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部分 低碳经济统计体系和竞争力分析 17
第一章 中国省域低碳经济竞争力分析 17
第一节 2005—2010年全国省域低碳竞争力分析 17
一、低碳竞争力排名 17
二、低碳竞争力区域划分 20
第二节 2005—2010年中国高中低碳地区竞争力排名比较 21
一、低碳地区竞争力分析 21
二、中碳地区竞争力分析 25
三、高碳地区竞争力分析 29
第三节 2005—2010年低碳试点省份和城市竞争力分析 33
一、低碳效率指标分析 33
二、低碳引导指标分析 34
三、低碳社会指标分析 36
四、低碳统计体系急需完善 37
参考文献 37
第二章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 39
第一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 39
一、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说明 39
二、2005—2011年全球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排名 39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综合水平评价 41
一、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处于弱势地位 41
二、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排名稳中有跌 42
三、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中各子竞争力变化平稳 43
第三节 2011年中国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评价 44
一、中国低碳效率亟待提升 44
二、中国能耗效率出现回落 48
三、中国低碳社会构建有待完善 55
四、中国低碳引导领域显劣势 60
第四节 国内外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比较 66
一、不同的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设计比较 67
二、不同的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排名结果比较 67
第五节 低碳经济国际竞争力与国家综合竞争力比较 69
一、WEF、IMD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比较 69
二、造成全球竞争力与低碳经济竞争力排名差异的因素 73
三、各国及地区低碳竞争指数与WEF竞争指数排名的综合分析 74
四、各国及地区低碳竞争指数与IMD国际竞争力排名综合分析 75
参考文献 76
第二部分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79
第三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79
第一节 国际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现状 79
一、世界主要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情况 79
二、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立法制度与特点 82
第二节 相关国际公约的国内履行机制 85
一、气候变化及低碳经济的相关国际公约 85
二、中国在国际公约中应履行的义务 86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87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存在的问题 90
第三节 中国低碳经济法制现状与前景分析 91
一、中国低碳经济法制现状 91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前景 97
参考文献 99
第四章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100
第一节 推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新动向 100
一、探索和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新动向 100
二、对政府行为约束政策的新动向 102
第二节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构想 103
一、政策策略 103
二、政策手段 104
三、政策领域 105
四、政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105
参考文献 106
第三部分 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第五章 中国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109
第一节 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综述 109
一、国内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研究进展 109
二、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方法介绍 114
第二节 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 115
一、工业各行业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115
二、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118
第三节 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 122
一、各产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 123
二、各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123
第四节 产业部门总体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 126
一、产业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估算 126
二、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126
第五节 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估算及特征 127
一、居民生活部门终端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估算 128
二、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128
参考文献 131
第六章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3
第一节 文献综述和因素分解方法介绍 133
一、因素分解方法基本理论介绍 133
二、二氧化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综述 134
三、模型构建与分解技术——基于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 136
第二节 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38
一、产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138
二、经济规模因素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 139
三、部门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很小 140
四、能源消耗强度因素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 140
五、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甚微 140
六、小结 141
第三节 产业部门六个分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41
一、农、林、牧、渔、水利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42
二、工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45
三、建筑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49
四、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52
五、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56
六、其他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59
第四节 中国工业部门分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62
一、工业部门的行业分类及数据说明 163
二、工业部门分行业经济规模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64
三、工业部门分行业的行业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65
四、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66
五、工业分行业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68
六、小结 169
第五节 中国居民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170
一、文献综述 171
二、生活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结果 172
三、人口规模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73
四、城乡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74
