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政治思想之发生 1
二、政治思想之作用 3
三、研究政治思想史之意义 5
四、研究政治思想史之态度 7
第一章 西洋政治思想的发源地——希腊 9
第一节 希腊概说 9
一、希腊的地理环境 10
二、希腊政治思想发达的原因 10
三、城邦国家的一般状况 12
第二节 斯巴达及雅典 13
一、斯巴达 14
二、雅典 16
第二章 哲人派与苏格拉底 19
第一节 哲人派 19
一、哲人派的言论 20
二、哲人派思想之检讨 21
第二节 苏格拉底 23
一、苏格拉底其人 23
二、对哲人派之批驳 24
三、建立新道德观 25
四、反对雅典民主政治 26
第三章 柏拉图 29
第一节 柏拉图的生平及思想性质 29
一、柏拉图的生平简述 29
二、柏拉图的思想性质 31
第二节 《共和国》 32
一、阶级划分 33
二、教育制度 36
三、共产公妻 40
四、理想境界 42
第三节 《政治家篇》 43
一、政治家的统治 44
二、政体分类 45
第四节 《法律篇》 46
一、法律观点 46
二、国家的客观条件 48
三、财产、婚姻及教育 49
四、政治原则与政治组织 51
第五节 柏拉图思想之讨论 54
一、柏拉图的理想与实际 54
二、亚里斯多德的批评 56
三、忽视经济及忽视自由 57
四、不朽的贡献 60
第四章 亚里斯多德 63
第一节 亚里斯多德的生平及思想性质 63
一、亚里斯多德的生平简述 63
二、亚里斯多德的思想性质 65
第二节 国家论 67
一、国家的起源 68
二、国家的目的 69
第三节 政体论 72
一、政体分类 72
二、政体优劣的分析 73
三、何谓良好的政体 76
四、维持安定的条件 78
第四节 主权、宪法及革命 81
一、主权与宪法 81
二、革命论 83
第五节 亚里斯多德思想之讨论 86
一、一贯的道统 86
二、亚里斯多德政治思想的倾向 87
三、亚里斯多德的贡献 88
第五章 希腊晚期政治思想 91
第一节 政治变化与思想变化 91
一、政治哲学之冷落 92
二、世界主义之萌芽 93
三、个人主义之诞生 93
第二节 伊壁鸠鲁学派 94
一、创始者伊壁鸠鲁 94
二、快乐主义 95
三、政治观点 98
四、影响 99
第三节 斯多噶学派 100
一、齐诺及其后继者 100
二、思想之胚胎 101
三、思想内容 103
四、影响 105
第六章 罗马政治思想 109
第一节 罗马政治制度 109
一、罗马概述 109
二、罗马政治制度之演变 110
第二节 波里比斯及西塞罗 115
一、波里比斯 115
二、西塞罗 119
第三节 罗马的法律 122
一、罗马法的形成 122
二、罗马的法律家 124
三、罗马法的影响 126
第七章 中古教政之争 129
第一节 中古的形成与基督教的产生 129
一、中古的形成及其性质 129
二、基督教的产生及发展 131
第二节 早期基督教的理论 134
一、耶稣及其门徒 134
二、圣奥古斯汀及其他早期的教父 136
第三节 教政之争 140
一、二剑论的开端 141
二、胜利的教皇们 142
三、教皇的拥护者 145
四、皇帝的辩白 147
第八章 圣汤玛斯阿奎纳 149
第一节 经院学派与圣汤玛斯阿奎纳 149
一、亚里斯多德与经院学派 149
二、圣汤玛斯阿奎纳的著作与思想性质 151
第二节 国家论 153
一、国家的成立与目的 153
二、政治统治者及政体 154
三、教政关系 157
第三节 法律论 157
一、法律的定义 157
二、法律的分类 158
三、法律的演化 160
第九章 中古末期之君权伸张 163
第一节 民族王国的诞生 163
一、民族王国诞生的因素 163
二、腓力四世的胜利 166
三、腓力四世的拥护者 167
四、但丁 169
第二节 马栖略及其同道 171
一、马栖略的国家论 172
二、马栖略人民主权的观念 173
三、马栖略的教会论 175
四、奥铿 176
五、威克里夫 177
第三节 宗教议会运动 179
一、大分裂与宗教议会之召开 179
二、议会运动的理论家 181
第十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维里 183
第一节 马基维里的时代及著作特性 183
一、马基维里的时代背景 183
二、马基维里著作的特性 186
第二节 霸术论 188
一、人性说与驭民术 188
二、如狮似狐的君王 190
三、拓殖政策 192
四、宗教——政治之工具 194
五、手段与目的 194
第三节 政体论 196
一、盛衰循环说 196
二、共和政体的优点 197
第四节 马基维里思想之讨论 200
一、理论与实际 200
二、理论的检讨 201
三、贡献与影响 204
第十一章 宗教革命时期政治思想 207
第一节 路德及喀尔文 207
一、宗教革命的因素 207
二、马丁路德 208
三、喀尔文 211
四、宗教革命的后果 214
第二节 布丹 216
一、布丹的时代及治学态度 216
二、国家的成立 218
