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简易入门篇:图解佛家因明逻辑 3
第一章 基本观念 3
第二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上)主张的提出:宗支的分析 5
第一节 定义:概念厘清 5
第二节 成为正「宗」的条件:如何建立有效的主张? 6
第三节 不能成为真正的宗:似宗非宗的谬误分析 7
第三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中)理据的建立:因支的分析 8
第一节 因三相:成为因的三项条件 8
第二节 因三相之作用:具备存在上的保证来进行逻辑性之推理 11
第三节 不能证立主张的因:似因非因的谬误分析 12
第四节 不成因:不能成为真正的因 13
第五节 不定因:不一定能够成为真正的因 14
第六节 相违因:主张与理据自相矛盾的因 15
第四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下)证据的支持:喻支的分析 16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6
第二节 不能成为真正的例证:似喻非喻之谬误分析 17
第三节 似同法喻:看似相同性质之例证之谬误分析 17
第四节 似异法喻:看似不同性质之例证之谬误分析 20
第五章 佛家的知识论(上):经验知识与推理知识 23
第一节 基本概念:量 23
第二节 知识论 23
第三节 现量:经验知识的分析 24
第四节 比量:推理知识的分析 24
第五节 现量与比量之比较 25
第六章 佛家的知识论(中):知识之如何可能? 26
第一节 知识的获得:量果 26
第二节 知识的保证:自证分 27
第七章 佛家的知识论(下):知识之谬误论 28
第一节 错误的经验知识:似现量 28
第二节 错误的推理知识:似比量 29
中篇 佛家逻辑通析 33
第一章 概说逻辑与因明 33
第一节 西方逻辑 33
第二节 印度因明 36
第三节 西方逻辑与佛家因明的比较 41
第二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上)主张的提出:宗支的分析 44
第一节 宗支的结构分析 44
第二节 成为正「宗」的条件:如何建立有效的主张? 48
第三节 不能成为真正的宗:似宗非宗之谬误分析 52
第三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中)理据的建立:因支的分析 57
第一节 因三相:成为因的三项条件 57
第二节 因三相之作用:具备存在上的保证来进行逻辑性之推理 63
第三节 总说因三相:从正反两面确立理据之必然性和实在性 64
第四节 因三相与三段论 66
第五节 小结:因三相的特色 70
第六节 遍是宗法性的真正因 70
第七节 九句因:如何找出真正的因? 73
第八节 不能证立主张的因:似因非因的谬误分析 76
第四章 因明论式的结构分析(下)证据的支持:喻支的分析 104
第一节 喻的功能作用 104
第二节 不能成为真正的例证:似喻非喻之谬误分析 106
第三节 似同法喻:看似相同性质之例证之谬误分析 107
第四节 似同法喻之解说 109
第五节 似异法喻:看似不同性质之例证之谬误分析 117
第六节 似异法喻之解说 119
第五章 佛家的知识论(上):经验知识与推理知识 129
第一节 基本概念:量 129
第二节量:知识论 129
第三节 现量:经验知识的分析 130
第四节 比量:推理知识的分析 133
第五节 现量与比量之比较 136
第六章 佛家的知识论(中):知识之如何可能? 137
第一节 知识的获得:量果 137
第二节 知识的保证:自证分 142
第七章 佛家的知识论(下):知识之谬误论 145
第一节 错误的经验知识:似现量 145
第二节 错误的推理知识:似比量 149
第三节 揭示论证之谬误性:能破 152
第四节 似是而非之破斥论证之有效性之谬误 155
第八章 总论知识论 157
第一节 知识的来源:现量与比量 157
第二节 新知识是怎样得来的? 157
第三节 科学知识 159
第四节 逻辑的特色 160
第五节 因明成就发现新知识 162
下篇 佛教因明的发展 165
第一章 因明产生的背景及历史任务 165
第一节 古印度逻辑的雏型 165
第二节 印度「正理」逻辑的建立 166
第三节 佛教「因明」逻辑的兴起 167
第二章:因明发展的历史 171
第一节 因明在印度的发展 171
第二节 因明在中国的发展 184
附录 191
一.《因明入正理论》原文&商羯罗主 191
二.《因明入正理论》译注 199
三.陈沛然学术论文及讲学实录 227
四.黎耀祖学术论文及讲学实录 230
参考书目 233
鸣谢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