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晓平,陈丕茂,唐振朝等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2780517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最近5年来人工渔礁项目研究的理论和技术成果总结,是我国第一部以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形成的人工鱼礁专著,是我国现代人工鱼礁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新的里程碑。本书丰富和充实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的理论,填补了我国人工鱼礁和海洋牧场技术的多项空白,并针对我国人工鱼礁建设的实际需求,力求物化于礁区建设的实践。

第一篇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研究 3

1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研究概况 3

1.1 研究进展概况 3

1.1.1 礁体结构与水动力学特性 3

1.1.2 礁体结构对附着生物的影响 4

1.1.3 礁体结构对诱集效果的影响 4

1.1.4 礁体制作材料的选择 5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5

2 人工鱼礁抗滑移抗倾覆技术研究 7

2.1 材料与方法 7

2.1.1 研究内容 7

2.1.2 模型试验 7

2.1.3 数值计算 8

2.2 结果与分析 9

2.2.1 水流作用下的礁体试验结果 9

2.2.2 波流作用下的礁体试验结果 14

2.2.3 大亚湾波浪下的礁体稳定性 16

2.2.4 礁体自身重量与投放水深安全范围的研究 18

2.2.5 旁扫声纳现场调查验证 23

2.2.6 现场潜水调查验证 27

2.3 小结 27

3 人工鱼礁物理环境功能造成技术研究 30

3.1 材料与方法 30

3.2 结果与分析 30

3.2.1 上升流面积 30

3.2.2 背涡流范围 32

3.3 小结 33

4 礁体(群)配置组合技术研究 34

4.1 材料与方法 34

4.1.1 数值方法 34

4.1.2 边界条件 35

4.2 结果与分析 36

4.2.1 礁群(区)配置布局技术 36

4.2.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水交换特性 42

4.3 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调控面积计算 47

4.3.1 模型1计算结果与分析 47

4.3.2 模型2计算结果与分析 49

4.3.3 模型3计算结果与分析 51

4.4 小结 52

5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 53

5.1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要点和准则 53

5.1.1 礁体设计、礁群配置及礁区布局的要点 53

5.1.2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准则 53

5.2 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实例 54

5.2.1 礁体结构设计实例 54

5.2.2 礁群配置与礁区布局的设计与优化实例 55

5.3 研究成果与技术指标 55

5.3.1 抗滑移抗倾覆技术指标 55

5.3.2 礁区物理环境功能造成技术指标 57

5.3.3 礁体(群)配置组合技术指标 57

第二篇 南海人工鱼礁生物附着技术研究 57

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研究概况 61

1.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研究概况 61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62

1.3 研究展望 62

2 不同礁体材料附着生物生态特征及附着效果比较 66

2.1 材料与方法 66

2.1.1 调查区域 66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 66

2.1.3 数据分析 67

2.2 结果与分析 67

2.2.1 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 67

2.2.2 群落结构 67

2.2.3 栖息密度及季节变化 70

2.2.4 生物量及季节变化 70

2.2.5 不同栖息水层的种类组成与生物量 71

2.2.6 优势种 72

2.2.7 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74

2.2.8 两种礁体材料生物附着效果比较 75

2.3 讨论 75

2.3.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种类成分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75