三、主权的性质 219
四、主权的限制 220
五、国体与政体 222
六、革命论 223
第三节 阿尔雪修斯及格老秀斯 224
一、阿尔雪修斯 224
二、格老秀斯 226
第十二章 霍布斯及斯宾诺沙 231
第一节 霍布斯的时代背景 231
一、乌托邦作者的反抗呼声 231
二、霍布斯其人及其时代 233
第二节 霍布斯理论下的人性及自然社会 236
一、人性说 236
二、自然社会 237
第三节 霍布斯的契约说与主权论 239
一、契约说 239
二、主权论 241
第四节 霍布斯思想的讨论 244
一、关于人性说与契约说的检讨 244
二、关于主权论的检讨 245
三、霍布斯思想的影响 247
第五节 斯宾诺沙 248
一、人性的了解 248
二、国家的产生 250
三、自由的重视 253
第十三章 洛克——光荣革命的代言人 257
第一节 光荣革命与洛克 257
一、光荣革命的成功 257
二、光荣革命中的洛克 259
第二节 自然社会及契约论 262
一、自然社会 262
二、契约论 265
第三节 政府分权及政府解体 268
一、政府分权论 268
二、政府解体与社会解体 270
第四节 洛克思想的讨论 272
一、洛克的幸运 272
二、契约论的探讨 274
三、自然法与自然权利 276
四、民主政治施行的原则 278
第十四章 开明时代的孟德斯鸠 279
第一节 孟德斯鸠的时代背景 279
一、十八世纪法国的专制政治 279
二、开明时代与孟德斯鸠 282
第二节 法律论 284
一、法律的解释 284
二、法律与环境 285
三、法律与自由 287
第三节 政体论 289
一、政体的分类 289
二、政体的适应 291
第四节 分权论 293
一、分权与制衡 293
二、制衡理论的借镜 295
三、制衡理论的后果 296
四、结论 298
第十五章 卢梭 301
第一节 卢梭其人 301
一、卢梭的生平及为人 301
二、卢梭的时代及著作 304
第二节 早期论著 306
一、〈论科学艺术进步与风化之关系〉 306
二、〈论不平等之来源与基础〉 307
三、〈政治经济论〉 310
第三节 《社约论》——全意志与全民主权 311
一、社约 312
二、全意志 314
三、全民主权 319
第四节 《社约论》续——法律与政府 321
一、法律 321
二、政府 324
三、政体的分析 325
四、政府的衰败与防止 328
第五节 卢梭思想的讨论 329
一、关于社约的讨论 330
二、关于全意志的讨论 332
三、自由与服从 334
四、贡献与影响 335
第十六章 十八世纪末期保守派思想之代表——柏克 339
第一节 柏克的时代及生平 339
一、柏克的时代背景及政治生涯 339
二、柏克的思想性质 342
第二节 柏克的保守思想 344
一、维护宪法与倡导政党政治 344
二、同情美国与印度 347
三、反对卢梭与法国革命 348
四、尊重历史传统与斥责革命暴乱 350
第三节 柏克思想的讨论 352
一、柏克的一贯态度 352
二、柏克保守思想的分析 353
三、影响与贡献 355
第十七章 美法革命期中的急进思想家——佩因 359
第一节 佩因其人其事 359
一、佩因的时代及生平 359
二、佩因的背景及气质 362
第二节 佩因急进维新的思想 364
一、维护人权与反抗传统 364
二、重视现在与维新革命 366
三、国家与政府 368
四、宪法与政体 371
第三节 佩因思想的讨论 373
一、佩因的思想性质及著作特色 373
二、自英美法革命性质不同中看佩因之思想 376
三、贡献及影响 378
第十八章 德国唯心主义的创始——康德及斐希特 381
第一节 德国唯心主义之产生 381
一、德国的时代背景 381
二、法国革命与德国 382
三、德国唯心主义的特征 384
第二节 康德 386
一、纯粹理性与实践理性 386
二、历史哲学 388
三、《永久和平》 391
四、权利与义务 393
第三节 斐希特 397
一、自由的鼓吹 397
二、《自然权利的基础》 399
三、〈闭关贸易国家〉 401
四、「告德意志国民书」 403
第十九章 黑格尔——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 407
第一节 国家理论 407
一、基本观点 408
二、国家性质 410
三、国家与个人 412
四、国家与社会 414
第二节 宪法论及历史观 415
一、宪法涵义 415
二、君主立宪政体 416
三、战争的颂赞 417
四、历史的行程 418
第三节 黑格尔思想的讨论 420
一、环境的影响 420
二、辩证法则的批评 421
三、国家理论的检讨 423
四、全体与部份的讨论 424
第二十章 个人主义的兴起与边沁之功利学派 427
第一节 个人主义的兴起 427
一、个人主义兴起的背景 427
二、重农学派 432
三、亚当斯密 434
第二节 边沁的前驱及时代背景 439
一、边沁的前驱 439
二、英国的背景 441
第三节 功利原理与法律理论 444
一、边沁的著作及为人 444
