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国外政要创新之道》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玉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3547546
  • 页数:212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近代以来引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一些国家的政要在各自国家发展历程中所采取的具有开创性的政策和举措进行了梳理、评析,对我们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一章 西方近代崛起的创新之路 2

第一节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 2

第二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诞生 5

第三节 微观经济制度创新与经济立法 8

一、公司制 8

二、银行制度与立法 9

三、保险业与保险立法 9

四、专利制度和知识产权保护 9

第四节 科技体制化与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12

第五节 技术创新与工业革命 16

第二章 英国政要引领潮流的制度创新 23

第一节 从小皮特到格莱斯顿的“自由之路” 23

一、自由主义改革的理论基础 24

二、自由主义改革的历史进程 25

三、小结 29

第二节 艾德礼与“和平的社会革命” 30

一、艾德礼其人及其思想 30

二、艾德礼领导的经济和社会改革 32

三、福利国家制度的创新意义及其历史地位 40

第三节 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化之路 44

一、撒切尔夫人及其改革的背景 44

二、撒切尔夫人领导的自由化改革 47

三、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化改革的意义与影响 48

第三章 法国政要的改革与创新 51

第一节 柯尔伯的重商主义改革 51

一、柯尔伯之前的重商主义 51

二、柯尔伯的重商主义改革 53

三、柯尔伯的成就及其对现代科技创新的启示 57

第二节 拿破仑的改革与创新 59

一、拿破仑的政策创新是对法国大革命思想的继承 59

二、拿破仑在国家治理各方面的创新及影响 61

三、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启示 66

第三节 戴高乐的“大国梦想”与创新 67

一、戴高乐主义与对外政策创新 67

二、对内政策改革 70

三、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启示 73

第四章“新君主”、“新德国”与“新欧洲” 74

第一节“新君主”:普鲁士大王腓特烈二世的“德性” 74

一、“狮子”:新教国家的军事胜利 75

二、“狐狸”:腓特烈大王的“文艺癖” 82

第二节“新欧洲”: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欧洲共和国” 88

一、德国的分裂与统一 88

二、欧洲的联合 94

第五章 民主创新与美国强国之路 103

第一节 开创者:美国国父们 103

一、建国大业 103

二、立宪 108

三、建党伟业 113

第二节 再造联邦 118

一、裂痕在扩大 119

二、民主没有阻止内战 125

三、民主的新生 130

第六章 俄罗斯彼得大帝的创新实践 137

第一节 彼得大帝的知识创新实践 137

一、转变制度精神与文化价值 137

二、改革宗教文化 138

三、普及教育、大力发展技术型人才 138

四、进行历法改革,用儒略历代替旧的“创世纪年历” 139

第二节 彼得大帝的技术创新实践 140

一、军事技术装备的改革 140

二、大力扶植本国工业发展 141

三、大力发展农业 141

第三节 彼得大帝的制度创新实践 142

一、政治体制的改革 142

二、军事体制的改革 144

三、经济制度的改革 146

四、宗教制度的改革 146

五、改革的成效 147

第七章 顺势上游与日本崛起 149

第一节 德川幕府时代 149

一、幕府的建立和德川幕府 149

二、德川幕府时代 150

三、德川时代的开放改革和尊王攘夷 153

第二节 明治维新 156

一、从攘夷到倒幕 156

二、明治天皇制国家的建立 158

三、岩仓使节团出访与强国路线的确定 160

四、明治政要的强国之策 162

五、明治政要的科技创新和教育立国 170

六、明治维新的经验教训 172

第三节 日本在二战后的重新崛起 178

一、吉田茂与战后初期的改革 179

二、池田勇人与日本的黄金时代 188

三、战后日本与科技创新 191

四、经验与启示 194

第八章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创新 195

第一节 创新的理论基础 195

一、坚持东方价值观,推行儒家教育 195

二、经济现代化思想与绿色新加坡 196

三、秩序先于民主 198

第二节 制度创新 198

一、威权主义、精英主义 198

二、社会福利制度 203

三、制度严明,严惩腐败 205

第三节 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208

一、培育新兴产业,发展资本市场 208

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209

三、重视计算机的发展及应用 210

后记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