2.3.2 附着生物群落种群优势度的季节变化 75

2.3.3 附着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76

2.4 小结 76

3 不同人工挂板材料附着生物生态特征及效果比较 78

3.1 材料与方法 78

3.1.1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 78

3.1.2 分析方法 79

3.2 结果分析 79

3.2.1 种类组成变化 79

3.2.2 栖息密度变化 80

3.2.3 生物量变化 80

3.2.4 群落多样性变化 81

3.2.5 不同挂板材料生物附着效果比较 82

3.3 讨论 82

3.3.1 材料对附着生物种类组成的影响 82

3.3.2 材料对附着生物栖息密度的影响 82

3.3.3 材料对附着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83

3.3.4 材料对附着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83

3.4 小结 83

4 理化因子对附着生物分布的影响 85

4.1 材料与方法 85

4.1.1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 85

4.1.2 分析方法 86

4.2 结果分析 86

4.2.1 附着生物种类分布 86

4.2.2 理化指标 87

4.2.3 附着生物种群的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87

4.2.4 附着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 88

4.2.5 DCA和CCA的比较 89

4.3 讨论 89

4.3.1 水深与附着生物的关系 89

4.3.2 透明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 90

4.3.3 盐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 90

4.3.4 温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 90

5 基于熵值法的人工鱼礁生物附着效应评价模型 92

5.1 人工鱼礁评价附着生物群落指标体系的建立 92

5.1.1 指标体系框架 92

5.1.2 主要评价指标简要分析 92

5.2 基于熵值法的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生态效应评价模型 93

5.2.1 熵值法的原理 93

5.2.2 应用示例 94

5.3 结论 95

第三篇 人工鱼礁模型对海洋生物的诱集效果研究 95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99

1.1 研究背景 99

1.2 鱼类行为学研究进展 99

1.3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100

1.3.1 国外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100

1.3.2 我国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现状及进展 101

1.4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101

1.4.1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面临的问题 101

1.4.2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应用前景 101

2 人工鱼礁模型诱集效应的研究方法 104

2.1 人工鱼礁模型的类型 104

2.2 试验生物种类 104

2.3 实验设置与条件 105

2.3.1 试验水槽 105

2.3.2 观测仪器 107

2.3.3 试验条件 107

2.4 分析与统计方法 107

2.4.1 数据处理 107

2.4.2 诱集效果等级划分标准 107

3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效应 109

3.1 自然光条件下单礁模型的诱集效应 109

3.1.1 不同生物种类的诱集效果分析 109

3.1.2 结论 115

3.2 不同光照条件下单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116

3.2.1 试验条件设置 116

3.2.2 诱集效果分析 116

3.3 多礁组合的诱集效应 120

3.3.1 3种双礁组合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 120

3.3.2 4种三礁组合对黄斑蓝子鱼的诱集效应 121

3.3.3 4种四礁组合对黄斑蓝子鱼的诱集效应 122

3.4 各种礁体模型诱集结果比较 123

3.5 主要研究结果 123

3.6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124

第四篇 南海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及效果评价技术研究 124

1 渔业资源增殖和评价技术研究概况 127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7

1.2 研究展望 128

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研究 130

2.1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和放流规格确定 130

2.1.1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原则 130

2.1.2 增殖放流种类和放流规格 130

2.2 广东近海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现状 130

2.2.1 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 130

2.2.2 人工鱼礁区出现的生物类型 131

2.3 广东人工鱼礁区增殖放流种类的选择 131

2.3.1 适宜增殖放流的鱼类 131

2.3.2 适宜增殖放流的虾类 136

2.3.3 适宜增殖放流的蟹类 137

2.3.4 适宜增殖放流的贝类 138

2.3.5 适宜增殖放流的棘皮动物 139

2.3.6 适宜增殖放流的海底植物 139

2.4 最适放流数量评估技术研究 139

2.4.1 材料与方法 139

2.4.2 结果与分析 140

2.5 人工放流资源增殖放流评价技术研究 141

2.5.1 材料与方法 141

2.5.2 结果与分析 144

2.5.3 小结 153

3 人工鱼礁调控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技术研究 156

3.1 渔业资源拖网调查评估技术研究 156

3.1.1 材料与方法 156

3.1.2 结果与分析 157

3.1.3 小结 158

3.2 流刺网调查评估技术研究 158

3.2.1 材料与方法 158

3.2.2 结果与分析 159

3.2.3 小结 160

3.3 渔业声学评估技术研究 160

3.3.1 材料与方法 161

3.3.2 结果与分析 170

3.3.3 讨论 180

3.3.4 小结 180

3.4 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卫星遥感评估技术 181

3.4.1 材料与方法 181

3.4.2 结果与分析 182

3.4.3 讨论 184

3.4.4 小结 185

第五篇 大亚湾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构建与示范 185

1 大亚湾自然环境概况 191

1.1 地理位置和地形 191

1.2 气候特征 191

1.3 海洋水文 192

2 深圳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构建 194

2.1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构建概况 194

2.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的礁体类型 194

2.3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礁群类型 196

2.4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整体结构布局 197

3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调控效果评价 198

3.1 材料与方法 198

