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乡村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先明编著
  • 出 版 社: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03077947
  • 页数:48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总结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理论论争的历史进程与走向,它具有完备性、系统性和理论认知的深度。对于解决现实的“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有借鉴意义。

第一编 何以立国?世纪转折的新动向(1901—1920) 4

第一章 何以立国——20世纪之初的关注(1901—1920) 4

第一节 大变局:商本替代农本的时代背景 4

第二节“农战时代——世纪之初的新思考 18

第三节 本论之争:20年间乡村理论探讨的核心 23

第四节《农业立国意见书》:20年代乡村理论的集成之作 28

第二编 乡村重建热潮中的理论探讨(1921—1940) 37

第二章“劣绅论”的形成与发展:国民革命与农村变动 37

第一节 绅士:乡村封建势力论 37

第二节 革命话语下的“绅士”阶级 44

第三节 打倒绅士阶级:历史的选择 48

第三章 乡村社会性质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一 58

第一节 土地问题中心(生产关系)论:“中国农村派”的农村经济研究 58

一、乡村社会经济研究方法 59

二、经济结构与社会性质之争 64

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 65

四、土地问题中心论:农村经济与中国革命 66

第二节 生产技术(生产力)论:“中国经济派”的农村经济研究 70

一、农村经济研究方法 70

二、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与农村社会性质 73

第三节 农家经济论:学院派学者的乡村调查与研究 74

一、乡村社会调查:乡村社会经济研究的起始 75

二、农家经济:土地利用与田场经营 80

三、农民生活程度研究 85

第四节 土地、租佃、雇佣以及帝国主义因素——中国乡村经济研究中的论争 86

一、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帝国主义因素 86

二、小农经营模式 89

三、租佃与雇佣关系:经营方式的讨论 91

第四章 乡村社会发展道路论: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二 95

第一节 共同诉求:从农村改造到农村复兴 95

一、农村社会问题研究 95

二、农村复兴:社会各界的共同诉求 101

第二节 乡村建设模式:从梁漱溟到晏阳初 104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04

二、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理论 113

三、对乡村建设理论的批评 116

第三节 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乡村工业化——农村人口过密化逼迫的工业化 126

一、乡村工业化论题的展开 126

二、乡村建设:中国工业化的“第三条路” 136

三、乡村工业化的不同型式 148

第四节 乡村建设与统制经济理论 153

第五章 社会结构与组织:二三十年代乡村问题理论论争之三 157

第一节 人口、家庭与家族研究 157

一、人口过剩论 157

二、家庭与宗族 160

三、乡村社会组织 162

第二节 自治与保甲:乡村社会控制模式的探索 163

一、地方自治理念演进 163

二、保甲与乡约制度研究 168

第三编“立国之争”再趋热——走向纵深的理论探索(1941—1949) 176

第六章 乡村工业化:再兴立国之争 176

第一节 乡村工业与乡土复员论 176

第二节 立国之争: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179

第三节 农业工业化论 186

第七章 乡土中国:对乡村社会结构的思考 192

第一节 乡村社会结构 192

第二节 乡村社会阶层 194

一、绅士阶层 194

二、佃农阶层 195

第三节 家族与人口 197

一、家族制度研究 197

二、人口问题研究 200

第四节 富农阶层 202

第八章 农业恐慌与乡村危机论 209

第一节 农业恐慌之释义 209

第二节 历史致因的讨论 217

第三节 城乡背离化:乡村危机的推助力 222

第九章 沉重的土地论题:地权问题与土地改革 228

第一节 土地制度:个案的理论意义 228

第二节 土地利用与经营方式 229

第三节 地权形态研究 230

一、关于“耕者有其田”的研究 230

二、地权变动关系 238

第四节 土地改革问题 240

一、土地改革与阶级关系 241

二、国共两党土地改革的对比研究 241

三、土地改革与生产力关系研究 242

第十章 乡村社会调查及其他问题 245

第一节“新农村建设”问题 245

第二节 合作运动与城乡关系 249

第三节 农村社会调查与研究 252

一、解放区农村社会调查的开展 252

二、“延安农村工作调查团”原始资料的价值 252

三、学术研究组织的农村调查 257

四、中国农村惯行调查 258

第四编 革命后的中国乡村——发展道路的艰难选择(1950-1978) 265

第十一章 农业合作化:聚焦于50年代的争论 265

第一节 两种认识下的论争 265

一、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间认识上的歧异 265

二、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不同认识 269

三、对农民阶级和农村阶级分化认识的差异 271

第二节 在速度掩盖下的论争 274

一、农业合作化的前提条件 274

二、农业合作社的性质和功能 276

三、农业合作社的目标选择 277

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280

五、农业合作化速度 284

第三节 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285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85

二、对农村生产经营方式和收入分配方式的影响 289

三、农村社会阶层均衡化趋向 290

四、农村权力结构的变化 292

第十二章 农业现代化:六七十年代论争的基本主题 303

第一节 宏伟目标下的选择——工业化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303

第二节 共同主题下的多元分析——农业现代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关系 309

一、农村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的关系 309

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 310

三、农业技术改革内容 313

四、农业机械化途径 318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辩论——政治冲击及其关注问题的转移 321

一、困惑:政治与学术 321

二、失去话语权势的学术界 327

第五编“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新世纪的新跨越(1979—2011) 334

第十三章土地承包问题——新时期的新论争 334

第一节 改革开放的产物 334

一、社会主义新认识——一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讨论 334

二、自发改革与政策确认之间的差异 336

三、对家庭承包制的新思考 338

第二节 关于“主义”的争论 339

一、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339

第三节 一个暂时搁置的问题——土地所有制 366

一、学术界未能找到求解土地制度的最佳方案 366

二、政府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 370

第十四章“三农”问题:一个跨世纪的主题 372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372

第二节 丰富而复杂的内容 374

一、农村土地问题 374

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381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 384

四、农村宗族问题 387

五、农村自治问题 392

六、农业保护与产业化经营 394

第三节 农民的组织化问题 398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399

二、如何对待“两社”的问题 400

第四节 乡村城市化问题 400

一、对农村城市化的提法问题 401

二、农村城市化道路 401

三、城乡关系问题 404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 405

五、城乡协调发展问题 406

第五节 农业现代化与“三农”问题 409

一、农业现代化问题 409

二、“三农”问题——沉重而复杂的时代话题 410

第十五章新农村建设:新世纪的新论题 417

第一节 破解“三农”问题的选择 417

一、“三农”问题探源 417

二、单一改革路径及其局限性 422

三、破解“三农”问题的目标选择 424

第二节 新农村建设:新世纪、新热点 427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涵、重点和路径 427

二、农民主体和政府责任 433

三、新农村建设中的资金问题 436

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 441

五、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问题 447

六、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 452

第三节 无法回避的问题 454

一、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 454

二、新农村建设理论的不完善性 455

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冲击 458

第十六章 制度与困局——瓶颈何以破解? 462

第一节 难题与困局:寻求突破的努力 462

第二节 触及制度的争论:土地所有制 465

第三节 超越现实的思考 470

余论 言未尽,意亦未尽 477

后记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