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宇宙生成论 1
引言 1
第一节 先秦时代宇宙生成论 2
一、史伯的“五行”杂以成百物的命题 2
二、老子的“道”生天地万物说 5
三、《管子·心术》等篇的“精气”化生万物的思想 8
四、《周易大传》的“太极”化生论和图式论 9
五、惠施的“小一”观念 12
六、《吕氏春秋》的“太一”说 13
第二节 两汉三国时代宇宙生成论 15
一、《淮南子》的“虚廓生宇宙”说 15
二、董仲舒的天神主宰和阴阳五行运转的宇宙模式 17
三、《易纬·乾凿度》的天地起源四阶段说 21
四、王充的天地合气生物说 22
五、《太平经》的“元气”与“三统共生”说 25
六、杨泉的“成天地者,气也”的命题 28
第三节 隋——清时代宇宙生成论 29
一、吉藏的“八不缘起”说 29
二、柳宗元、刘禹锡的元气自然论 32
三、道教的“混元”说 34
四、邵雍的象数化宇宙模式 36
五、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39
六、王安石的“五行”生成万物的思想 41
七、吕坤的气形论 43
八、戴震的气化流行说 45
结语 47
第二章 中国古代本体论 53
引言 53
第一节 先秦时代本体论 54
一、老子的“道”为“天地根”说 54
二、《管子·水地》篇的水为万物本原说 56
三、《周易大传》的道器论辩正 57
四、《庄子》的“本根”论 58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本体论 60
一、《淮南子》的“道”是“虚无”说 60
二、王弼的“贵无”论 62
三、裴頠的“崇有”论 65
四、郭象的“独化”论 66
五、葛洪的“畅玄”说 68
六、僧肇的“不真空论” 70
第三节 隋唐时代本体论 73
一、智〓的“一念三千”说 73
二、玄奘、窥基的“唯识”论 75
三、法藏的理事说 77
四、慧能的“自心显万法”的思想 79
五、宗密对儒、道、佛三家本体论的总评判 81
六、良价、本寂的“曹洞五位”说 84
第四节 宋元明清时代本体论 86
一、张载的“太虚即气”论 86
二、二程的“天理”观 88
三、朱熹的“理为气本”说 92
四、陆九渊的“心即理”的命题 97
五、王守仁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说 100
六、王廷相的“气者造化之实体”和“气为理本”说 103
七、黄宗羲的“心即气”说 107
八、方以智由“气论”向“心论”的转变 109
九、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和“天下惟器”的学说 111
结语 116
第三章 中国古代时空观 121
引言 121
第一节 先秦时代时空观 122
一、《尸子》的“宇”“宙”界说 122
二、《庄子》的“宇宙”观念 122
三、《墨经》的“宇徙久”的命题 123
第二节 汉——唐时代时空观 126
一、扬雄的“阖天”“辟宇”观念 126
二、张衡的“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命题 126
三、《列子·汤问篇》的时空“有极”、“无极”思想 127
四、僧肇的时间“不真”、“不迁”说 129
五、法藏的时空“圆融”说 131
六、柳宗元的天“无中无旁”的命题 133
七、刘禹锡的“空者,形之希微者也”的命题 134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时空观 135
一、邵雍的天地有生灭,宇宙无始终的思想 135
二、邓牧的天地之外复有天地的思想 136
三、王廷相的空间“有穷”“无穷”矛盾说 137
四、方以智的“宙轮于宇”的论点 138
五、王夫之的“宇宙者,积而成久大者也”的命题 139
结语 141
第四章 中国古代常变观 143
引言 143
第一节 先秦时代常变观 144
一、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的思想 144
二、《周易大传》的变化日新的思想 146
三、战国后期辩者的“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等命题 149
四、《庄子》的“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的观点 151
五、荀子的“天行有常”和“积微者著”的思想 152
六、韩非的“常”“变”标准观和“质”“量”统一观 154
七、《吕氏春秋》的“圜道”观 156
第二节 汉——唐时代常变观 157
一、董仲舒“应天之变”和“变不易实”的思想 157
二、扬雄的变化九段说 160
三、王弼的静本动末的思想 160
四、僧肇的“物不迁论” 162
五、范缜的“欻”变与“渐”变的观念 166
六、刘禹锡的“数”和“势”的观念 166
七、《道教义枢》的“动寂义” 167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常变观 170
一、周敦颐的“物则不通,神妙万物”的两类动静说 170
二、张载的“化”和“变”两种形式说 171
三、王安石的“新故相除”的命题 173
四、程颐的“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的命题 174
五、朱熹的理主动静和“渐化”、“顿变”的思想 175
六、王廷相的“道有变化”和“不可骤变”说 178