五、人均消费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75
六、能源消耗强度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77
七、能源消费结构因素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177
八、结论 179
参考文献 180
第七章 我国重化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184
第一节 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184
一、技术路径 184
二、政策措施 189
第二节 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192
一、技术路径 192
二、政策措施 194
第三节 煤炭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196
一、技术路径 196
二、政策措施 201
第四节 电力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203
一、技术路径 203
二、政策措施 208
第五节 石化工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210
一、技术路径 210
二、政策措施 213
第六节 建筑行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215
一、技术路径 215
二、政策措施 220
第七节 建材行业节能减排路径与对策 223
一、技术路径 223
二、政策措施 225
参考文献 227
第四部分 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 233
第八章 低碳技术发展新动向 233
第一节 智能电网技术发展新动向 233
一、智能电网的功能和特征 233
二、中国智能电网的最新发展动态 234
第二节 物联网技术发展新动向 237
一、中国物联网发展状况 237
二、物联网与智慧城市 238
三、物联网与绿色智能建筑 239
四、物联网与节能减排 240
五、小结 240
参考文献 241
第九章 新能源产业发展 243
第一节 太阳能产业发展新动向 243
一、国际市场回顾:太阳光伏产业重要的增长期 243
二、中国太阳能产业发展分析 244
第二节 风电产业发展新动向 246
一、全球风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及展望 246
二、中国风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 247
三、中国风电发展路线图 247
四、风电技术的最新动向 248
第三节 核电产业发展新动向 249
一、全球核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 249
二、中国核电产业发展年度回顾 251
三、核电技术发展新动向 251
第四节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 253
一、全球生物质能发展回顾 253
二、中国生物质能发展状况 254
三、生物柴油的发展 255
四、燃料甲醇的发展 257
五、燃料乙醇的发展 258
六、生物质发电的发展 260
第五节 新能源使用率影响因素分析 262
一、导论 263
二、新能源产业成长的影响因素 264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268
四、计量结果的深入分析 271
参考文献 274
第十章 新能源汽车 277
第一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新动向 277
一、国外新动向 277
二、中国新动向 279
第二节 新能源汽车新技术及新商业模式 283
一、作为蓄电器与智能住宅的联动 283
二、与智能手机的联动 285
三、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电网的融合 285
四、新能源汽车电池交换 286
第三节 新能源汽车产业构造变化分析 287
一、产品构架理论 287
二、汽车产业将如何变化 288
第四节 结论 291
参考文献 292
第五部分 低碳经济与国际贸易 295
第十一章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295
第一节 碳关税提出的背景、内涵及研究进展 295
一、提出背景 295
二、碳关税的内涵 296
三、研究进展 297
第二节 碳关税效应与政治经济学分析 300
一、碳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300
二、碳关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304
第三节 碳关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306
一、我国出口含碳产品分类与CGE一般均衡分析 306
二、我国CGE模型框架 308
三、碳关税政策的模拟应用 311
第四节 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 313
一、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碳排放强度 313
二、碳关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 314
第五节 我国的应对之策 317
一、政府层面 317
二、行业层面 320
三、企业层面 321
参考文献 323
第十二章 碳标签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之策 326
第一节 碳标签的提出背景、内涵与研究进展 326
一、提出背景 326
二、碳标签的内涵 326
三、研究进展 327
第二节 碳标签的发展现状 331
一、碳标签在欧洲的发展 332
二、碳标签在日、韩的发展 334
三、碳标签在美国的发展 336
四、碳标签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337
第三节 碳标签对我国贸易影响的理论分析 338
一、碳标签壁垒的作用机制 338
二、碳标签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341
第四节 碳标签对我国的总体影响预测 342
一、宏观影响 342
二、中观影响 345
三、微观影响 346
第五节 我国的应对之策 347
一、国家层面 348
二、行业层面 351
三、企业层面 353
参考文献 355
第十三章 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转移问题 357
第一节 碳排放转移的提出背景、内涵与研究进展 357
一、国际贸易中碳排放转移问题的提出 357
二、碳排放转移的内涵 360
三、研究进展 360
第二节 碳排放转移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及主要模型简介 367
一、碳排放转移对我国贸易的总体影响 367
二、主要模型简介 369
第三节 我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转移的实证分析 371
一、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371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375
第四节 结论与对策建议 382
一、结论 382
二、对策建议 385
参考文献 386
第六部分 构建中国特色的碳交易市场 393
第十四章 中国碳交易现状与市场萌芽 393
第一节 清洁发展机制的启蒙 393
一、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的制度规范 393
二、中国主导清洁发展机制的供应方 394
三、清洁发展机制对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影响 396
第二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萌芽 399
一、中国开始尝试自愿碳交易市场 399
二、自愿碳交易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 401
三、自愿碳交易市场是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过渡阶段 404
参考文献 405
第十五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设计 406
第一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路线图 406
一、中国政府建立碳交易市场的决心 406
二、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基本路径 407
三、构建碳交易市场的基本步骤 409
第二节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制度设计 411
一、构建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设计原则 411
二、中国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要素设计 412
三、中国上限与交易体系的调控机制 423
参考文献 428
附录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相关数据 431
附录一 第六章数据表 431
一、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的各类系数 431
二、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需要的能源消费数据 434
附录二 第七章数据表 481
一、LMDI因素分解所需国内生产总值、工业行业增加值、人均消费、人口规模 481
二、LMDI因素分解所需能源消费结构 484
三、LMDI因素分解所需能源消耗强度 511
四、LMDI因素分解所需部门(行业)结构 513
五、工业分行业LMDI因素分解结果 516
附录三 第十三章数据表 522
一、各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 522
二、各种燃料热值 527
三、20部类投入产出表 527
四、中美、中日、中欧分行业进出口贸易额 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