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与儒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承贵著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50610491
  • 页数:407 页
图书介绍:

自序 1

第一编 义理 1

一、《道德经》、《论语》相似项比较 3

1.“不争”观念 3

2.“俭朴”精神 4

3.“报怨”方式 6

4.“均平”意识 7

5.简要结语 9

二、孔子君子人格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11

1.何为君子? 11

2.君子人格要素 12

3.君子人格之检讨 16

三、《易传》中的人文智慧与自然关系及其他 20

1.人文与自然的相互观照 20

2.几点相关的结论 26

四、颜钧的平实之学 30

1.闭关悟道 30

2.勤勉布道 33

3.侠行践道 35

4.奇解创道 37

5.简要结语 42

五、自然主义: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质 47

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47

2.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然主义之特点 53

六、传统文化价值的四个层次 59

1.传统文化的生活价值 59

2.传统文化的方法价值 60

3.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 60

4.传统文化的负价值 61

七、德性丧失的四种类型 63

1.隐匿性丧失 63

2.诱迫性丧失 64

3.关系性丧失 66

4.制度性丧失 67

5.反思与检讨 69

八、儒佛道三教关系探微——以两晋南北朝为例 73

1.相融相摄:儒佛道关系的顺向开展 73

2.相拒相斥:儒佛道关系的逆向开展 80

3.几点检讨 83

九、认知与误读——宋代儒士佛教思想论略 87

1.“佛教的认知”与“佛教的误读” 87

2.“佛教的批判”与“批判的佛教” 93

3.“儒士的意见”与“佛教的前程” 98

十、王阳明思想世界中的佛教 103

1.“道体”:一抑或二? 103

2.不著相,还是著了相? 106

3.出家:是修行还是自私? 109

4.心性:是“自得”还是空疏? 112

5.毫厘之差,还是天壤之别? 115

6.修己明道以应对 119

十一、论宋儒重构儒学利用佛教的诸种方式 124

1.“否定肯定式” 124

2.“诠释赋义式” 127

3.“改造更新式” 131

4.“直接移用式” 135

5.几点启示 137

第二编 转型 141

一、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四大转换及其意义 143

1.爱国目标的转换 143

2.爱国手段的转换 144

3.爱国精神的转换 145

4.爱国意识的转换 146

二、传统文化价值的四类解读方式 148

1.公例主义解读方式 148

2.科学主义解读方式 152

3.唯物主义解读方式 154

4.实用主义解读方式 157

5.几点检讨 160

三、认知中国传统哲学的三个维度 165

1.科学主义维度 165

2.人文主义维度 167

3.唯物主义维度 169

4.意外的收获 171

四、中国传统哲学自我完善的道路——以建构“善”的生活为轴心 176

1.中国传统哲学建构“善”的生活之资源 176

2.中国传统哲学需要改善的空间 179

五、中国传统哲学当代开展的四个向度 182

1.问题的向度 182

2.诠释的向度 184

3.实践的向度 186

4.自我的向度 187

六、生活儒学:当代儒学开展的基本方向 190

1.内生性要求 191

2.经验性要求 192

3.生存性要求 193

4.意义性要求 194

七、儒家思想的当代困境及其化解之道 196

1.儒学当代困境的五种表现 196

2.化解当代儒学困境之道 201

八、当代儒学开展的三个向度 206

1.生活的向度 206

2.批判的向度 207

3.信念的向度 208

九、当代儒学的五种形态 209

1.宗教儒学 209

2.政治儒学 214

3.哲学儒学 218

4.伦理儒学 223

5.生活儒学 227

6.五种形态的意蕴 231

十、人文儒学:儒学的本体形态 236

1.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根本内容 236

2.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生长之源 239

3.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开掘之匙 244

4.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学科化之果 249

5.人文儒学是儒家思想应对挑战之法 253

十一、“人文儒学”何以可能? 259

1.如何超越“以西释中”的是与非? 259

2.怎样走出理解儒学的困惑? 265

3.飘浮在夏文中的朵朵疑云 272

第三编 评论 277

一、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中国话语”情结 279

1.“中国话语”的可能旨趣 279

2.“中国话语”情状之诊断 281

3.中国哲学研究应如何面对“话语”? 284

二、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热点问题述要 289

1.关于“郭店楚简”问题 289

2.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 293

3.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问题 298

4.关于“中国哲学诠释学”问题 303

5.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价值”问题 306

6.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与“儒教”问题 309

三、30年来中国哲学研究的四大成就 316

1.方法的自觉 316

2.主体性增强 318

3.论域的开拓 320

4.内容的创新 322

四、浅议中国哲学从业者的资质 324

1.包容心理 324

2.忠诚品质 326

3.怀疑态度 328

4.独立人格 330

五、文化继承的基本范式 333

1.几种代表性的文化继承主张 333

2.文化继承范式提出的根据 338

3.文化继承范式的特征及关系 341

4.文化继承范式提出的意义 343

六、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生态视域 346

1.生态原则及文化的生态性 346

2.当代文化建设中的反生态行为 348

3.生态地建设文化及其可能性效果 351

七、宋明新儒学“儒佛合一”说之检讨——兼论思想的兼容与创新 357

1.“儒佛道三教合一”说述略 357

2.“儒佛合一”说例案分析 360

3.思想的兼容与思想的创新 365

八、还严复本有之貌——《严复大传》评议 371

1.努力发掘史料,以还严复本有之貌 371

2.客观面对史实,以正偏颇错误之论 372

3.认真汰选问题,以戒低级重复之作 373

4.虚心寻找不足,以深化严复研究 374

九、开启“中国哲学史”写作的新范式——评郭齐勇教授新著《中国哲学史》 376

1.“哲学问题”与“作者理论”的有机结合 376

2.“中国意味”与“西方方法”的有机结合 378

3.“因事设论”与“学术创新”的有机结合 379

4.“旧经验”与“新成果”的有机结合 380

十、儒家思想普适性的三大理据 383

1.本体性根据 383

2.主体性根据 385

3.内在性根据 386

十一、国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心理准备、方法意识与评估规则 390

1.国学研究的心理准备 390

2.国学研究的方法意识 394

3.国学研究的评估规则 400

后记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