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1
二、分析框架和思路 4
三、主要的创新之处 5
第一编 宏观经济安全的法律保障 11
编前语 11
第一章 法律保障宏观经济安全之基本原理 13
第一节 宏观经济安全的政策及法律保障 14
一、经济风险、经济安全与经济政策 14
二、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政策之法律化 17
第二节 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法及经济安全权 20
一、宏观经济安全保障法的多重属性 21
二、宏观经济安全权的提炼及权能细分 25
第二章 法律保障宏观经济安全之制度体系 29
第一节 产业安全的法律保障 30
一、农业安全的法律保障 30
二、开放经济下的产业安全 35
三、命脉行业垄断经营的风险 39
第二节 消费安全的法律保障 42
一、产品质量的法律保障 42
二、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 45
三、物价稳定的法律促进 49
第三节 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安全审查 52
一、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 52
二、外国投资者并购的安全审查 56
第四节 对外贸易安全的法律保障 59
一、对外贸易的风险及其引导 60
二、国际收支平衡的法律促进 64
第五节 财政安全的法律保障 68
一、财政风险、财政安全与财政政策 68
二、赤字和公债规模的控制和削减 71
第二编 金融安全的法律保障 79
编前语 79
第三章 金融安全的界定与法律应对机制的必要性 81
第一节 金融安全的要素与构成 81
一、金融安全的要素与IMF的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 81
二、金融安全与金融体系的构成 87
第二节 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看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 89
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安全问题 89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威胁与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 91
第三节 金融系统性风险防治与法律制度的建设 93
一、法律制度在保障金融系统性安全上的作用 93
二、常见的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建设 96
第四章 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与金融监管状况 99
第一节 建立在分业经营基础上的金融体系 99
一、我国金融体系的历史沿革与特点 99
二、目前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 104
第二节 “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 106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沿革与特点 106
二、目前多头的分部门金融监管体制 107
第三节 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与金融市场开放格局 111
一、金融自由化背景下的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 111
二、入世之后我国的金融市场开放进程与格局 113
第五章 当前主要的金融安全隐患与法律保障机制的不足 117
第一节 货币金融政策与外汇管理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 117
一、保经济增长下的宽松货币金融政策与金融安全 117
二、高额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与金融安全 123
第二节 银行业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 128
一、巨额房地产信贷、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与金融安全 128
二、银行信贷资产表外转移与金融安全 135
第三节 证券业、保险业等资本市场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 139
一、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参与衍生品交易与金融安全 139
二、地方政府债务证券化与金融安全 142
第四节 金融创新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 145
一、银信合作创新与金融安全 145
二、跨市场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 148
第五节 金融开放领域的金融安全隐患 150
一、外资金融机构准入与金融安全 150
二、国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与金融安全 154
第六章 完善我国金融安全法律保障制度的建议 157
第一节 国外保障金融安全的法律机制介评 157
一、金融安全与金融安全网的设立 158
二、各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法律措施 161
三、总结与借鉴 164
第二节 保障我国金融安全的法律制度建设 166
一、树立金融安全的法制理念 166
二、强化我国金融安全的具体举措 168
第三编 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173
编前语 173
第七章 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175
第一节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175
一、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175
二、契机之一:金融危机 177
三、契机之二:全球气候变化 178
四、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180
第二节 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 181
一、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的界定 181
二、经济安全、环境安全、能源安全的互动关系 186
三、法律框架下的环境安全与能源安全 187
第三节 城镇化发展与环境、能源安全 188
一、城镇化战略 188
二、城镇化给环境安全、能源安全带来的挑战 189
三、节能减排政策及其法律保障 190
第八章 环境安全的法律保障与制度措施 194
第一节 我国环境安全面临的挑战 194
一、环境污染防治 194
二、自然生态保护 195
第二节 我国环境安全保障法制现状 197
一、环境安全保障立法 197
二、环境安全保障监管体制 202
三、环境安全保障制度实施机制 205
第三节 国外环境安全保障立法简况 207
一、德国 207
二、美国 208
三、日本 209
四、简析 210
第四节 完善我国环境安全保障立法的思考 211
第九章 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与制度措施 214
第一节 我国能源安全面临的挑战 214
一、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消费结构不合理 214
二、能源效率低下 215
三、能源消耗带来生态环境压力 216
第二节 国家能源战略及其转型 217
一、国家能源战略 217
二、我国能源战略的转型 218
第三节 国外能源立法简析 219
一、德国 219
二、美国 220
三、日本 221
四、简析 222
第四节 我国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223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法制建设 223
二、能源安全保障管理体制 224
三、构建我国能源安全法律体系 227
四、能源国际互利合作 229
第四编 促进就业的政府责任及其法律保障 235
编前语 235
第十章 影响经济安全的就业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37
第一节 促进就业对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意义 237
一、促进充分就业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顺利运行的关键 238
二、促进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必然要求 239
三、促进充分就业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239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可能影响经济安全的就业问题 240
一、失业总人口多,失业率高,缺乏准确的判断指标 241
二、就业市场的结构性问题突出,摩擦性失业阻碍经济运行和发展 243
三、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的社会成本高 246
四、企业劳资关系紧张,劳资纠纷案件和冲突事件大量增加 247
第三节 我国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249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就业岗位总量不足 249
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带来摩擦性失业 251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不足,劳动力素质不能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251
四、就业市场发育不完善 252
五、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协调机制不健全 253
第十一章 政府对就业的责任 255
第一节 政府承担就业责任的理论依据 256
一、市场失灵理论 256
二、公共物品理论 257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258
第二节 政府承担就业责任的定位 260
一、政府与就业市场的关系 260
二、政府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262
三、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262
第三节 政府促进就业应采取的措施 264
一、通过立法明确政府的就业责任及应采取的措施 265
二、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或补助企业,增加或保持就业岗位 267
三、加强职业培训的管理,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 267
四、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就业市场,改革失业保险制度 268
第十二章 我国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270
第一节 我国现有的促进就业的法律制度 271
一、明确了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和工作协调机制 271
二、提供了多种促进就业的措施 273
三、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促进就业的配套工作体系 276
四、确立了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法律框架,完善了失业保险制度 277
第二节 我国促进就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278
一、对政府促进就业法律责任的规定比较欠缺 278
二、《就业促进法》可操作性较差,促进就业措施落实效果不理想 278
三、教育立法不完善,难以保证教育体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279
四、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280
五、失业保险制度没有发挥促进就业的应有作用 280
六、《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实施存在的问题 281
第三节 我国促进就业制度的完善 283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促进就业的法律责任 283
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284
三、完善教育管理制度,建立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284
四、完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管理制度,促进就业市场发展 286
五、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 287
六、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劳资双方沟通机制 287
结论 290
参考文献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