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 南北朝隋唐的佛教哲学 341
第十七章 印度佛教概说与六家七宗 341
第一节 印度佛教概说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343
第二节 格义佛教与六家七宗 349
第十八章 般若学与唯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363
第一节 僧肇的般若学 365
第二节 竺道生、慧远及范缜 374
第三节 地论师、摄论师及大乘起信论 383
第四节 三论宗的二谛义及其判教理论 392
第十九章 天台、华严及禅宗的哲学 399
第一节 智顗的天台宗哲学 401
第二节 华严宗哲学 413
第三节 禅宗哲学 423
第六篇宋明儒学 439
第二十章 宋明儒学总论、濂溪与横渠 439
第一节 宋代儒学复兴之原因及韩愈、李翱的思想 441
第二节 宋明儒学的分系问题 450
第三节 周濂溪 453
第四节 张横渠 463
第二十一章 二程与五峰 479
第一节 程明道与程伊川 481
第二节 胡五峰 504
第二十二章 从朱子到刘蕺山 519
第一节 朱子 521
第二节 陆象山 534
第三节 王阳明 546
第四节 王龙溪、罗近溪与刘蕺山 560
第七篇 清代哲学 583
第二十三章 清初三大家的理气观与人性观 583
第一节 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 585
第二节 黄宗羲的「盈天地间一气」 589
第三节 黄宗羲的「盈天地皆心」 593
第四节 王夫之的「诚」、「气」、「道」、「理」 597
第五节 王夫之的「性日生日成」 601
第二十四章 乾嘉经学家的人性论 607
第一节 戴震的孟、荀抉择 609
第二节 戴震的「自然」与「必然」 612
第三节 戴震的性善论与一本论 616
第四节 阮元的「节性说」 620
第五节 焦循的食色、心知与性善 624
第二十五章 经世致用的清代今文经学 631
第一节 清代今文经学的经学观 633
第二节 龚自珍的尊史以求变 635
第三节 魏源的通经以求变 640
第四节 康有为的孔教与大同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