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编 绪论 1
第一章前言 2
第二章 老子之学术思想 4
第一节 老子本传 4
第二节老子学术思想之渊源 7
一、渊源于史官 7
二、渊源于上古文化 9
三、渊源于楚文化 16
第三节 老子学术思想之特色 26
一、本体论 26
二、修养论 30
三、政治论 34
第三章 庄子之学术思想 39
第一节 庄子本传 39
第二节 老庄学术之关系 41
第三节 庄子学术思想之特色 48
一、本体论 48
二、修养论 53
三、政治论 68
第四章 老庄思想对先秦学术思想之影响 71
第一节 诸子出于王官论 71
第二节 老庄思想与诸子之关系 74
一、儒家 75
二、阴阳家 79
三、墨家 83
四、纵横家 87
五、小说家 90
六、农家 92
七、名家 93
八、法家 97
九、杂家 102
一○、兵家 104
一一、道家 108
附注 115
第贰编 老庄思想对两汉学术思想之影响 119
第一章 黄老思想之产生及其发展 119
第一节 黄老思想产生之政治背景 119
第二节 黄老思想之渊源 124
一、渊源于老庄 125
二、渊源于黄帝 126
三、渊源于法家 135
四、渊源于齐学 137
第三节 黄老思想之特色 142
第四节 黄老思想在西汉之功用 145
一、早期发展 146
二、鼎盛时期 154
三、黄老没落 174
第二章 道教思想之产生及其发展 186
第一节 上古宗教思想略述 186
一、庶物之崇拜 186
二、鬼神之崇拜 189
三、巫觋祝史 192
第二节 道教与道家之关系 194
一、与黄帝之关系 195
二、与老庄之关系 197
三、与齐学之关系 210
第三节 汉代道教之创立及发展 213
一、方士与道士 213
二、道教之创立及发展 227
第三章 两汉学术家之老庄色彩 234
第一节 杂家中之老庄思想 234
一、吕氏春秋 235
二、淮南子 247
第二节 儒道学术之交融 265
一、陆贾 266
二、贾谊 272
三、董仲舒 285
第三节 史家与道家之关系 301
一、司马谈 302
二、司马迁 305
三、班固 312
第四节 自然主义之觉醒 318
一、扬雄 320
二、王充 336
三、桓谭 361
四、王符 367
五、仲长统 374
六、张衡 382
七、荀悦 394
第四章 佛教初传与老庄思想之关系 406
第一节 佛教之初传 406
第二节 汉朝佛教与老庄思想之关系 411
第三节 牟子理惑论 424
附注 431
第叁编 老庄思想对魏晋学术思想之影响 443
第一章魏晋学术思想之背景 443
第一节 政治背景——战乱频仍、民生凋敝 443
第二节 社会背景——奢侈浮华,道德败坏 451
第三节 学术背景——儒术中衰,经学式微 460
第四节 时代趋势——老庄复兴,玄学盛行 474
第二章 魏晋名士与老庄之关系 481
第一节 名士之形成 481
第二节 正始名士 486
一、夏侯玄 486
二、王弼 488
三、何晏 490
第三节 竹林名士 495
一、阮籍 496
二、嵇康 500
三、山涛 504
四、向秀 507
五、刘伶 509
六、阮咸 512
七、王戒 515
第四节 中朝名士 523
第三章老庄思想对魏晋清谈思想之影响 534
第一节 清谈早期之发展 534
一、汉人之谈论 534
二、清议与清谈 538
三、汉末之人物品评 544
第二节 魏晋名理派清谈之学术思想 551
一、名理释义 551
二、傅嘏、锺会才性论 555
三、刘劭人物志 561
四、裴?崇有论 568
五、孙盛排老论 576
六、王坦之废庄论 581
第三节 魏晋玄论派清谈之学术思想 588
一、玄论释义 588
二、何晏之道家思想 594
三、王弼之道家思想 604
四、阮籍之道家思想 623
五、嵇康之道家思想 636
六、向秀、郭象之注庄 652
七、列子及张湛注 673
八、鲍敬言之道家思想 688
第四章 老庄思想对魏晋文学之影响 692
第一节 对纯文学之影响 692
第二节 对文学理论之影响 695
第三节 对厌世文学之影响 700
第四节 对游仙文学之影响 704
第五节 对玄理文学之影响 707
第六节 对隐逸文学之影响 710
第五章魏晋道教之发展与老庄思想之关系 719
第一节 魏晋道教之发展 719
第二节 魏晋道教之学术家 724
一、魏伯阳 724
二、许逊 728
三、郭璞 730
四、葛洪 732
第六章 老庄思想对魏晋格义佛教之影响 746
第一节 魏晋佛教之发展 746
第二节 佛教与清谈 755
第三节 格义与老庄 762
第四节 般若与玄学 769
附注 780
第肆编 结论 789
第一节 全文综览 793
第二节 分析老庄思想于两汉魏晋兴盛之原因 793
一、老庄思想兴盛之客观因素 796
二、老庄思想兴盛之主观因素 800
第三节 老庄思想对两汉魏晋学术思想之贡献 803
第四节 老庄思想于两汉魏晋所造成之流弊 806
第五节 魏晋以後老庄思想之馀波 810
附注 811
主要参考书目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