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引言 1
第一节 本文写作之范围、方法、进路与凡例 2
第二节 五峯传略 6
一、生平家世与著作 6
(一)生平家世 6
(二)著作 13
二、学术渊源与师承 16
(一)学术渊源 16
(二)师承 20
第二章 天道论 23
引言 23
第一节 天道释义 24
一、天道无息 24
二、阴阳成象而天地著 26
三、内容与诸名 30
(一)仁为体、义为用之内容 30
(二)道之诸名:太极、太和、诚、仁、鬼神 31
第二节 命之释义 34
一、理命与气命 35
二、尽性以至命 37
第三节 即事以明道 39
一、事本乎道,道藏乎事 39
二、天理人欲同体而异用,同行而异情 43
(一)天理与人欲 43
(二)诡谲的相即——同体异用、同行异情 44
(三)德福一致——圆教之建立 46
第四节 辨佛老 47
第三章 心性论 53
引言 53
第一节 性之释义 55
一、性体至善义 55
(一)由超越言至善 55
(二)由好恶显至善 56
二、天下大本义 58
(一)天地之所以立 58
(二)大哉性乎 59
三、生生不已义 60
(一)中庸、易传之生化义 60
(二)五峯之生化义 61
四、生之谓性释义 63
(一)孟子、告子辩生之谓性 63
(二)五峯论告子生之谓性 65
(三)五峯承明道论生之谓性 66
第二节 心之释义 68
一、永恒普遍义 68
(一)与天同大 68
(二)心无死生 70
二、创生形著义 72
(一)生生不穷 72
(二)心宰万物 73
三、以仁为体义 75
(一)仁为心之体 75
(二)仁心之感通 76
四、心之知觉作用 77
第四章 尽心成性论 81
引言 81
第一节 尽心与尽性 82
一、五峯与孟子尽心之异 82
二、五峯之尽性源于中庸 85
三、尽心即尽性 86
第二节 成性释义 87
一、五峯之成性异于易传 87
二、五峯与横渠、蕺山之成性义 88
(一)五峯由形著言成性 88
(二)横渠首开形著之成性义 89
(三)蕺山之形著义 90
第三节 尽心成性 92
一、尽其心以成吾性 92
二、体用义 94
三、已发与未发义 96
第四节 限制与圆成 99
第五章 工夫论 103
引言 103
第一节 道德实践工夫之根据 104
一、道德实践之根据 104
(一)良心 104
(二)工夫之所由生 105
二、罪恶之由来 107
(一)心之惑乃过 107
(二)情欲之助长 108
第二节 逆觉体证之工夫 110
一、本质之工夫 110
(一)先识仁之体 110
(二)逆觉体证 111
(三)即察识即涵养 113
(四)以放心求心 115
二、学、格物与致知、穷理与居敬 117
三、终教之功夫 123
(一)纯一不已 123
(二)由仁义行 126
(三)无为之为 128
第六章 朱子「知言疑义」之疏解与驳正 131
引言 131
第一节 朱子「知言疑义」之缘起与义理格局 132
一、「知言疑义」之缘起 132
二、朱子义理格局之概述 135
第二节「知言疑义」之疏解与驳正 140
一、性无善恶之疏正 140
二、心为已发之疏正 144
三、仁以用言之疏正 146
四、心以用尽之疏正 146
五、不事涵养、先务知识之疏正 151
六、气象迫狭、语论过高之疏正 155
第七章 结论 159
引言 159
第一节 建立以心著性系统之价值 160
第二节 开展逆觉体证工夫之价值 168
第三节 五峯思想之综述与传衍 177
参考书目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