 185
一、德育客体 185
二、德育实践 192
第三节 智育客体和智育实践 201
一、智育客体 201
二、智育实践 203
第四节 体育客体和体育实践 209
一、体育实践的客体即体育内容 209
二、体育实践 212
第五节 美育客体和美育实践 216
一、美育客体 216
二、美育实践 220
第六节 劳动技术教育客体和劳动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226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客体 227
二、劳动技术实践能力培养 228
第八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 233
第一节 实践能力培养课程的特征 233
一、课程标准的综合性 233
二、以任务组织、内容与过程结合的教学设计 234
三、以学生的学为主线 236
四、高品质科学教育课程的标准 237
第二节 综合理科 238
一、综合理科的提出 238
二、综合理科的类型 239
三、世界综合理科教育的发展概况 240
四、我国的综合理科实践 241
第三节 新学科课程 243
一、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 243
二、新学科的涌现 244
三、新学科课程案例 245
第四节 主题组合活动 246
一、主题组合活动——一种低幼年级教育的新课程 246
二、幼儿园主题组合活动案例 248
三、小学主题组合活动案例 249
第五节 青少年科技活动 250
一、青少年科技活动概述 250
二、OM活动 251
三、青少年创造发明活动 253
第九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 255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概念与本质 255
一、认识过程、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 255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257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258
四、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特征 259
第二节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习 261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 261
二、间接经验的“学”和直接经验的“习” 262
三、传授间接经验的基本教学过程 264
四、获得直接经验的基本教学过程 265
第三节 科学教育的教学过程 267
一、科学教育的知识和学生认识过程 267
二、以任务组织的“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 268
三、“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269
四、“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基本教学过程 271
第十章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273
第一节 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计划规定的课程 273
一、小学自然常识课 273
二、中学物理课 274
三、中学化学课 275
四、中学生物课 277
五、中学地理课 278
第二节 选修与活动课 279
一、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实践 279
二、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课 280
三、初中科学教育选修课 281
四、初中科学教育活动课 283
五、高中科学教育选修和活动课 284
第三节 校外教育 285
一、少年宫的科学教育 285
二、少科站的科学教育 286
三、青少年科技爱好者团体 288
四、青少年科技竞赛 289
第四节 家庭与社会教育 290
一、家庭教育中的科学教育 290
二、社区教育中的科学教育 292
三、社会性青少年科技主题活动 293
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实践 294
第五节 大众传媒与社会氛围 295
一、青少年科学教育杂志 295
二、青少年科学教育书籍 297
三、广播电视中的青少年科学教育 298
四、社会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氛围 299
第十一章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和教训 301
第一节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回顾 301
一、“五四”运动前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01
二、1924年到建国时的教劳结合 302
三、建国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04
第二节 我国实践能力培养的经验教训 306
一、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原理必须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 306
二、教劳结合必须与我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308
三、必须把技术教育列为教劳结合的主要内容 314
四、教劳结合是进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培养一代新人的一条重要途径 316
第二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内容——实践活动课程 321
第一章 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321
第一节 国外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321
第二节 我国活动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323
第二章 活动课程的特点 328
第一节 活动与课程 329
一、对“活动”的理解 329
二、对“课程”的理解 330
第二节 活动课程与传统的活动 331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活动教学法 334
第四节 新型活动课程与实用主义活动课程 335
第五节 新型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 336
第三章 活动课程的功能 338
第一节 活动课程与课程改革 338
第二节 活动课程与素质教育 342
第三节 活动课程与中小学生自身发展 344
第四章 活动课程的设计 347
第一节活动课程的目标 347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349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349
三、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349
四、劳动素质教育 349
五、审美艺术教育 350
第二节 活动课程的内容 351
第三节 活动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353
第四节 活动课程设计模式 354
一、主题深化式 354
二、主题辐射式 354
三、主题立体式 355
第五章 活动课程的教学实施 358
第一节 活动课程教材建设 358
第二节 活动课程教学原则 359
一、综合性原则 359
二、自主性原则 360
三、实践性原则 360
四、愉悦性原则 360
五、开放性原则 360
六、异步性原则 360
第三节 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360
一、必修活动课 361
二、选修活动课(排在周六上午,以业余艺术学校方式进行) 361
三、校外实践活动 361
第四节 活动课程通用型教学结构 362
第五节 活动课教师备课 364
第六节 活动课师生角色定位 366
一、转变观念 366
二、缔结新的师生关系 366
三、找准自己的位置 367
第六章 活动课程管理 369
第一节 活动课程组织管理 369
第二节 活动课程教育思想管理 370
第三节 活动课程教学常规管理 370
第四节 活动课程师资管理 371
第五节 活动课程硬环境与软环境管理 372
一、利用现有资源,丰富活动课内容 373
二、建立校外各类活动基地 373
第七章 活动课程的评估 374
第一节 活动课程评估的层面 374
第二节 对活动课程改革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价 375
一、课程方案评估指标 375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评估指标 375
三、分类课程评估指标 375
四、活动课程实施过程评估 376
五、活动课程管理评估指标 376
第三节 对学生素质及个性发展状况的评估 376
一、评估原则 376
二、评估方法 377
三、五种门类评估体系 378
第四节 活动课程评价的实质及标准 381
一、活动课程指导计划的评价 382
二、活动课程指导过程的评价 383
三、集体进步的评价 383
四、个体发展的评价 383
第五节 活动课程评价的步骤和方法 384
一、成果展示法 385
二、学生自评法 385
三、师生民主评议法 385
附:活动课程教育与教学实践——活动课: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环 387
以“童话”为载体使儿童愉快接受思想教育的尝试 389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92
生活训练活动中生存意识的培养 394
生活训练重在实践 399
谈生活训练活动课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402
开设智能活动课的实践与探索 406
数学活动课教学研究 410
在智能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18
第三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阵地——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25
第一章 实践能力培养与学校科技 425
第一节21世纪的科技发展 425
一、21世纪是高技术世纪 425
二、21世纪重点研究开发的高技术领域和高技术产业 428
三、数字化信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430
第二节21世纪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趋势 433
一、信息社会化将导致新的教育技术革命 433