3.1.1 样品采集与调查站位 198

3.1.2 调查采样时间 198

3.1.3 样品分析与测定 199

3.1.4 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 199

3.2 海水水文与化学要素状况 201

3.2.1 透明度 201

3.2.2 DO 203

3.2.3 BOD 204

3.2.4 COD 206

3.2.5 悬浮物 207

3.2.6 无机氮 209

3.2.7 磷酸盐 211

3.3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 212

3.3.1 叶绿素a 212

3.3.2 初级生产力 215

3.4 浮游植物 217

3.4.1 种类组成 217

3.4.2 主要优势种 217

3.4.3 栖息密度 218

3.4.4 多样性指数 220

3.5 浮游动物 222

3.5.1 种类组成 222

3.5.2 主要优势种 223

3.5.3 平面分布 223

3.6 底栖生物 229

3.6.1 种类组成 229

3.6.2 主要优势种 230

3.6.3 平面分布 231

3.7 沉积物 236

3.8 人工鱼礁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 236

3.8.1 水质评价 236

3.8.2 饵料生物水平 239

3.8.3 人工鱼礁环境调控效果综合评价 240

4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 242

4.1 材料与方法 242

4.1.1 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方法 242

4.1.2 流刺网调查方法 243

4.2 渔业生物种类组成 243

4.2.1 拖网调查渔获种类组成 243

4.2.2 刺网渔获种类组成 248

4.3 数量分布 250

4.3.1 拖网调查资源密度分布 250

4.3.2 刺网调查渔获率分布 258

4.4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2

4.4.1 本底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2

4.4.2 第1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3

4.4.3 第2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4

4.4.4 第3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5

4.4.5 第4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6

4.4.6 第5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 267

4.4.7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分布 268

4.5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 269

4.5.1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多样性指数 269

4.5.2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均匀度 269

4.6 小结 270

4.6.1 建礁后渔业资源种类数增加明显 270

4.6.2 建礁后渔业资源生物量增加明显 270

4.6.3 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及生物量明显增加 271

4.6.4 建礁后生物多样性明显优于建礁前 272

5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273

5.1 深圳市附近海域和杨梅坑礁区概况 273

5.2 材料与方法 274

5.2.1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274

5.2.2 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 274

5.2.3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中长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 274

5.3 结果 278

5.3.1 深圳市附近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78

5.3.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81

5.3.3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长期预测 284

5.4 讨论 285

5.4.1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影响并改变了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 285

5.4.2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提高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85

5.4.3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的发展演替的生态系统 287

5.4.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方法可对人工鱼礁区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287

5.5 小结 287

5.5.1 提供了一种人工鱼礁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 287

5.5.2 人工鱼礁区构建后提高了礁区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288

5.5.3 食品供给和休闲渔业服务方式是主要驱动力 288

5.5.4 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复合logistics方程的上升趋势 288

6 人工鱼礁生态调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 291

6.1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和发展规划,推广示范人工鱼礁配套技术 291

6.1.1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和发展规划 291

6.1.2 大力推广示范人工鱼礁配套技术 291

6.2 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效益 291

6.2.1 课题成果发展了渔业牧场化生产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91

6.2.2 课题成果发挥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 292

6.2.3 课题成果拓展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新路子,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 292

6.3 加大示范力度和辐射强度,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292

6.4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 293

附录 297

附录1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名录 297

附录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名录 303

附录3 杨梅坑人工鱼礁及其邻近海域附着生物名录 312

附录4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名录 317

附录5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拖网调查种类名录 324

附录6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刺网调查种类名录 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