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梁山主编;赵晓梅,于政泉,贾玉明,李艳副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6448195
  • 页数:24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世界物质统一性、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规律、认识和真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等。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的产生和哲学基本问题 1

一、哲学和哲学的产生 1

二、哲学的特点 3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 5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和历史形态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1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1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 12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13

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本质特征 14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中国化 15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9

一、世界的物质性 19

(一)哲学的物质范畴的演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 19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3

(三)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25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0

(一)意识的起源 30

(二)意识的本质 33

(三)意识的反作用 35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8

第三章 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4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42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42

(一)辩证法 42

(二)形而上学 44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45

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47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47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50

三、事物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52

四、唯物辩证法与系统科学 54

第二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57

一、对立统一规律 57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7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2

(三)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64

二、质量互变规律 67

(一)质、量、度 67

(二)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70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复杂性 7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75

(一)肯定和否定 75

(二)辩证的否定观 76

(三)否定之否定 78

第三节 物质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 82

一、本质与现象 82

(一)本质、现象的概念 82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83

(三)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意义 84

二、原因与结果 85

(一)原因、结果的概念 85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85

(三)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86

(四)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意义 87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88

(一)必然性、偶然性 88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88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90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 91

(一)可能性、现实性 91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93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94

五、内容与形式 94

(一)内容、形式 94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95

(三)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意义 96

第四章 认识和真理 98

第一节 认识的发生和本质 98

一、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98

二、认识的本质和两条认识路线 102

三、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性 108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1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12

(一)感性认识 112

(二)理性认识 113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14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16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117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118

第三节 认识的真理性 121

一、真理和谬误 121

二、真理的基本属性 122

(一)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2

(二)真理是相对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124

(三)真理的具体性和有用性 126

三、真理的检验 128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33

第一节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133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33

二、社会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135

(一)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35

(二)自然环境不能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具体发展进程和道路 136

(三)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历史性 137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并不能改变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137

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38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39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40

(三)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存在的根源 145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本质 147

一、社会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生产发展史 147

(一)人口因素和人口生产 148

(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150

二、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性 151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 155

一、社会系统的构成 155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155

(二)社会的政治结构 160

(三)社会的意识结构 163

二、社会经济形态和社会技术形态 166

(一)社会经济形态 166

(二)社会技术形态 167

第六章 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和发展动力 169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169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69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69

(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70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171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规律 172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73

(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74

(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175

第二节 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革 176

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6

(一)阶级的起源 176

(二)阶级的实质 177

(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8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180

二、社会革命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0

三、社会主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2

(一)社会基本矛盾 182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84

(三)改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85

第三节 科学技术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87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 187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1

三、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制约性 195

(一)全球问题 195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198

第四节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01

(一)历史观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201

(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01

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203

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5

(一)群众观点 205

(二)群众路线 206

第五节 交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7

一、交往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207

二、交往的社会作用 209

第七章 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211

第一节 社会进步 211

一、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 211

二、社会进步的标准 212

三、社会进步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216

第二节 人的本质 217

一、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217

(一)个人 217

(二)个人与社会的对立 219

(三)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220

二、人的本质 221

第三节 人的价值 225

一、人的价值在于能够创造价值 225

二、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226

三、人的价值的实现 228

四、树立正确的价值现 229

第四节 共产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231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231

(一)自由的实质 231

(二)自由与必然 232

(三)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234

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 235

(一)人的全面发展 235

(二)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236

(三)共产主义和人类解放 238

后记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