二、国际化社会将高度重视国际教育 434
三、成熟化社会将构建终身教育新体系 435
四、科技化社会将加强“学会关心”的主题教育 436
第三节21世纪我国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37
一、弄清学校科技教育的国际国内大背景 437
二、明确学校科技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工作 438
三、抓住学校科技教育质量这一生命线 439
第二章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原理 442
第一节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 442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界定 442
二、科学教育、技术教育及其关系 444
第二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容 447
一、科技意识教育 447
二、科技知识教育 449
三、科学思想方法教育 449
四、科学思维训练 450
五、科学实践能力培养 451
六、科学精神教育 451
第三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453
一、启蒙性原则 453
二、渐进性原则 453
三、兴趣性原则 454
四、创造性原则 454
五、个性化原则 455
六、系统性原则 456
七、实效性原则 456
八、科学性原则 456
第四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45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457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457
三、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458
四、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对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458
第三章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460
第一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 460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课程 460
二、学科教学中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63
三、家庭与社会(社区)的科技实践 466
四、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活动 468
第二节 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 470
一、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实质和特征 470
二、学校常用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方法 473
三、要鼓励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实干 481
第四章 我国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2
第一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 482
一、我国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时期划分 482
二、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3
三、封建社会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3
四、我国近现代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3
五、我国当代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4
六、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86
第二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发展 489
一、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 489
二、改革课程,体现教育的科技性 489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 491
四、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教育效果 491
五、学科教学中渗透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92
六、团队活动中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97
第三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经验 498
一、上海市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498
二、山东省学校的科技实践能力培养 502
三、其他省(市)学校的科技教育 544
第四节 我国学校科技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 553
一、“科学实践课”模式 553
二、“少儿科学院”模式 553
三、“创造科技教育”模式 554
四、“产业科技教育”模式 554
五、“STS”模式 554
六、“多渠道并进”模式 555
第四编 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一)——课外实践活动 559
第一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实践能力培养 559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559
一、我国的教育方针 559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564
三、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568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学校培养实践型人才的主要手段 572
一、正确认识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572
二、课外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576
第二章 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579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579
一、实现教育培养目标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579
二、怎样贯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 581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 582
一、什么是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 582
二、为什么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要坚持引导的方针 582
三、怎样贯彻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引导的方针 58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 584
一、坚持以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为辅的原则 584
二、坚持目的性和教育性的原则 584
三、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585
四、坚持以学生为主,自愿参加的原则 585
五、坚持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 585
六、坚持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原则 586
七、坚持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原则 586
第三章 课外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588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588
一、思想教育活动 588
二、陶冶情操活动 589
三、促进学业活动 590
四、培养能力活动 591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 592
一、群众性活动 592
二、小组活动 593
三、个人活动 594
第四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兴趣培养 596
第一节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596
一、学生的兴趣是广泛的 596
二、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直接动力 598
第二节 学生兴趣的发展与特点 601
一、学生兴趣发展的过程 601
二、中学生兴趣的特征 602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兴趣广泛发展 604
一、课外实践活动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广阔天地 604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稳定兴趣 606
三、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组织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 606
第五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 609
第一节 知识、技能与能力 609
一、知识与技能 609
二、能力 610
三、技能、能力的区别 612
第二节 能力的形成 613
一、能力与兴趣 614
二、能力与创造性活动 614
三、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615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是培养能力的好形式 616
