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编前语 1
第一编 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 1
第一期 自商代以上(3500B.C.—1123B.C.) 1
第一章 初民的生活与教育的起源 3
第二章 汉人臆造之上古教育制度 5
第二编 封建时代的教育 9
第一期 西周(1122B.C.—771B.C.) 9
第三章 西周社会的概观 11
第四章 后人傅会之西周教育制度 15
第二期 东周(770B.C.—222B.C.) 31
第五章 东周之社会与思想 33
第六章 东周教育家及其学说 36
第三编 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 81
第一期 秦汉(221B.C.—219) 81
第七章 半封建社会形成之第一幕 83
第八章 儒家学术之独占与教育 86
第九章 两汉学风 93
第十章 两汉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97
第十一章 两汉教育家及其学说 114
第二期 魏晋南北朝(220—588) 145
第十二章 魏晋六朝之政局与民族 147
第十三章 魏晋六朝之学风 149
第十四章 魏晋六朝之教育 154
第十五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161
第三期 隋唐及五代(589—959) 169
第十六章 隋唐之国力与士气 171
第十七章 隋唐学风 173
第十八章 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 175
第十九章 隋唐教育家及其学说 193
第二十章 唐末及五代 202
第四编 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 205
第一期宋(960—1276) 205
第二十一章 宋之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207
第二十二章 宋代学风及学派 209
第二十三章 宋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212
第二十四章 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234
第二十五章 南宋教育家及其学说 281
第二期元(1277—1367) 335
第二十六章 蒙古帝国之政治经济与教育 337
第二十七章 元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339
第二十八章 元代教育家及其学说 346
第三期明(1368—1643) 363
第二十九章 蒙古帝国瓦解与汉族主权恢复 365
第三十章 明代学风之三变 367
第三十一章 明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369
第三十二章 初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385
第三十三章 中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399
第三十四章 晚明教育家及其学说 432
下册 449
第五编 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 449
第一期清(1644—1911) 449
第三十五章 满清帝国之政治与教育 451
第三十六章 清代学风之复古 453
第三十七章 清代教育制度及其实况 456
第三十八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一) 475
第三十九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二) 505
第四十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三) 524
第四十一章 清代教育家及其学说(四) 540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547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1862—1894) 547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 549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 555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569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 571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 577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 581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 586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 611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 623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631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2—1918) 647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 649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 656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667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 682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 685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1919—1926) 695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 697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 708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714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728
第六十章 结论 739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1927—1934) 743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 745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749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756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 776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792
后记 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