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人口压力、经济增长与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社会变迁 1
1.研究对象、目的及背景 1
2.江苏峭岐镇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 3
3.为什么对中国的前景感到悲观:汤普逊的依据 6
4.中国如何发展:路径和方式 7
5.中国为什么发展:一种探索性的理论阐释 11
6.初步的结论及讨论 14
上卷 经济发展 17
第1章 引言:人口压力下的经济如何发展 17
1.1研究缘起:人口压力下农村经济如何发展 17
1.2农村社区的历史变迁:人口压力下峭岐的经济发展 20
1.3研究方法:对峭岐地区的个案研究 26
1.4本卷的内容安排 27
第2章 人口压力、中介变量与经济发展 28
2.1如何解释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经济增长? 28
2.2人口增长、制度与经济发展:贫困的循环是如何被打破的? 30
2.3劳动力资源、非农化与制度变迁:资源利用问题 33
2.4小结 39
第3章 历史演变Ⅰ:人口压力与“没有发展的增长” 41
3.1从个体农业到集体农业:1949年后的变化 41
3.2人口压力、集体农业与要素投入的收益 48
3.3过密化与没有发展的增长 57
第4章 历史演变Ⅱ: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与经济发展 62
4.1 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 62
4.2农业与工业: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农村的经济增长 63
4.3非农化与长江三角洲农村的经济发展 67
4.4劳动力利用效率的变动 70
第5章 非农化进程:历史的断裂与延续 72
5.1非农化:1949年前的历史 72
5.2从家庭手工业到现代工业:1949年后的发展 77
第6章 人口压力、非农化与经济发展 83
6.1人地关系变迁对非农化的影响 83
6.2峭岐个案的历史变迁 86
6.3人口压力、工业化与经济发展:初步的定量分析 88
6.4小结 93
第7章 产权制度的变迁 94
7.1经济活动:自由的权利与非农化 94
7.2非农化组织的产权结构:社区所有制 101
7.3改制:从社区所有制企业到私营企业 116
第8章 经济整合制度的变迁 128
8.1市场机会、初始条件与经济发展 128
8.2经济整合制度:作为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 137
8.3从关系网络到自由市场:正式制度的发育与社会资本的消失 141
第9章 劳动力资源利用:人地关系与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的选择 145
9.1资源禀赋结构、要素投入与技术选择 145
9.2江阴与峭岐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 150
9.3劳动密集型品种的选择及其变迁 159
第10章 劳动力资源利用:非农化进程中要素的投入 163
10.1非农化进程中的劳动力供给 163
10.2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 166
10.3非农化与劳动力价格的变迁 171
第11章 非农化与人地关系的变迁 175
11.1增长中的发展:非农化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175
11.2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要素收益的变动 184
11.3从劳动力密集技术到劳动力节约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模式的变动 187
第12章 结语 193
下卷 社会变迁 199
第13章 引言:近代以来的农村社会变迁 199
13.1研究缘起:农村社会变迁的问题 199
13.2研究架构 200
13.3研究方法 206
第14章 农业生产、制度变迁与阶层分化 207
14.1农业生产的绩效与制度变迁 207
14.2土地制度、非农化与1949年前的社会分层 223
14.3制度变革、工业化与1949—2006年的阶层分化 233
第15章 公共治理: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 251
15.1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初步转型 251
15.2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革命性变迁 260
15.3乡村政治权力结构的重塑 268
第16章 从传统到现代:嬗变中的文化与社会资本 280
16.1乡土底色、非农化与开放性 280
16.2阶级伦理、社会运动与文化传统 284
16.3制度变革、经济发展与现代价值观 287
16.4文化变迁、社会资本与乡镇企业发展 294
16.5社会资本的形成、规范约束与信任 303
第17章 工业化、制度变革与婚姻家庭 318
17.1核心家庭化、功能变迁与亲子关系 319
17.2婚姻变革、妇女地位与生育意愿 331
第18章 日常生活:衣食住行、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 350
18.1衣食住行、消费观念与休闲娱乐 350
18.2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变迁 361
第19章 结语 369
19.1生产制度与农村社会阶层分化 369
19.2国家政权建设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 370
19.3文化嬗变与社会发展 372
19.4工业化与婚姻家庭变迁 373
19.5观念力量与日常生活变迁 373
余论 375
后记 378
参考文献 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