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1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2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3
四、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5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9
上篇 四诊 11
第一章 望诊 11
第一节 全身望诊 12
一、望神 12
二、望色 14
三、望形体 17
四、望姿态 19
第二节 局部望诊 20
一、望头面 20
二、望五官 22
三、望躯体 26
四、望四肢 28
五、望二阴 29
六、望皮肤 30
第三节 望排出物 32
一、望痰涎 32
二、望呕吐物 33
三、望二便 33
第四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33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的原理及意义 34
二、食指络脉的三关定位 34
三、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34
四、正常络脉 34
五、食指络脉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34
第五节 望舌 35
一、舌的形态结构 35
二、望舌的原理 36
三、舌诊方法和注意事项 36
四、舌诊内容和正常舌象 37
五、常见舌象 38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 45
附:常见危重舌象 47
第二章 闻诊 50
第一节 听声音 50
一、正常声音 51
二、病变声音 51
第二节 嗅气味 55
一、病体气味 55
二、病室气味 56
第三章 问诊 58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58
一、问诊的意义 58
二、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58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59
一、一般情况 59
二、主诉 60
三、现病史 60
四、既往史 61
五、个人生活史 61
六、家族史 61
第三节 问现在症 62
一、问寒热 62
二、问汗 64
三、问疼痛 65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68
五、问耳目 70
六、问睡眠 70
七、问饮食口味 71
八、问二便 73
九、问女子 75
十、问男子 77
十一、问小儿 77
十二、问情绪 78
第四章 切诊 81
第一节 脉诊 81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81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82
三、脉象要素及正常脉象 85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86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91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94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 95
第二节 按诊 96
一、按诊的意义 96
二、按诊的方法 96
三、按诊的内容 97
中篇 辨证 103
第五章 八纲辨证 103
第一节 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103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03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104
第二节 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 104
一、表里辨证 104
附:半表半里证 105
二、寒热辨证 105
三、虚实辨证 107
四、阴阳辨证 108
第三节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111
一、证候相兼 111
二、证候错杂 111
三、证候转化 113
四、证候真假 114
第四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116
第六章 病因辨证 118
第一节 六淫辨证 118
一、风淫证 118
二、寒淫证 119
三、暑淫证 119
四、湿淫证 119
五、燥淫证 120
六、火淫证 120
附:疫疠辨证 120
第二节 七情辨证 121
一、喜伤证 121
二、怒伤证 122
三、忧伤证 122
四、思伤证 122
五、悲伤证 122
六、恐伤证 123
七、惊伤证 123
第三节 劳伤辨证 123
一、劳力过度 123
二、劳神过度 124
三、房劳过度 124
四、过逸少动 124
第四节 食积辨证 124
第五节 虫积辨证 125
第六节 外伤辨证 125
第七章 气血津液辨证 127
第一节 气病辨证 127
一、气虚证 127
二、气陷证 128
三、气虚不固证 128
四、气脱证 128
五、气滞证 129
六、气逆证 129
七、气闭证 130
第二节 血病辨证 130
一、血虚证 130
二、血瘀证 130
三、血热证 131
四、血寒证 131
第三节 气血兼病辨证 132
一、气血两虚证 132
二、气虚血瘀证 132
三、气不摄血证 133
四、气随血脱证 133
五、气滞血瘀证 133
第四节 津液病辨证 134
一、津液亏虚证 134
二、津液内停证 134
第八章 脏腑辨证 139
第一节 肝与胆病辨证 139
一、肝血虚证 140
二、肝阴虚证 140
三、肝郁气滞证 140
四、肝火炽盛证 141
五、肝阳上亢证 141
六、肝风内动证 142
七、肝胆湿热证 143
八、寒滞肝脉证 144
九、胆郁痰扰证 144
第二节 心与小肠病辨证 145
一、心气虚证 145
二、心阳虚证 145
三、心阳暴脱证 146
四、心血虚证 146
五、心阴虚证 147
六、心脉痹阻证 147
七、心火亢盛证 148
八、痰蒙心神证 148
九、痰火扰神证 149
十、瘀阻脑络证 149
十一、小肠实热证 149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150
一、脾气虚证 150
二、脾虚气陷证 150
三、脾阳虚证 151
四、脾不统血证 151
五、寒湿困脾证 152
六、湿热蕴脾证 152
七、胃气虚证 153
八、胃阳虚证 153
九、胃阴虚证 154
十、胃火炽盛证 154
十一、寒滞胃脘证 154
十二、食滞胃脘证 155
十三、胃脘气滞证 155
第四节 肺与大肠病辨证 155
一、肺气虚证 156
二、肺阴虚证 156
三、肺阳虚证 156
四、风寒犯肺证 157
五、风热犯肺证 157
六、燥邪犯肺证 157
七、寒痰阻肺证 158
八、肺热炽盛证 158
九、痰热壅肺证 158
十、风水相搏证 159
十一、大肠湿热证 159
十二、肠热腑实证 160
十三、肠燥津亏证 160
十四、虫积肠道证 160
第五节 肾与膀胱病辨证 161
一、肾精不足证 161
二、肾阴虚证 162
三、肾阳虚证 162
四、肾虚水泛证 163
五、肾气不固证 163
六、肾不纳气证 164
七、膀胱湿热证 164
第六节 脏腑兼证辨证 165
一、心肾不交证 165
二、心肾阳虚证 165
三、心肺气虚证 166
四、心脾两虚证 166
五、心肝血虚证 166
六、肺脾气虚证 166
七、肺肾阴虚证 167
八、肝火犯肺证 167
九、肝郁脾虚证 168
十、肝胃不和证 168
十一、肝肾阴虚证 168
十二、脾肾阳虚证 169
第九章 其他辨证方法简介 172
第一节 六经辨证 172
一、太阳病证 172
二、阳明病证 174
三、少阳病证 175
四、太阴病证 175
五、少阴病证 175
六、厥阴病证 176
七、六经病证的传变 176
第二节 卫气营血辨证 177
一、卫分证 178
二、气分证 178
三、营分证 179
四、血分证 179
五、卫气营血证的传变 180
第三节 三焦辨证 180
一、上焦病证 180
二、中焦病证 181
三、下焦病证 181
四、三焦病证的传变 181
第四节 经络辨证 182
一、十二经脉病证要点 182
二、奇经八脉病证要点 183
三、十五络脉病证要点 183
下篇 综合运用 187
第十章 诊断思路 187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综合处理 187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87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188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 188
四、辨别病情资料的主次 189
五、分析病情资料的属性 189
第二节 证候诊断思路 191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 191
二、辨证的具体目标 195
第三节 疾病诊断思路 198
一、辨病诊断的意义 198
二、疾病诊断一般途径 198
三、正确对待中医病名 199
四、合理参照西医病名 200
第四节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00
一、辨病在先,以病限证 200
二、从病辨证,深化认识 200
三、辨病辨证,相得益彰 200
第十一章 病历书写 203
第一节 病历的沿革与意义 203
一、病历的沿革 203
二、病历的意义 204
第二节 病历的要求和内容 204
一、中医病历书写要求 204
二、中医病历书写的主要内容 207
第三节 病历书写格式 209
一、入院记录 209
二、门诊病历 213
附篇 217
附一 特色诊法 217
附二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224
附三 证素辨证 239
附四 专科辨证 248
主要参考书目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