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1
浙江省的二五减租(1932年6月30日) 1
江南农村衰落的一个缩影(1932年7月) 9
铜山县八里屯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32年12月) 27
萧县长安村农村经济调查报告(1932年12月) 34
桂林六塘的劳动市场(1933年5月21日) 42
广西苍梧农村——三乡八个村庄视察记(1933年7月) 45
关于“生产教育”问题(1934年11月1日) 49
评古楳先生所著《中国农村经济问题》(1934年12月1日) 51
新广西的乌托邦——垦殖水利试办区(1935年1月) 59
中国农业生产关系的检讨(1935年2月1日) 63
答复王宜昌先生(1935年3月1日) 75
评陈正谟先生著《各省农工雇佣习惯之调查研究》(1935年4月1日) 80
介绍并批评王宜昌先生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论著(1935年5月1日) 90
介绍并批评《中国农村问题》(1935年7月10日) 107
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答复王宜昌、王毓铨、张志澄诸先生(1935年8月20日) 118
中国农村社会性质问答(1935年9月30日) 128
本年中国对外贸易之展望(1935年11月2日) 139
乡村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读了《教育与民众》七卷一二两期后的感想(1936年1月1日) 142
救国运动中的乡村工作青年(1936年2月1日) 148
怎样“助成地方自治”?怎样“促兴社会生产”?——评中国社会教育社第四届年会的中心问题讨论(1936年3月1日) 152
春荒一瞥(1936年4月1日) 157
从山额夫人谈到人口问题(1936年4月1日) 158
贫困现象的基本原因——土地报酬递减法则批判(1936年6月1日) 163
我们对于现阶段中日关系之共同意见(1936年11月1日) 167
究竟是谁的错误(1936年) 171
“国民经济建设”与民族危机(1936年) 176
商品和商品的价值(1936年) 180
怎样计算价值?(1936年) 184
商品怎样变成货币(1936年) 187
怎样研究地租问题(1936年) 191
社会科学研究什么(1937年1月1日) 195
什么叫做半封建社会(1937年1月) 200
历史上的人类社会——社会形式发展史(1937年2月1日) 203
资本主义社会解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1937年3月1日) 210
反对?联合?投降?(1937年4月1日) 217
《农业经济学导论》书评(1937年4月) 224
关于农业经济学的初步认识(1937年4月) 236
作者致读者(1937年4月) 242
农业建设问题——“国民经济建设”系统播音演讲稿(1937年5月1日) 244
国民大会的组织和任务(1937年6月1日) 252
略谈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论(1937年6月) 257
“到农村去”的总动员令——响应暑期农村服务运动(1937年7月1日) 262
目前的农村复兴运动——为暑期农村服务的青年而作(1937年7月) 268
抗战爆发后的乡村工作(1937年8月1日) 277
经验主义和公式主义(1937年8月1日) 282
抗敌战争与民众救亡运动(1937年9月20日) 287
怎样准备长期抗战(1937年9月20日) 291
怎样救济战地难民(1937年9月20日) 293
怎样防止汉奸活动(1937年9月20日) 295
农村组织(1937年9月) 297
救国公债(1937年10月10日) 299
战时外交问题(1937年10月10日) 301
征兵问题(1937年10月10日) 303
断绝中日邦交(摘录)(1937年11月1日) 305
改革乡村政治(1937年11月1日) 306
改善农民生活(1937年11月1日) 308
争取最后胜利(1937年12月1日) 310
国民政府迁移重庆(1937年12月1日) 312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37年12月1日) 314
从抗战四个月中所得到的教训(1937年12月16日) 316
怎样取得国际援助(1937年12月16日) 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