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周学胜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9730
  • 页数:3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修订继续保持1版风格和基调,以现行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为蓝本,将本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设计成各种形象、直观的图表进行解释。另外,还要借鉴同类书的精华,与本书进行整合,使3版更易学易懂,赢得读者喜爱。

绪论 1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

第一章中医学与古代哲学 15

第一节阴阳学说 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6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6

第二节五行学说 33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33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6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3

第三节精气学说 50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51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52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4

第二章藏象 56

一、藏象的概念 56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57

二、脏腑的概念及其内容分类 58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 59

五、关于五脏的气血阴阳问题 61

第一节五脏 62

一、心(附:心包络) 62

二、肺 69

二、脾 79

四、肝 86

五、肾(附:命门) 95

第二节六腑 108

一、胆 109

二、胃 110

三、小肠 112

四、大肠 114

五、膀胱 115

六、三焦 116

第三节奇恒之腑 119

一、脑 120

二、女子胞 122

第四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2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24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133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34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140

第一节精 140

一、精的基本概念 140

二、精的生成 141

三、精的功能 142

第二节气 143

一、气的基本概念 143

二、气的生成 144

三、气的运动 145

四、气的功能 147

五、气的分类 151

第三节血 159

一、血的基本概念 159

二、血的生成 159

二、血的运行 161

四、血的功能 163

第四节津液 164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164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65

三、津液的功能 167

第五节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68

一、气与血的关系 16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171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173

第四章经络 176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 17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17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177

第二节十二经脉 179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79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81

三、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193

四、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194

五、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96

六、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96

第三节奇经八脉 197

一、奇经八脉的概念和功能特点 197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 199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202

一、经别 202

二、别络 205

三、经筋 207

四、皮部 208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 209

一、沟通联系作用 209

二、通行气血作用 212

三、感应传导作用 212

四、调节平衡作用 213

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214

一、阐释病理变化 214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215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215

第五章体质 217

第一节体质的基本概念 217

一、体质的概念 217

二、体质的构成 217

三、体质状况的评价 219

四、体质的特点 220

第二节影响体质的因素 220

一、先天因素 220

二、后天因素 222

第三节体质的分类 226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226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227

第四节体质学说的应用 229

一、体质与病因 230

二、体质与发病 230

三、体质与病机 231

四、体质与辨证 232

五、体质与治疗 232

六、体质与养生 233

第六章病因 234

一、病因的概念 234

二、病因的分类 234

三、探求病因的方法 235

第一节外感病因 236

一、六淫 236

二、疠气 247

第二节内伤病因 249

一、七情内伤 249

二、饮食失宜 255

三、劳逸过度 258

第三节继发病因 260

一、痰饮 260

二、瘀血 264

三、结石 267

第四节其他病因 269

一、外伤 269

二、寄生虫 270

三、胎传 271

四、诸毒 273

第七章发病 274

第一节发病原理 274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 274

二、邪气侵犯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276

三、邪正斗争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277

第二节影响发病的因素 278

一、环境与发病 278

二、体质与发病 279

第三节发病类型 280

一、感邪即发 280

二、徐发 281

三、伏而后发 281

四、继发 281

五、合病与并病 281

六、复发 282

第八章病机 284

第一节基本病机 284

一、邪正盛衰 284

二、阴阳失调 289

三、气血失常 295

四、津液代谢失常 301

第二节内生五邪 302

一、风气内动 302

二、寒从中生 303

三、湿浊内生 304

四、津伤化燥 304

五、火热内生 305

第三节疾病传变 306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306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312

第九章防治原则 315

第一节预防 315

一、未病先防 316

二、既病防变 319

第二节治则 321

一、正治与反治 322

二、治标与治本 325

三、扶正与祛邪 328

四、调整阴阳 331

五、调理气血津液 333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336

附:主要参考教材 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