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附加式构词及其形态特征 1
1.0 引言 1
1.1 构词形式 2
1.2 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 9
1.3 形态特征 14
第二章 屈折式构词的类型及其性质 17
2.0 引言 17
2.1 屈折式构词的类型 18
2.2 屈折式构词的性质 26
第三章 重叠式的构成形式及特征 30
3.0 引言 30
3.1 名词重叠式 31
3.2 副词重叠式 42
3.3 量词重叠式 47
3.4 形容词重叠式 52
3.5 动词重叠式 61
3.6 数词重叠式 65
3.7 晋语重叠式分析 66
第四章 “子尾”研究 70
4.0 引言 70
4.1 子尾 71
4.2 子变韵母 84
4.3 子尾变调 86
4.4 余论 87
第五章 “儿化、儿尾”研究 90
5.1 儿化 90
5.2 儿尾 98
5.3 儿中缀 99
5.4 山西方言儿化、儿尾的功能分析 100
第六章 几个特殊的詈词后缀 102
6.1 货 102
6.2 佬 105
6.3 鬼 108
6.4 猴 110
6.5 ? 111
6.6 其他 112
6.7 连用 112
第七章 代词 114
7.1 人称代词 114
7.2 指示代词 126
7.3 疑问代词 130
第八章 量词 135
8.1 个体量词 135
8.2 不定量词 137
8.3 量词分析 139
第九章 独立词“可” 141
9.0 引言 141
9.1 “可”的语法功能 142
9.2 “可”的性质 146
第十章 “V+将+来/去”结构 148
10.0 引言 148
10.1 “将”的音变形式 149
10.2 “将”的词汇、语法意义 149
10.3 “V将来/去”结构的语法作用 150
10.4 与近代汉语同类结构的比较 157
第十一章 补语 160
11.1 可能补语 160
11.2 程度补语 162
11.3 结果补语 163
11.4 趋向补语 164
第十二章 方言语法札记 167
12.1 形容词四叠格式 167
12.2 “形补同词”结构 169
12.3 比较句 170
12.4 时间助词“得” 172
12.5 “去”的内部屈折形式 173
12.6 助词“的”的一种作用 175
12.7 “V+动(儿)”结构 176
12.8 “把”字句 177
12.9 “了1”与“了2” 179
第十三章 洪洞方言“着”的研究 183
13.0 引言 183
13.1 “着”的共时分析 183
13.2 “着”的历时探讨 195
13.3 “着2、着3”的性质 206
13.4 余论 208
第十四章 从洪洞等方言看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 212
14.1 唐宋以来助词“着”的性质 212
14.2 从洪洞等方言看助词“着”的动态性质 216
第十五章 北京话、晋南话与唐以来助词“着”的发展 224
15.1 唐以来助词“着”的使用情况 224
15.2 唐宋时期“着”的用法与北京话 226
15.3 唐宋时期“着”的用法与晋南话 227
第十六章 晋语五台片方言体貌系统概说 230
16.0 引言 230
16.1 关于体貌 230
16.2 五台片方言体貌系统 233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