七、王夫之的“动静互涵”和“参变知常”的学说 180
结语 185
第五章 中国古代矛盾观 191
引言 191
第一节 先秦时代矛盾观 192
一、伯阳父的阴阳对立观念 192
二、史伯的“和”、“同”思想 194
三、史墨的“各有妃(配)耦”的论点 195
四、老子的正反互转的学说 196
五、孔子的“中庸”观念 199
六、《管子》的“至则反,盛则衰”的观点 201
七、孙武的“知彼知己”和“奇正相生”的思想 203
八、《周易大传》的阴阳刚柔说 205
九、《中庸》的“时中”、“用中”观念 208
十、惠施的同异思想 209
十一、庄子的“道通为一”说 210
十二、公孙龙的“二无一”的命题 211
十三、荀子的“分”、“合”、“和”的观念 212
十四、韩非的矛和盾不可两立的思想 214
第二节 汉——唐时代矛盾观 216
一、《黄帝内经》的辩证整体观 216
二、董仲舒“说凡物必有合”和“阴者阳之合”的思想 217
三、扬雄的不极不反,极则必反的思想 219
四、郭象的差异观念 220
五、法藏的“事事无碍”说 222
六、柳宗元的阴阳“自斗”说 223
第三节 宋元明清时代矛盾观 224
一、邵雍的“一分为二”法 224
二、张载“两一”学说 225
三、王安石的“耦之中又有耦”的思想 228
四、二程的“无独必有对”和“物极必反”的观点 230
五、朱熹的“一个包两个”的思想 232
六、方以智的“二而一,一而二”。“分合,合分”的学说 235
七、王夫之的“分一为二”和“合二以一”的学说 239
结语 247
第六章 中国古代形神观 255
引言 255
第一节 先秦时代形神观 256
一、孔子的怀疑鬼神的思想 256
二、《管子·内业》等篇的“思”“知”起源于“精气”说 258
三、墨子的“明鬼”论 260
四、《庄子》内篇的形变而神不死说 262
五、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的命题 263
第二节 两汉时代形神观 265
一、《黄帝内经》的五脏藏精神说 265
二、《淮南子》的“神主形从”说 267
三、司马迁父子的“神本”论 269
四、桓谭的“人死如烛灭”的学说 270
五、王充的“生无不死”和“死不为鬼”的思想 274
六、《太平经》的“形神常合”和“守气”“守神”说 280
第三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形神观 282
一、杨泉的“人死无遗魂”的观点 282
二、葛洪的形神俱不灭的思想 282
三、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论 284
四、梁武帝萧衍的“神明”观念 288
五、范缜的“神灭论” 292
第四节 隋——清时代形神观 301
一、隋——清时代形神观在相对沉寂中缓慢发展 301
二、张载的神鬼观念 301
三、程朱的鬼神说 304
四、熊伯龙的无鬼论 306
五、方以智的“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的命题 308
六、王夫之的“形、神、物三相遇而发知觉”说和“鬼神在我”说 309
七、王清任的“脑髓”说 310
结语 312
第七章 中国古代人性论 317
引言 317
第一节 先秦时代人性论 318
一、孔子的“性相近”的观点 318
二、告子的“性无善恶”论 319
三、孟子的“性善”论 321
四、《庄子》的人性自然论 327
五、荀子的“性恶”论 331
第二节 两汉时代人性论 337
一、董仲舒的“性有贪仁”和“性分三品”说 337
二、扬雄的“性善恶混”的命题 340
三、王充的气决定性和善恶“在于教”的思想 342
四、荀悦的“形神为性”和“情不独恶”的观点 34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性论 346
一、诸葛亮的“知人性”说 346
二、刘卲的“禀阴阳以立性”的思想 347
三、王弼的“性其情”说 350
四、钟会关于“才性四本”的总结 352
五、郭象的“安其天性”和“仁义是性”的观点 354
六、竺道生的“佛性”说 355
第四节 隋唐时代人性论 357
一、慧能的“净性自悟”说 357
二、韩愈的性情三品说 360
三、李翱的“复性”说 361
四、宗密的“本觉真心”说 363
第五节 两宋时代人性论 365
一、邵雍的“性公而明,情偏而暗”的观点 365
二、周敦颐的“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的命题 366
三、张载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 367
四、王安石的“性本情用”和“性无善恶”的思想 371
五、二程的“天命之谓性”和“生之谓性”的观点 375
六、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学说 377
七、陆九渊的“本心无有不善”的命题 383
第六节 明清时代人性论 384
一、罗钦顺的“性必有欲”的思想 384
二、王守仁的“无性气之分”和“性无善无恶”说 386
三、王廷相的“人具形气而后性出”的命题 387
四、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说 389
五、颜元的“非气质无以为性”的命题 393
六、戴震的“欲、情、知”说 395
结语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