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从“哲学在中国”到“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1
第一编 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 16
一、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基本理论特质及其当代意蕴 16
(一)生机主义的万物一体“世界图式” 16
(二)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理论特质 20
(三)中国哲学文化生态模式的当代意蕴 28
二、从“述而不作”看中国经典诠释的理论特质 33
(一)孔子的“述而不作”及其历史影响 33
(二)“述而不作”的内在底蕴:仁者情怀 37
三、“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论魏晋玄学的基本理论特质 43
(一)“本体论”说的范式性意义与“自然本性”说的提出 43
(二)魏晋玄学:境界形上学的初步形态 46
(三)从“境界形上学”看“本体论”说与“自然本性”说 50
四、“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比较申论 53
(一)“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主要同异之点 54
(二)“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文化精神异同比较 55
(三)“中体西用”的积极意义与“和魂洋才”的负面影响 59
五、本体诠释学与西方当代诠释学 64
(一)海德格尔:当代哲学诠释学基本精神方向的奠基 64
(二)伽德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确立 68
(三)整体本体:本体诠释学的批评视界 72
(四)从与利科尔诠释学比较看本体诠释学批评的理论特色 76
第二编 中国古代哲学的现代诠释 85
一、中华民族精神之形上内核探析 85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及以往研究的特点 85
(二)中华民族精神之基本内核的三个向度 89
(三)形上内核与人之生命的内在结构 94
二、“孝”与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98
(一)“孝”与家庭、社会 99
(二)“孝”与“报本反始” 101
(三)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精神特质 103
(四)儒家安身立命之道的三个具体面向 106
(五)儒家安身立命之道与“孝道”精神的内在贯通 109
三、《论语》“三十而立”商诠 113
(一)立于学、立于礼与立于道:传统诠释的三个主要向度 114
(二)孔子思想对于“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变革性意义 117
(三)立于学、立于礼、立于道三说的内在不足 122
(四)三十而立:仁心的挺立 126
四、道家思想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128
(一)本体论的重构 129
(二)价值信仰的重建 133
(三)认识论的拓展 136
(四)两者的不同特色 139
第三编 中国哲学方法思考点滴 142
一、批判的继承与创造的诠释——傅伟勋哲学方法论述评 142
(一)深入西方哲学的学术路向与高层次哲学方法论的反省 142
(二)“中西互为体用”论 144
(三)“生命的十大层面”的文化价值取向 146
(四)创造的诠释学 149
(五)傅伟勋哲学方法论的启发意义 151
二、重写中国哲学史的问题向度与方法意识 153
(一)书写范式从“外在化”向“内在化”的转变:重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之一 154
(二)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达成殊相与共相的联结:重新书写中国哲学史的前提之二 158
(三)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意识:双向互动,层级累进 161
三、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中国哲学方法论思考点滴 168
(一)“轴心文明”视野下的全球化浪潮 169
(二)三个向度的双向互动与诠释圆环 173
四、论“以中释中” 179
(一)“以西释中”诠释范式的内在局限 180
(二)西方文化不足以成为当代人类文化的“共法” 183
(三)“以中释中”的理论前提 187
(四)“以中释中”的逻辑进程 192
第四编 在“保守”与“西化”之间 195
一、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文化指向 195
(一)康有为政治思想的归属:资本主义抑或封建专制 196
(二)康有为思想的保守特色 199
(三)《大同书》:激进的社会理想 203
(四)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 205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民族文化传统关系问题再探讨——以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为例 207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究竟有没有“内发性”? 208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在基本精神方向上的内在一致性 211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之间承前启后的历史承继性 215
三、论现代新儒学的内在向度 219
(一)“即宗教即哲学”:儒学基本特质的现代诠释 220
(二)融摄科学精神:现代新儒学重要的时代特征 223
(三)道德的形上学:新儒家谋求三者统一的理论雏形 225
(四)总结评析:问题与意义 229
四、胡适思想三题 238
(一)全盘西化与实用主义 238
(二)过河卒子与忠恕之道 241
(三)纯任理智与安顿价值 245
五、评殷海光的中国文化观 248
(一)何谓“文化” 248
(二)中国文化传统的“基线” 252
(三)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255
(四)殷海光中国文化观之特色 259
六、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内涵、意义与困限 262
(一)何谓“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 262
(二)“自本自根”与“依循西化逻辑”: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两种形态 269
(三)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积极意义 271
(四)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内在局限 277
第五编 从现代走向看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 286
一、论中国文化现代发展的三大阶段 286
(一)外在冲击: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历史起点 286
(二)内在转化:现代化内化为中国文化自身的理想目标 290
(三)综合创造:成就更为合理的现代性 292
(四)中国文化的民族特质及其当代意义 294
二、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省思 300
(一)现代性: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基本思想主题 300
(二)从“外在冲击”到“内在转化”:现代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内在逻辑 302
(三)民族文化慧命的延续与发展: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主要成就 306
(四)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张力: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困境 311
(五)中国文化面向21世纪的双重历史任务 314
三、论当代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和亚洲价值观的崛起 318
(一)“西方文化中心”论的衰落 318
(二)人类文化会向中国文化复归吗? 322
(三)“中国文化威胁”论的出现 325
(四)亚洲价值观的提出 327
(五)国际文化环境: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330
四、西方后现代转向与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 331
(一)从“现代”到“后现代”:思想主题的转向 331
(二)思想主题类同下的中西哲学差异 335
(三)后现代转向:中国哲学传统主题之内在生命力的有力旁证 339
(四)中国哲学的内在生命力 341
附录:求索于民族性与时代性之间——李翔海教授访谈 347
主要参考文献 362
后记 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