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从科举走向维新 21
第一节 出身于江南望族 21
一、汪氏家族沿革 21
二、“一家四知府”之父辈 27
三、才学横溢之兄弟 32
第二节 科举仕途的宠儿 39
一、天资颖异之少年 39
二、以拔贡入仕途 41
第三节 初涉维新改良 42
一、参与创办苏学会 42
二、痛惜戊戌政变 47
第四节 南洋公学的特班生 49
第二章 留学探索之路 52
第一节 活跃的留学生领袖 52
一、学习及生活状况 52
二、参与政治团体 55
第二节 致力宣传西学 57
一、参与创办期刊 57
二、发起成立国学社 58
三、发表西学著述 59
第三节 在改良与革命之间徘徊 61
一、留学早期趋于激进 61
二、留学后期渐归稳健 64
第四节 渐进改革思想的内容 67
一、以进化论为思想指导 68
二、重视政治法律改革 68
三、重视教育改革 71
第三章 参与清末官制改革 73
第一节 参加中央官制改革 73
一、预备立宪从官制入手 73
二、草拟丙午中央官制 76
三、官制改革的挫折及其意义 80
第二节 参拟地方官制 84
一、起草和修订地方官制 84
二、拟定地方自治章程 90
第三节 纂拟内阁官制 94
一、拟订内阁官制 94
二、与狐谋皮之叹 99
第四节 官制改革的特征 101
一、加强中央集权 101
二、提高行政效率 102
三、坚持稳健渐进的改革模式 103
第四章 推行清末宪政改革 105
第一节 推行宪政的要角 105
一、宪政编查馆中的要员 105
二、拟定宪政法规性文件 109
第二节 筹设谘议局 110
一、拟定谘议局相关章程 110
二、考察湖南省谘议局 112
第三节 筹办资政院 113
一、议院组建方式之争 113
二、起草资政院制度文书 115
三、筹办资政院实际工作 119
四、主持资政院准备会和召集会 122
第四节 参与国会请愿运动 125
一、关注前两次请愿运动 125
二、第三次请愿中的举动 128
第五节 活跃于资政院议坛 137
一、活跃的钦选议员 137
二、主持重要议案 139
三、负责筹组政党 149
四、调和政府与议员关系 152
第五章 参与清末法制体系构建 157
第一节 法律修订馆要员 157
第二节 修订和支持新刑律 161
一、参修新律和修订旧律 161
二、宪政编查馆中审核和修订《修正刑律草案》 166
三、资政院中主持审查新刑律议案 170
四、对新刑律两个核心问题的看法 172
五、协调新刑律颁布办法 179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改革者 181
一、力辩司法独立 181
二、修订《法院编制法》 183
第四节 参与编纂其他法律法规 187
一、修订《大清民事诉讼律》 187
二、参编其他法律法规 193
第六章 主持编纂清末宪法 195
第一节 首次参与宪法编纂 195
一、参编《钦定宪法大纲》 195
二、宪法大纲之意义 197
第二节 筹备编纂正式宪法 198
一、提出宪法编拟方案 198
二、准备宪法有关资料 201
第三节 主纂《大清宪法草案》 202
一、纂拟人员的甄择 203
二、宪法纂拟之过程 206
三、纂拟宪法程序及奏呈情形 213
四、宪法草案的初步评价 215
第七章 鼎革之际的政治应变 221
第一节 谋炸摄政王案中的表现 221
一、确定“保汪”策略 221
二、提出变通处罚 224
三、荆轲刺秦王之喟叹 227
第二节 挽救清王朝的方案 229
一、探寻和观察时局 229
二、借助议会消弭革命 232
三、代表资政院向袁世凯妥协 234
四、与莫理循探讨时局 236
第三节 支持民主共和制 238
一、关注南方革命势力 238
二、私拟议和条款 241
三、靠拢并襄助袁世凯 245
第四节 从立宪到共和的转变 249
第八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实践 253
第一节 政党、议会观及其实践 253
一、政党实践及政党观 253
二、议政活动及议会观 255
第二节 纂拟民主共和制宪法 262
一、参加各种宪法讨论会 263
二、草拟宪法草案 266
三、参拟《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274
第三节 与革命派和袁世凯的关系 283
一、与革命派的关系:从抗拒到同情 283
二、与袁世凯的关系:从信赖到杯葛 285
三、洪宪帝制的反对者 288
第九章 折冲樽俎——驻外公使生涯 292
第一节 出任比利时公使 292
一、调查欧洲政治局势 292
二、为中国参战提供政策参考 297
三、参加巴黎和会 299
第二节 首位驻瑞士公使 301
一、首任瑞士公使 301
二、关注瑞士政治经济等形势 302
第三节 民国任期最长的驻日公使 306
一、受命于“为难”之际 306
二、交涉处理中日外交事宜 309
三、关注国内政局变动 321
四、调查汇报日本社会情形 330
五、主持调查万宝山事件和朝鲜排华运动 336
第十章 博学淹雅之近代学者 347
第一节 宣传西学之先锋 347
一、《新尔雅》著书背景 348
二、《新尔雅》的结构特征 349
三、《新尔雅》的内容评价 350
第二节 近代诗坛“西昆体”之健将 354
一、近代西昆体诗派之中坚人物 354
二、《思玄堂诗》之概要 356
三、诗作的特征 359
第三节 史学革命之吹鼓手 364
一、新史学的力作:《史学概论》 364
二、研究清朝断代史的《清史讲义》 368
第四节 文字和音韵学专家 378
一、训诂考证之力著——《法言义疏》 378
二、新音韵学的提倡者 386
余论 395
参考文献 411
附录一 汪荣宝年谱 429
附录二 有关汪荣宝资料 435
后记 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