一、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兴趣的广泛发展并形成稳定的兴趣 617
二、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 617
三、课外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展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 618
第六章 课外实践活动与思想品德、审美观的培养 620
第一节 品德的心理结构、形成和发展 620
第二节 课内外结合,形成德育的知、情、意、行统一完整的过程 621
一、教学过程中德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622
二、课堂教学中德育的一般过程是文道结合、理情交融 62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内容 626
第四节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审美观 629
一、人的整体和谐发展离不开美育 630
二、美育过程的特点 630
三、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审美观 632
第七章 课外德育活动 634
第一节 课外德育活动目标 634
第二节 课外德育活动内容 636
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理论教育 636
二、社会主义方向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 637
三、爱国主义教育 638
四、集体主义教育 641
五、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641
六、法制教育 642
七、国情教育 643
八、青春期教育 644
九、心理健康教育 645
十、环境道德教育 646
第三节 课外德育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646
一、坚持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 646
二、坚持知行统一 647
三、坚持对受教育者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648
四、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648
五、坚持调动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 649
六、坚持教育影响的系统性与一致性相结合 650
第四节 课外德育活动的具体实施 651
一、中学生课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651
二、中学生课外集体主义教育活动 661
三、中学生课外文明礼貌教育活动 669
四、中学生课外劳动教育活动 677
五、中学生课外纪念日教育活动 680
六、中学生课外国防教育活动 687
第八章 课外科技活动 697
第一节 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儿童、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作用 697
一、科学素质及其构成 697
二、课外科技活动有利于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701
第二节 课外科技活动目标 704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双重目的 704
二、科技活动的目标 706
第三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 708
一、科技小组活动 708
二、群众性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711
第四节 课外科技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715
一、教育性和兴趣性相结合 715
二、探索性和量力性相结合 715
三、导向性和自主性相结合 716
四、因材施教和因地制宜相结合 716
五、灵活性和开放性相结合 717
第五节 课外科技活动的具体实施 717
一、中学数学课外实践活动 717
二、中学生物理课外实践活动 726
三、中学生化学课外实践活动 734
四、中学生生物课外实践活动 742
第九章 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过程 757
第一节 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 757
一、什么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 757
二、学习书本知识过程的优点 759
三、实施这一过程的基本要求 760
第二节 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过程 765
一、什么是技能技巧训练的活动过程 765
二、实施这一活动过程的基本要求 767
第三节 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 770
一、什么是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 771
二、群众性教育活动过程的优点 772
三、实施这一活动过程的基本要求 773
第四节 发现学习活动过程 777
一、什么是发现学习活动过程 778
二、发现学习活动过程的优点 778
三、实施这一过程的基本要求 780
第十章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 784
第一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 784
一、知识、技能传授训练辅导法 784
二、知识、技能练习辅导法 786
三、知识、技能运用辅导法 788
第二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中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 790
一、讲授法 790
二、谈话法 791
三、演示法 791
四、参观法 792
五、实验法 792
六、读书指导法 793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方法的选择与创新 794
一、依据每一次活动的具体任务选择辅导方法 794
二、依据活动项目、内容的特点选择辅导方法 794
三、依据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辅导方法 795
四、依据学校教育单位的实际及辅导教师的实际选择辅导方法 796
第十一章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手段 797
第一节 直观教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797
一、直观教具的特征与种类 797
二、辅导活动中使用直观教具的基本要求 799
第二节 光学和视觉类电化教学工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0
一、幻灯机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0
二、投影仪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1
三、电影、电视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3
第三节 音响和听觉类电化教学工具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4
一、扩音广播设备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4
二、电唱、录放音设备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5
第四节 电子计算机在辅导活动中的运用 807
一、电子计算机的优点 807
二、电子计算机在辅导活动中使用的基本要求 807
第十二章 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810
第一节 课外小组活动 810
一、课外小组活动的概念 810
二、课外小组活动的特点 810
三、课外小组活动的类型及其基本要求 812
第二节 课外群众性教育活动 815
一、群众性教育活动的概念 815
二、群众性教育活动的特点 816
三、群众性教育活动的具体组织形式及基本要求 816
第三节 课外个人活动 822
一、个人活动的概念及基本特点 822
二、组织个人活动的基本要求 823
第十三章 课外实践活动教育质量管理和评价 824
第一节 辅导教师工作管理 824
一、辅导教师任用和计量管理 824
二、辅导教师辅导工作管理 826
三、业研组活动管理 829
第二节 教务行政工作的常规管理 830
一、期初教务行政工作 831
二、经常性教务行政工作 833
三、期末教务行政工作 834
第三节 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 835
一、教育评价和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概念 835
二、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意义 836
三、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原则 837
四、课外实践活动辅导评价的方法 838
第四节 课外小组活动考查标准 842
一、制定课外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必要性 842
二、小组活动考查标准与课程标准不同 844
三、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内容 845
四、编订小组活动考查标准的程序 846
第五节 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根据与标准 846
一、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根据 846
二、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标准 849
第六节 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853
一、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内容 853
二、课外实践活动效果评价的方法 856
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858
课外实践活动追求一个“特”字 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