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实践》PDF下载

  • 购买积分: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培新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04980816
  • 页数:139 页
图书介绍:在这危机干预和经济复苏的非常时期,美联储大胆突破、积极创新,成功地避免了”大萧条”的重演。”大衰退”以来美联储的政策实践大大突破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理论及实践的传统范畴。本书从美联储的视角分析了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形成和爆发,在对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风险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美联储的危机干预手段及其美联储对危机干预手段的风险管理。本书还从就业角度分析了美国经济复苏迟缓的原因,认为就业复苏迟缓主要是周期性的而不是结构性的,这是运用货币政策刺激就业复苏的前提。本书还分析美联储危机干预和经济复苏政策导致其资产负债演变的情况,除了资产负债规模大幅扩张外,不同政策手段也导致美联储资产方、负债方不同项目的余额和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章 金融危机全景:背景、起因、形成和爆发 1

1.1 金融危机的背景 1

1.1.1 危机前全球货币政策及经济基本面 1

1.1.2 危机前美国货币政策及经济基本面 4

1.1.3 危机前美国房地产市场 5

1.2 金融危机的起因 11

1.2.1 危机的触发因素 11

1.2.2 私人部门的弱点 12

1.2.3 公共部门的缺陷 15

1.2.4 “大而不倒” 16

1.2.5 全球经济失衡 16

1.3 金融危机的形成 19

1.3.1 金融危机形成的共同机制 19

1.3.2 次贷危机形成的独特原因 21

1.3.3 次贷危机演化为经济金融危机的机理 23

1.4 金融危机的爆发 24

1.4.1 金融危机对美国金融业的影响 25

1.4.2 金融危机向全球金融业传导 30

1.4.3 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传导 32

1.5 小结 33

第二章 美联储的危机干预政策 35

2.1 危机时期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风险 35

2.2 危机干预的政策手段 37

2.2.1 大幅激进降息 38

2.2.2 使公众保持低利率预期 38

2.2.3 大量购买债券 39

2.2.4 创设中央银行间流动性互换 40

2.2.5 创设存款机构放贷便利 42

2.2.6 创设一级交易商放贷便利 43

2.2.7 创设其他放贷工具 45

2.2.8 直接支持系统性重要机构 49

2.3 各种放贷便利的抵押品和利率安排 52

2.3.1 各种便利下抵押品资格要求、评估和折扣 52

2.3.2 向各种便利出质的抵押品种类 54

2.3.3 各种放贷计划的利率设定 55

2.4 危机干预手段的风险管理 59

2.4.1 监测财务状况 59

2.4.2 抵押品政策和要求 60

2.5 小结 63

第三章 危机后美国经济的复苏 66

3.1 危机后美国就业复苏迟缓 66

3.1.1 经济复苏迟缓 67

3.1.2 就业改善迟缓 70

3.1.3 建筑业就业改善迟缓拖累整体就业复苏 73

3.2 危机后美国就业改善与经济复苏不同步 75

3.2.1 经济增长与失业率变化之间关系偏离奥肯法则 75

3.2.2 奥肯法则失效的解释 76

3.3 美国就业复苏面临的挑战 80

3.3.1 新增就业缓慢 80

3.3.2 长期失业占比较高 81

3.4 周期性的总需求疲弱导致就业改善迟缓 83

3.4.1 劳动力市场的演变:从Beveridge曲线的视角 84

3.4.2 就业改善迟缓部分源于结构性失业上升 85

3.4.3 就业改善迟缓主因是周期性的需求疲弱 86

3.5 小结 88

第四章 美联储的经济复苏政策 90

4.1 明确美联储双重目标数值及其实现目标方式 90

4.1.1 明确双重目标数值 90

4.1.2 以平衡方式实现双重目标 92

4.2 资产负债表政策 93

4.2.1 资产负债表政策举措 93

4.2.2 量化宽松政策的沟通 95

4.2.3 量化宽松政策效果 95

4.2.4 期限延长计划 97

4.3 利率前瞻性指引 98

4.3.1 利率前瞻性指引举措 98

4.3.2 利率前瞻性指引的理解 100

4.3.3 利率前瞻性指引的效果 103

4.4 小结 106

第五章 危机以来美联储资产负债状况的演变 107

5.1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主要项目 107

5.2 危机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状况 113

5.3 危机以来美联储资产方的主要变化 114

5.3.1 危机以来美联储资产规模和结构变化 114

5.3.2 危机以来美联储各类主要资产变化 115

5.4 危机以来美联储负债方的主要变化 123

5.5 小结 127

参考文献 129

后记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