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概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艳国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2252962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要求编写的硕士研究生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题教学教材。该书立足当代世界与中国背景,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和胡锦涛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围绕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大建设,当代中国的宗教与民族政策,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改革比较等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重点解剖了研究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化了研究生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与实践价值 1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实践 1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2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6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前提与逻辑 7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过程 7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与理论特征 10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 1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各部分的逻辑关系 13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征 1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1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2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2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政治意义 23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意义 24

第二讲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27

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27

(一)根本依据和立论基础 27

(二)现实依据 28

(三)实践依据 29

(四)国外发展经验 29

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31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31

(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34

(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36

(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0

三、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43

(一)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活动主体的思想 43

(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的思想 43

(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合力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 44

四、科学发展观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45

(一)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为共同的认识基础 45

(二)强调经济建设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5

(三)在发展的价值取向上突出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46

(四)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 47

第三讲 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 49

一、政治文明基本概述 49

(一)政治文明的含义 49

(二)政治文明的形态结构和内容 50

(三)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51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历程 53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起步与挫折 54

(二)改革开放开启了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历程 54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形态和实践路径 56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56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形态 57

(三)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59

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66

(一)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 66

(二)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应对挑战的实践机制 69

第四讲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 73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性质 73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73

(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74

(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76

(四)经济全球化的性质 79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取向 80

(一)经济全球化与市场经济模式 80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特色 82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84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 85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92

第五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 97

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机遇 97

(一)新世纪新阶段,党和政府形成了面向新世纪的文化发展战略 98

(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99

(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要求普遍提高 100

(四)文化建设在“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出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势头 101

(五)国际文化合作与交流为中国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提供了宽广平台 102

(六)全球人类文明复兴形势喜人,前景可现 103

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挑战 104

(一)“文化帝国主义”的渗透与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 105

(二)在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与维护民族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106

(三)制度安排、科技动力、人文精神对文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强 107

(四)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旺盛性与文化建设的不平衡性存在突出矛盾 108

三、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重视的几个重大关系 110

(一)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110

(二)正确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111

(三)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112

(四)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113

(五)正确处理文化发展与管理的关系 113

(六)正确处理文化形式和文化价值的关系 114

(七)正确处理文化载体与文化方法的关系 115

(八)正确处理文化成果与文化人的关系 117

第六讲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 120

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20

(一)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 120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问题的提出 122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27

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及实现途径 131

(一)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131

(二)实现途径 136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需要正确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39

(一)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 139

(二)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140

(三)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141

(四)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 142

(五)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142

第七讲 全球性环境保护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145

一、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 145

(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代价 145

(二)全球性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与进程 148

二、我国生态保护的实践进程 153

(一)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代价 153

(二)我国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 155

(三)中国政府在保护生态方面的实践努力 157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途径 159

(一)生态文明建设不能离开发展 159

(二)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为本” 160

(三)生态文明建设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161

(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163

第八讲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66

一、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一大创新 166

(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66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169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新时期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71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应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现实需要 171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一些国家的政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惨痛教育的深刻启示 174

(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政党政治和执政规律的必然要求 176

三、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应该抓住五个重要环节 179

(一)在理论创新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79

(二)在坚持科学发展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80

(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81

(四)在解决自身矛盾和问题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82

(五)在完善党的制度建设和执政体制机制中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183

第九讲 世界经济政治新变化与当代中国外交新格局 185

一、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85

(一)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185

(二)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 189

二、冷战后世界政治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92

(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 192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194

三、中国外交新格局 199

(一)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199

(二)21世纪以来我国对外工作新的重大进展 200

四、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02

(一)中国在国际社会的政治地位显著增强 202

(二)中国和平发展对世界的重大意义 203

第十讲 正确看待资本主义改良和社会主义改革 208

一、二战以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208

(一)垄断资本超越国界,力求在全球范围内谋取超额垄断利润 209

(二)资本占有关系从私人资本发展到股份资本 210

(三)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211

二、推动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213

(一)市场经济的工具理性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始动力 213

(二)新科技革命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214

(三)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外扩张打开了方便之门 215

三、当代资本主义改良的实质 216

(一)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 216

(二)维护资本家的根本利益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 217

(三)对外扩张依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政策 218

四、社会主义改革的时代背景 220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220

(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22

五、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阶段和内容 223

(一)改革的思想准备和局部试验阶段 223

(二)改革开放全面展开阶段 225

(三)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226

(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 228

六、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229

(一)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29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30

(三)探索了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32

第十一讲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社会公平正义 235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235

(一)和谐社会的含义 235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236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 237

二、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 238

(一)社会公平正义的含义和特点 238

(二)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243

三、我国当前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46

(一)特权现象、腐败问题严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246

(二)收入差距日益扩大 247

(三)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249

(四)社会保障不公 251

(五)司法不公 251

四、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路径 252

(一)正确认识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意义 252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253

(三)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 254

(四)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公正的利益协调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监督机制 256

(五)形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合力 259

第十二讲 当代中国的宗教与民族政策 261

一、宗教与民族之含义 261

(一)宗教含义 262

(二)民族含义 263

(三)宗教与民族紧密相关、相互交织 264

二、宗教民族主义 264

(一)泛伊斯兰主义 265

(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265

(三)泛突厥主义 267

(四)宗教民族主义带来的危害 268

三、六十年来我国的宗教政策 269

(一)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与曲折 269

(二)80年代:拨乱反正,全面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271

(三)90年代: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273

(四)新世纪:明确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促进宗教关系和谐 275

四、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特点 276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国情 276

(二)民族问题含义及其表现 277

(三)我国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 279

五、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 280

(一)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80

(二)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82

(三)加快经济发展 283

(四)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284

(五)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要注意党的宗教政策 285

(六)防范和打击“三股势力”,坚决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286

附录: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大事记(2002年11月—2011年7月) 288

后记 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