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宪政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确立 1
第一节 宪政的涵义和由来 1
第二节 英国妥协于议会君主立宪制 5
第三节 美国一举建立总统制共和国 10
第四节 法国定位于议会制共和国 14
第五节 德国和日本的二元君主立宪制 22
第二章 立宪思想的传播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34
第一节 清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34
第二节 鸦片战争前后对国情的认识和西方政治制度在我国的传播 41
第三节 洋务运动与维新思潮 46
第四节 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及其失败 59
第三章 革命形势的逼近和清朝政府的对策 66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崛起与立宪派的出现 66
第二节 清政府被迫开启变法,推行新政 83
第三节 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的任命 89
第四节 五大臣出洋考察概况 95
第四章 清政府预备立宪布局的出笼 109
第一节 考察政治大臣回国奏请立宪及王公大臣奉命讨论 109
第二节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和进行官制改革 121
第三节 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对立宪的意见分歧 143
第四节 革命派坚决反对君主立宪 149
第五节 立宪派拥护预备立宪及立宪党派团体的形成 155
第六节 外国列强对清廷预备立宪的反映 170
第五章 清政府蓄意推迟预备立宪 177
第一节 清政府对立宪拖延观望 177
第二节 对立宪诏令和条陈的议论 180
第三节 清廷再派考察宪政大臣出洋 195
第四节 宪政编查馆的设立 204
第六章《钦定宪法大纲》和《九年筹备清单》的颁布 209
第一节 立宪派不满拖延立宪,请愿开国会 209
第二节《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及其内容 216
第三节 立宪《九年筹备清单》及其特点 224
第七章 各省咨议局的设立 234
第一节 慈禧、光绪死后的政局 234
第二节 咨议局建立的经过 243
第三节 咨议局的性质、地位与议员概况 249
第四节 咨议局的权限与作用 258
第八章 咨议局与三次国会大请愿 262
第一节 各省咨议局代表进京上书——第一次国会大请愿 262
第二节 十个团体出面的第二次国会大请愿 270
第三节 声势浩大的第三次国会大请愿 277
第四节 各省督抚联衔发电奏请速设国会与责任内阁 286
第五节 资政院决议支持速开国会的请愿 292
第九章 清政府宣布提前召开议院 298
第一节 清廷被迫宣布提前于宣统五年召开议院 298
第二节 清政府进一步镇压请愿活动 303
第三节 清政府“赶办”立宪,修改筹备清单 309
第十章 资政院的建立 318
第一节 各派政治力量对资政院的态度和政策 318
第二节 资政院院章的形成、内容和修订 336
第三节 资政院成员结构与分布 349
第十一章 资政院第一次常年会 369
第一节 第一次常年会概况 369
第二节 关于速开国会案 376
第三节 设立责任内阁和弹劾军机大臣案 381
第四节 关于各省咨议局与督抚有争执的议案 387
第五节 关于开党禁案 394
第六节 第一次常年会的历史意义 399
第十二章 皇族内阁、弼德院和几个政党的产生 403
第一节 皇族内阁的炮制和立宪派反对皇族内阁的斗争 403
第二节 位尊而无权的弼德院 419
第三节 资政院议员组成三个政党 430
第十三章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清廷立宪拖局的终结 441
第一节 武昌起义和清廷的软硬兼施对策 441
第二节 资政院第二次常年会 457
第三节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474
第四节 立宪派与咨议局的应变活动 484
第十四章 清末立宪的百年后总结 507
第一节 清末立宪的历程和性质 507
第二节 清末立宪失败的多层次原因 517
第三节 清末立宪失败的多方面教训 540
第十五章 中国百年立宪坎坷路 564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五次曲折立宪 564
第二节 新主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次立宪的发展 573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次立宪的变化 585
修订、增订版跋&高放 591
一、我为何、如何参加本书的写作 591
二、我如何修订本书 595
三、我如何增订本书 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