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篇 工程技术协调学 16
第一章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及应用 16
1.1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的提出 16
1.1.1 多变量控制理论存在的问题 16
1.1.2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产生的背景 17
1.2 多变量协调控制原理与系统 18
1.2.1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18
1.2.2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 20
1.3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分析 20
1.3.1 协调稳定性分析 21
1.3.2 协调准确度分析 22
1.3.3 协调快速性分析 25
1.4 多变量协调控制系统的综合 26
1.4.1 协调偏差控制信号装置的综合 26
1.4.2 控制作用反馈信号装置的综合 27
1.4.3 主扰动补偿信号装置的综合 28
1.5 多变量协调控制理论的应用 30
1.5.1 升船机行程同步协调控制系统 31
1.5.2 造纸机速度比例协调控制系统 33
1.5.3 浆纱机张力速度协调控制系统 34
1.5.4 轧钢机厚度与张力协调控制系统 35
1.6 小结 36
第二章 多系统协调控制理论及应用 37
2.1 多系统协调控制的基本方案 37
2.1.1 多系统集中协调控制方案 37
2.1.2 多系统分散协调控制方案 38
2.1.3 多系统递阶协调控制方案 40
2.2 多系统的可协调性 42
2.2.1 多系统可协调性概念 42
2.2.2 多系统基本协调模式 43
2.2.3 多系统可协调性判据 45
2.3 多系统的结构可协调性 47
2.3.1 多系统结构可协调性概念 47
2.3.2 多系统结构可协调性判据 48
2.4 多系统的递阶协调控制 49
2.4.1 多系统的递阶协调控制方案 49
2.4.2 递阶协调控制的分解+协调方法 50
2.5 多系统的分散协调控制 51
2.5.1 导引协调控制策略 52
2.5.2 循环协调控制策略 52
2.5.3 分组协调控制策略 53
2.5.4 全息协调控制策略 53
2.6 多系统协调控制理论的应用 54
2.6.1 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54
2.6.2 多层协调控制系统 55
2.6.3 多段协调控制系统 57
2.7 小结 59
第三章 多模型协调理论及应用 60
3.1 传统狭义模型面临困境 60
3.1.1 传统狭义数学模型的局限性问题 60
3.1.2 传统狭义数学模型的适用性问题 62
3.2 现代广义模型应运而生 64
3.2.1 广义模型的概念 64
3.2.2 广义模型的体系 67
3.3 多模型协调的广义模型化方法 69
3.3.1 演绎+归纳协同建模法 69
3.3.2 分解+联合协调建模法 70
3.3.3 人机结合协同建模法 71
3.4 多模型协调的多层状态空间模型 71
3.4.1 多层状态空间概念 71
3.4.2 多层状态空间模型 71
3.4.3 多层状态空间建模方法 76
3.5 多模型协调的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78
3.5.1 广义算子的概念模型 78
3.5.2 广义算子的建模方法 79
3.5.3 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81
3.6 多模型协调的广义知识表达模型 83
3.6.1 常用知识表达方法及问题 83
3.6.2 广义知识表达方法的提出 84
3.6.3 广义知识表达树 86
3.6.4 广义知识表达网 88
3.6.5 广义知识表达方法的应用 90
3.7 小结 92
第四章 多功能协调管理理论及应用 94
4.1 多功能协调智能管理系统的概念提出 95
4.1.1 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模型 95
4.1.2 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概念模型 96
4.1.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模型 96
4.1.4 智能管理系统的概念模型 96
4.2 多功能协调智能管理系统设计思想 97
4.2.1 智能管理系统的协同智能架构 97
4.2.2 智能管理系统的人机协调特性 98
4.2.3 智能管理系统的综合管理功能 99
4.2.4 智能管理系统的三维应用模式 100
4.3 多功能协调智能管理系统总体方案 101
4.3.1 智能管理系统的结构总体方案 101
4.3.2 智能管理系统的性能总体方案 102
4.3.3 智能管理系统的技术总体方案 103
4.4 智能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 104
4.4.1 广义管理模型 104
4.4.2 启发优化方法 105
4.4.3 多库协同软件 106
4.4.4 多媒体智能接口 107
4.5 智能管理系统的研发策略 108
4.5.1 多学科结合方法 108
4.5.2 进化开发策略 108
4.6 智能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 109
4.6.1 智能→智慧 109
4.6.2 集成→融合 111