二、功利原理 445
三、法律理论 448
第四节 政治理论与改革意见 451
一、国家的存在 451
二、安全的重视 452
三、政府的目的 453
四、改革的意见 454
第五节 功利主义思想的讨论 455
一、功利主义的健将——詹姆斯·穆勒与奥斯丁 455
二、功利主义思想的评论 456
三、功利主义的成就 459
第二十一章 新自由主义的先锋——约翰·穆勒 461
第一节 约翰·穆勒的生平及对功利主义之修正 461
一、约翰·穆勒的生平简述 461
二、思想的转变与著作的特色 463
三、功利主义的修正 465
第二节 政府论 467
一、政体的存在 467
二、政府的职务及优劣之鉴别 468
三、代议政治的解析 470
第三节 政治及经济的改革 472
一、扩大选举权 472
二、复票制与比例代表制 473
三、古典经济学说的保留与修正 475
四、倾向社会主义的改革意见 476
第四节 《自由论》 478
一、社会与个人 478
二、思想言论的自由 480
三、行为的自由 481
四、《自由论》的评价 483
第五节 约翰·穆勒思想的讨论及其后继者 484
一、约翰·穆勒思想的面貌及贡献 484
二、十九世纪最后的自由主义者——斯宾塞 486
第二十二章 早期的社会主义者 48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兴起 489
一、社会主义兴起的原因 489
二、社会主义之涵义及回溯 490
第二节 欧文、圣西门及傅立叶 492
一、欧文 492
二、圣西门 494
三、傅立叶 497
第三节 路易布兰及蒲鲁东 499
一、路易布兰 499
二、蒲鲁东 502
第二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 507
第一节 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之构成 507
一、马克思的生平简述 507
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 509
三、时代环境 510
四、思想来源 511
第二节 主要的理论 513
一、唯物史观 513
二、阶级斗争 515
三、剩馀价值 517
第三节 革命的进行及天堂之臆测 519
一、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后果 519
二、共产党与无产阶级的革命 521
三、无产阶级专政 522
四、国家消逝及共产天堂的构图 523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讨论 525
一、对于「唯物史观」之讨论 525
二、对于「阶级斗争说」之讨论 527
三、对于「剩馀价值说」之讨论 530
四、对于「经济危机说」之讨论 532
五、对于「无产阶级专政说」之讨论 533
六、对于「国家消逝说」之讨论 536
第二十四章 各主要社会主义派别 539
第一节 国家社会主义 539
一、国家社会主义在德国之产生 539
二、洛柏图斯 540
三、拉萨尔 541
四、斯泰因 543
第二节 修正社会主义 544
一、修正社会主义之产生 544
二、柏恩斯坦之批评马克思 545
三、修正主义的主张 548
第三节 费边社会主义 550
一、费边社会主义在英国之产生 550
二、费边社会主义的基本态度 553
三、费边社会主义的主张 554
四、费边社会主义的贡献 556
第四节 基尔特社会主义 557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产生 557
二、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张 559
三、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国家观 560
第五节 无政府主义 562
一、斯特涅 562
二、巴库宁与克鲁泡特金 564
三、对无政府主义之评论 567
第六节 工团主义 568
一、工团主义在法国之产生 568
二、工团主义的主张 569
三、对工团主义之批评 571
第二十五章 法西斯主义与极权政治 573
第一节 法西斯主义的产生及其特性 573
一、法西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573
二、法西斯主义的特性 574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内容 575
一、反理智主义 575
二、国家绝对论 576
三、优秀种族论 579
四、独裁的统治 581
第三节 极权与民主 583
一、极权政治的面貌与本质 583
二、对民主政治的探讨 585
三、结语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