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第一部分 典籍发微 6
一、读帛书《五十二病方》后 6
二、《五十二病方·?》析义 10
三、《周易》与《内经》阴阳学说的渊源 12
四、《华氏中藏经》学术思想渊源及对后世的影响 16
五、读《难经》小识 19
六、《伤寒论》习读 33
七、《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39
八、《伤寒论》研究的流派 44
九、《伤寒论》的辨证规律 52
十、六经辨证及其传变规律的研究 56
十一、《伤寒论》“反”字浅析 60
十二、学习《伤寒论·太阳篇》的体会 64
十三、保胃气、存津液与阳明素质的关系 67
十四、经方妙用发微 69
十五、白虎汤类方临证运用小识 76
第二部分 脾胃研究 79
一、脾胃学的历史渊源 79
二、脾胃学的理论基础 80
三、脾胃学的应用原则 88
四、历代医家对脾胃学的研究 90
五、《脾胃论》研究 99
第三部分 学术探讨 131
一、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谈辨证论治 131
二、气血的基本理论及其辨证论治的探讨 136
三、在人体运动变化中求证气的实质 145
四、《内经》脏腑功能与临床应用的系统思维 146
五、通络法在临床上的运用 151
六、肾病的辨证论治 159
七、谈中药的相反相成与拮抗意识 165
八、孙思邈《千金方》对各家学说的影响 171
九、叶天士咳嗽论治阐微 174
十、传统医学应与新兴技术相融合 180
十一、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举隅 184
第四部分 诊余小议 190
一、世界产生“中医、中药热”我们怎么办? 190
二、炎黄文化与医药的渊源关系 192
三、科研工作 贵在思考 194
四、积学·求实·反馈 197
五、沉思的管窥 200
六、“蒸笼头”与“脱影症” 203
七、湿疹的治疗预防 204
八、无脉症证治 204
九、谈冬令“进补” 205
十、从中西医学比较中吸取营养自我提高 206
十一、漫话“枳术丸” 209
十二、“白术散”的运用 209
十三、用补中益气汤要知常达变 210
十四、旋覆代赭汤“异病同治”举隅 210
十五、治法琐谈 211
十六、读“白喉证治”有感 212
十七、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的饮食疗法 212
十八、阅食物“上火”的机理小识 213
十九、潜能和机遇,中医崛起有望 213
二十、治学浅谈 215
二十一、师门回忆 217
二十二、我们的历史任务是传帮带 220
第五部分 读评序识 223
一、读《谁说中医不科学》——《科技日报》1996年4月28日三版文章 223
二、读《当今中医必须走向现代化》一文后之我见 224
三、读《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有感 226
四、《走出中医学术的“百年困惑”》小识 228
五、读《中医药学走向世界的若干理论问题——接轨、改轨还是铺轨》小识 230
六、读“證、证、症、候的沿革和证候定义的研究”小识 233
七、读《中药炮制大全》后书评 235
八、读邓铁涛《中医近代史》小识 236
九、读《米伯让先生医案》小识 237
十、读巫君玉《瓣杏医谈》 238
十一、读万友生《万友生医论选》 240
十二、读俞长荣《论医集》小识 241
十三、读《欧阳履钦学术思想研究论文集》浅识 243
十四、读《中医体质病理学》小识 246
十五、读《千金翼方校释》小识 247
十六、评谢海洲《中医药丛谈》 249
十七、《李聪甫医案》选评 250
十八、评胡天雄教授《素问补识》 253
十九、评《中草药作物学》 255
二十、评《审美要论》小识 256
二十一、《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序 257
二十二、《女科临证集要》序 259
二十三、《脾胃论与临床》序 260
二十四、《医疗医论选集》序 261
二十五、《中医气病证治学》序 262
二十六、《长寿之路》序 263
二十七、《中草药单方·验方集》序 264
二十八、《湖湘中医典籍精华》前言 265
二十九、《黄帝内经临证指要》绪论 268
第六部分 养生发微 273
一、《老》、《庄》思想对养性摄生的影响 273
二、孙思邈养性十法选评 277
三、东垣养生的学术思想初探 281
四、寿夭的辩证关系 284
五、从历史经验谈寿夭的关系 289
六、谈养生之道 292
七、抗衰与延寿 297
八、养生防病保健延年——旨在整体调节阴阳平衡 301
第七部分 诊治我见 306
一、治疗内科疑难急症的经验 306
二、冠心病临证发微 311
三、精神病辨析 315
四、坚持动态求衡,掌握肾炎证治规律 317
五、尿路结石的论治体会 331
六、关节风湿痛论治心得 333
七、糖尿病(消渴)的证治研究 335
八、老年病论治特点 338
九、晚期血吸虫病论治体会 340
十、血吸虫病免疫关系探讨 343
十一、重症肌无力(眼肌型)之我见 346
十二、诊治肿瘤病的点滴体会 347
十三、子宫癌辨证论治的体会 356
十四、老年性便秘证治 360
十五、诊疗小识举隅 361
十六、脏腑辨证论治举隅 365
十七、淋证论治二则 368
十八、阳黄 369
十九、儿科名方的应用 370
第八部分 医案纪实 377
引言 377
一、传染性疾病 377
二、脏腑疾病证 391
三、妇科病类 538
四、儿科疾病 548
五、外科病类 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