4.6.3 协调→和谐 112
4.7 小结 113
第五章 多软件协调理论及应用 114
5.1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提出 114
5.2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概念 115
5.2.1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概念模型 115
5.2.2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组成部分 116
5.3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结构方案 117
5.3.1 各库并列型多库协同软件系统 117
5.3.2 知识主导型多库协同软件系统 117
5.3.3 数据基础型多库协同软件系统 118
5.3.4 模型构造型多库协同软件系统 118
5.3.5 方法优选型多库协同软件系统 119
5.4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19
5.4.1 多库协同器的功能设计 119
5.4.2 多库协同器的技术实现 120
5.4.3 各库及其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1
5.5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应用 124
5.5.1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在石油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24
5.5.2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在外贸合同智能管理中的应用 125
5.5.3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在矿山建设决策中的应用 125
5.6 多库协同软件系统的发展 127
5.6.1 多级软件协调体系结构 127
5.6.2 多层软件协调体系结构 128
5.6.3 多段软件协调体系结构 128
5.7 小结 128
第六章 多网络协调理论及应用 130
6.1 大规模信息网的概念与问题 130
6.1.1 大规模信息网的概念模型 130
6.1.2 大规模信息网的存在问题 130
6.2 协同智能信息网的概念与策略 132
6.2.1 协同智能信息网的概念模型 132
6.2.2 协同智能信息网的开发策略 132
6.3 分布式协同智能网管 134
6.3.1 集中式简单网管协议的问题 134
6.3.2 分布式协同智能网管的概念模型 134
6.3.3 协同智能网管协议的设计思想 135
6.3.4 协同智能网管系统的管理体制 135
6.4 分布互动智能通信 136
6.4.1 分布智能通信 136
6.4.2 互动智能通信 137
6.5 协同智能信息服务 139
6.5.1 协同智能Web技术 139
6.5.2 协同智能服务终端 140
6.5.3 协同智能服务网站 141
6.6 多网络协调理论的应用 142
6.6.1 协同智能信息网的体系结构 142
6.6.2 协同智能信息网的特性功能 142
6.7 小结 143
第二篇 生物生态协调学 146
第七章 生物协调学 146
7.1 人体协调系统 146
7.1.1 人体神经系统的多级协调体系结构 147
7.1.2 人体系统的双重体制协调控制 153
7.1.3 人体系统的双向调节协调控制 154
7.1.4 人体系统的多级协调控制 156
7.1.5 人体系统的协同信息处理 158
7.2 人脑协调系统 160
7.2.1 人脑的多中枢协调机理 160
7.2.2 人脑模型:多中枢自协调拟人脑 161
7.2.3 多中枢自协调拟人脑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 165
7.3 经络协调系统 172
7.3.1 经络——人体控制系统 172
7.3.2 经络——多级协调控制系统 174
7.4 小结 177
第八章 生态协调学 178
8.1 生态系统的新概念 178
8.1.1 自然生态系统的新概念 178
8.1.2 人工生态系统的新概念 179
8.2 广义人工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 180
8.2.1 改造性人工生态系统 181
8.2.2 支持性人工生态系统 181
8.2.3 模拟性人工生态系统 182
8.2.4 广义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意义 182
8.2.5 广义人工生态系统的应用价值 183
8.3 绿色产品设计的生态协调学 184
8.3.1 绿色产品设计的概念与特征 184
8.3.2 绿色产品设计的原则与模式 186
8.3.3 绿色产品设计的多重广义算子模型 188
8.3.4 绿色产品设计的良性循环 190
8.4 绿色循环经济的生态协调学 191
8.4.1 社会经济系统与资源环境系统的关系 192
8.4.2 绿色循环经济的产生与概念 193
8.4.3 绿色产品——循环经济的载体 196
8.4.4 回收再造——循环经济的反馈 197
8.5 小结 199
第九章 人机协调学 201
9.1 人机系统 201
9.1.1 人机系统发展概况 201
9.1.2 人环节的特性 203
9.1.3 人机交界面——显示与控制 205
9.1.4 人机系统的分析与综合 207
9.1.5 人机系统的问题与建议 208
9.2 人机协调技术 209
