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编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 4
曾国藩治学生涯 4
第一节 第一阶段:禀学于庭(1815—1825) 4
第二节 第二阶段:离乡应试(1826—1838) 7
第三节 第三阶段:京城深造(1839—1852) 9
第四节 第四阶段:戎马儒将(1853—1864) 13
第五节 第五阶段:晚年学境(1865—1872) 15
曾国藩与湖湘学统 19
第一节 湖湘学统的形成与特点 19
第二节 曾国藩与湖湘学统代表人物的承继关系 22
一、曾国藩与周敦颐 23
二、曾国藩与张栻 25
三、曾国藩与朱熹 26
四、曾国藩与王夫之 27
五、曾国藩与陶澍 29
六、曾国藩与魏源 29
七、曾国藩与贺长龄 31
第三节 曾国藩对湖湘学统精髓的吸收 33
一、曾国藩与理学传统 33
二、曾国藩与经世传统 35
曾国藩与同代湖湘学人 39
第一节 近代湖湘学人群体的崛起 39
第二节 曾国藩与同代湖湘学人的纽带关系 40
一、曾国藩与欧阳厚均 41
二、曾国藩与唐鉴 42
三、曾国藩与郭嵩焘 43
四、曾国藩与左宗棠 45
五、曾国藩与胡林翼 46
六、曾国藩与罗泽南 48
七、曾国藩与王闿运 49
八、曾国藩与李元度 50
第三节 曾国藩及同代湖湘学人的共同特征 55
湖湘文化之折射: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 60
第一节 湖湘文化性格的基本特征 60
第二节 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 62
一、明强 63
二、拙浑 64
三、坚忍 65
四、平实 67
五、敬恕 68
六、勤恒 70
七、俭廉 71
八、谦谨 73
第三节 曾国藩文化性格特征形成的原因 74
一、地理自然 76
二、家庭教育 77
三、文化积累 77
四、个人修炼 78
曾国藩对湖湘文化发展的影响与历史局限 82
第一节 对湖湘理学经世传统的弘扬 82
第二节 对湖湘人才群体崛起的作用 89
第三节 对湖湘教育和文化事业的贡献 92
第四节 一个封建传统士大夫的人生悲剧 99
副编 曾国藩人生感悟现代解读 107
副编·人生情怀 107
人生三境 107
进德与修业 109
不重不威 111
襟怀 113
敬恕 115
实至名归 117
淡泊 119
不忮不求 121
谨言慎行 123
随事观理 125
龙蛇之道 126
释“和” 128
释“明” 130
习劳 132
副编·修性处世 134
耕养心田 134
安详 136
平实 138
谦谨 140
厚道 141
畏慎 143
坚忍 146
明强 148
能耐 150
浑含 152
居中 154
乐善 156
副编·读书习文 158
内儒外将 158
为学先守志 160
治学“四法” 162
看书 164
诵读 166
习文 168
日记 170
书信 172
习字 175
富门寒教 177
副编·守心如玉 180
守静 180
守勤 182
守恒 184
守信 186
守廉 188
守俭(一) 190
守俭(二) 192
守愚 193
守弱 195
副编·人生戒忌 197
戒奢 197
戒傲 199
戒疑 201
戒惰 202
戒伪 203
天道忌盈 205
天道忌巧 207
天道恶贰 209
刻薄 211
止谤 213
利害 215
反躬默省 217
悔悟 219
副编·观人交友 222
结交 222
多记恩少结怨 224
亲君子远小人(一) 226
亲君子远小人(二) 228
慎交慎用 230
大者得正小者包荒 232
乡气与官气 234
巨匠无弃材 236
副编·健身养生 238
养生(一) 238
养生(二) 240
早醒早起 242
日课 244
不以药为药 246
日日散步夜夜洗脚 248
饮食:蔬淡节美 250
多吃辛苦少享清福 252
少寝美睡 254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255
长寿之道:慈俭和静 257
附录 263
写作札记 263
答辩提纲 288
答辩要点 294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对谈录(上) 298
《曾国藩与湖湘文化》对谈录(下) 306
独留青冢向黄昏 312
初版后记 321
再版后记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