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1
一、中药药理学概念 1
二、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 2
第二节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一、中药药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3
二、展望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4
第二章 中药的效应动力学 5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作用 5
一、中药的整合调节作用 5
二、祛除致病因素(祛邪作用) 5
三、增强机体功能(扶正作用) 6
第二节 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 6
一、中药的作用是多靶点、多环节的整合效应 6
二、中药的作用具有非线性、生物效应相对缓和的特点 8
三、中药的量效关系 8
四、中药的时效关系 9
五、中药的时辰效应关系 9
第三节 中药的不良反应 10
第三章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12
第一节 中药体内过程及动态变化特点 12
一、中药体内过程特点 12
二、中药体内动态变化特点 14
第二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现状 15
一、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热点 15
二、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难点 17
第三节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思路与方法 19
一、中药单体成分药动学研究 19
二、单味中药提取物药动学研究 19
三、中药复方药动学研究 20
四、中药代谢性相互作用研究 21
五、生物效应法进行中药药动学研究 21
第四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 23
第一节 中药四气(四性)的现代研究 23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26
第三节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的现代研究 27
第四节 中药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 27
第五节 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28
第六节 中药配伍禁忌 29
第五章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31
第一节 药物因素 31
一、品种与质量 31
二、生产工艺与剂型 32
第二节 机体因素 32
一、生理情况 32
二、病理状态 33
三、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33
四、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34
第三节 环境因素 34
第六章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6
第一节 单味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36
一、用体外细胞分子模型筛选中药的活性成分 36
二、用体内研究模型开展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 37
第二节 中药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37
一、从饮片配伍过渡到组分配伍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38
二、从药对出发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原理 38
三、从系列化合物出发探讨的方剂整合调节作用 40
四、从细胞分子水平探讨中药复方的“君臣佐使”配伍关系 41
第七章 中药新药的发现 44
第一节 中药新药的发现 44
一、从传统中药中发现新药 44
二、以药物靶标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的发现 46
三、基于中药小复方二次开发的中药新药的发现 47
四、基于网络生物学的中药新药发现 48
第二节 中药新药开发与研究 50
各论 53
第八章 解表药 53
第一节 概述 5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5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54
三、主要药理作用 5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5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57
一、麻黄 57
二、桂枝 59
三、柴胡 61
四、葛根 64
第三节 经典复方 67
一、桂枝汤 67
二、麻黄汤 70
第九章 清热药 73
第一节 概述 7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7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74
三、主要药理作用 7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7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77
一、知母 77
二、黄芩 79
三、黄连 82
四、金银花 84
五、穿心莲 86
六、大青叶 88
七、牡丹皮 89
八、地骨皮 91
第三节 经典复方 92
黄连解毒汤 92
第十章 泻下药 97
第一节 概述 97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97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97
第二节 常用中药 99
一、大黄 99
二、芒硝 104
三、火麻仁 105
四、商陆 105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07
大承气汤 107
第十一章 祛风湿药 110
第一节 概述 11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1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10
三、主要药理作用 11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12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13
一、雷公藤 113
二、秦艽 116
三、独活 118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20
独活寄生汤 120
第十二章 芳香化湿药 123
第一节 概述 12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2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23
三、主要药理作用 12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2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26
一、厚朴 126
二、苍术 130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33
藿香正气散 133
第十三章 利水渗湿药 137
第一节 概述 137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37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37
三、主要药理作用 138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39
一、泽泻 139
二、茯苓 141
三、车前子 144
四、茵陈 14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48
五苓散 148
第十四章 温里药 150
第一节 概述 15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5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50
三、主要药理作用 15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52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53
一、附子 153
二、肉桂 155
三、干姜 157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59
四逆汤 159
第十五章 理气药 163
第一节 概述 16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6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63
三、主要药理作用 16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6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65
一、枳实(枳壳) 165
二、陈皮 167
三、香附 169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70
枳术丸 170
第十六章 消食药 173
第一节 概述 17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7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73
三、主要药理作用 174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74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74
一、山楂 174
二、麦芽 17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177
保和丸 177
第十七章 止血药 179
第一节 概述 17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7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79
三、主要药理作用 180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81
一、三七 181
二、蒲黄 186
第十八章 活血化瘀药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18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89
三、主要药理作用 190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93
一、丹参 193
二、川芎 197
三、延胡索 199
四、益母草 201
五、马钱子 203
六、银杏叶 204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06
一、血府逐瘀汤 206
二、补阳还五汤 208
第十九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211
第一节 概述 211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11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11
三、主要药理作用 212
第二节 常用中药 213
一、半夏 213
二、桔梗 215
三、苦杏仁 21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18
小青龙汤 218
第二十章 安神药 221
第一节 概述 221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21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21
三、主要药理作用 222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223
第二节 常用中药 224
一、酸枣仁 224
二、远志 22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28
酸枣仁汤 228
第二十一章 平肝息风药 230
第一节 概述 23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3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30
三、主要药理作用 231
第二节 常用中药 232
一、天麻 232
二、钩藤 234
三、羚羊角 236
四、地龙 23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38
天麻钩藤饮 238
第二十二章 开窍药 240
第一节 概述 240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40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40
三、主要药理作用 241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241
第二节 各论 242
一、麝香 242
二、冰片 244
三、苏合香 245
四、石菖蒲 246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50
安宫牛黄丸 250
第二十三章 补虚药 253
第一节 概述 253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53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54
三、主要药理作用 255
第二节 常用中药 256
一、人参 256
二、黄芪 263
三、甘草 267
四、当归 270
五、何首乌 273
六、枸杞子 275
七、淫羊藿 277
八、冬虫夏草 278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80
一、补中益气汤 280
二、当归补血汤 282
三、生脉散 283
四、六味地黄丸(汤) 285
第二十四章 收涩药 288
第一节 概述 288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88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88
三、主要药理作用 289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289
第二节 常用中药 290
一、五味子 290
二、罂粟壳 293
三、山茱萸 294
第三节 经典复方 296
四神丸 296
第二十五章 外用药 299
第一节 概述 299
一、对主治病证的认识 299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299
三、主要药理作用 300
第二节 常用中药 301
一、雄黄 301
二、土荆皮 302
附录 305
一、缩略词表 305
二、药动学参数说明 320
主要参考书目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