9.2.1 人机协调的概念 209
9.2.2 人机合理分工原则与方式 210
9.2.3 人机交互式智能管理方法和技术 211
9.2.4 人机智能结合的概念与方法 212
9.3 人机和谐智能CAD系统 213
9.3.1 人机和谐设计工作需求 213
9.3.2 新产品的人机和谐计算机辅助设计步骤 215
9.3.3 人机和谐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方案 217
9.3.4 计算机辅助老产品浏览 218
9.3.5 新产品新设计方案的生成 219
9.3.6 新产品最优设计方案的选择 220
9.3.7 新产品的设计文件和图表 220
9.4 人机协调的产品概念创新设计 222
9.4.1 产品概念创新设计的功能分解 222
9.4.2 产品概念创新设计的矛盾分析 223
9.4.3 产品概念创新设计的“分解+协调”方法 224
9.4.4 产品创新概念设计的人机协调机制 226
9.5 人机和谐的CACD系统 227
9.5.1 人机和谐CACD系统的协调化设计思想 227
9.5.2 人机和谐CACD系统的总体方案 228
9.5.3 人机和谐的CACD过程模型 229
9.5.4 陶瓷产品概念设计辅助创意系统 230
9.6 小结 232
第十章 智能协调学 233
10.1 广义人工智能的协调化 234
10.1.1 多学派人工智能的兼容 235
10.1.2 多层次人工智能的结合 238
10.1.3 多智体人工智能的协同 239
10.2 广义智能的协调化 241
10.2.1 广义智能学的学科体系 241
10.2.2 人的智能与机器智能协调 242
10.2.3 个体智能向群体智能协调涌现 242
10.3 高等人工智能的协调化 243
10.3.1 高等人工智能的概念提出 243
10.3.2 高等人工智能的学科对象与学科内容 243
10.4 高等智能的协调化 244
10.4.1 高等智能的概念提出 244
10.4.2 高等智能的学科体系 245
10.5 智能科学技术的协调化 245
10.5.1 智能科学技术的学科产生 245
10.5.2 智能科学技术的学科架构 245
10.6 智能协调学的应用 247
10.6.1 现代企业的群体协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247
10.6.2 软件人群体协同智能的气田管网调度系统 248
10.7 小结 252
第三篇 社会经济协调学 256
第十一章 社会协调学 256
11.1 社会协调学的基本概念 256
11.2 社会协调学的学科架构 256
11.3 社会协调学的学科内容 257
11.3.1 社会协调系统建模 257
11.3.2 社会协调系统分析 258
11.3.3 社会协调系统综合 260
11.4 社会协调学的科学方法 261
11.5 社会协调学的学科分支 261
11.5.1 社会关系协调学 261
11.5.2 社会行为协调学 263
11.6 社会协调学的应用领域 271
11.7 小结 272
第十二章 经济协调学 273
12.1 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集中经济协调 273
12.2 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的分散经济协调 274
12.3 有计划商品经济管理体制的集散经济协调 275
12.3.1 集散经济协调的创新 276
12.3.2 集散经济协调的问题 276
12.4 小结 277
第十三章 政治协调学 278
13.1 政治协调学的研究对象 278
13.2 政治协调学的指导思想 278
13.3 政治协调学的核心内涵 278
13.4 政治协调学的学科内容 280
13.4.1 政治协调学的学科内容之一:全面发展 280
13.4.2 政治协调学的学科内容之二:协调发展 281
13.4.3 政治协调学的学科内容之三:持续发展 281
13.5 政治协调学的建模方法 282
13.6 政治协调学的系统分析 282
13.7 政治协调学的系统综合 282
13.8 政治协调学的应用领域 283
13.9 小结 283
第十四章 社会经济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284
14.1 社会经济系统的建模方法 284
14.1.1 社会经济系统的广义模型体系 284
14.1.2 社会经济系统的广义模型建模方法 284
14.2 社会经济系统的仿真技术 285
14.2.1 社会经济系统的智能仿真概念 285
14.2.2 社会经济系统的智能仿真技术 286
14.3 小结 288
第十五章 社会经济协调学的应用 289
15.1 最经济产品设计的概念提出 289
15.1.1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背景 289
15.1.2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内涵 290
15.2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方法 291
15.2.1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过程 291
15.2.2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方案选择 292
15.2.3 最经济产品概念设计的性能协调 294
15.3 最经济产品技术设计的原则 294
15.4 小结 296
展望 297
协调学哲理 303
参考文献 304
后记 309
致谢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