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
第一部分 他者的目光 11
种族历史的隐形遗产 11
在少数者发声及变声之间 16
如何想象族群文化 22
如何讲述革命 27
寻根或成人礼 36
女书、雪花秘扇及少数族群文化的传播 42
《阿凡达》与少数族裔权利 45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成吉思汗 48
朋友少年行 55
民族动画片的丰盛与匮乏 59
挪用、合谋与民间的新生 63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分途 68
怎样说话,如何真实? 72
武侠与民俗拜物教 77
“山寨”能走多远 80
六十年话语流转 84
从镜到灯 109
忧郁的文献——新世纪民族电影的文化记忆与情感政治 101
表述的转型——当代民族电影的民俗展示、文化认同与国家想象 117
另类影像——中国独立电影的几个问题 128
国产中低成本电影的窄门 145
国产大片的尴尬与突破 161
被过度诠释的娱乐选秀 175
第二部分 情感的文献 189
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女性 189
爱尔兰岛的孤绝与崇高 194
梦幻交织的旅程 198
家园何在? 201
命运如歌 205
一个村庄的当世今生 209
澜沧江畔桃花盐 213
最后的伐木工人 217
继承传统的另一种方式 220
家之大事,在婚在葬 223
族群标识与身份象征 226
狂欢与日常 229
日常生活的诗人 232
失败的文化生意 236
雪域高原上的歌手 239
绝代情歌的背后 242
我能想象最浪漫的事 245
海边的神会 249
浪漫的背后 252
流浪的天使 255
岁月的缓冲 258
废弃的生活 261
山洞里出来的人 265
他者的借镜 268
远古祭祀的孑遗 271
血祭的变迁 274
被打开的世外桃源 277
心灵的治疗 280
自我克制的童年 283
同一片蓝天,不同的土地 286
民间的底气 290
冰与火的变奏 293
乘着那歌声的翅膀 296
难以割舍的认同 299
俄亚:静水流深 302
拓家畔的两种仪式 305
宁静的退场 308
风雨桥的新生 311
赶马人的风骨 314
高黎贡山十年 318
光晕中的香格里拉 321
沼泽地里的秩序 324
放生的故事 327
梦想与守望 330
彝族的野蛮女友 333
纳西文化的微缩景观 336
女人们的茶马古道 339
想象国家的方式 342
赛里木湖畔的两种人生 345
清洁、牺牲与宁静的力量 348
西藏古国的哈姆雷特 351
塔克拉玛干,如歌岁月 354
尼日尔沙漠纪事——婚姻的秘密 357
贴近“花朵之地” 360
悲歌从古唱到今 363
蓝色记忆 367
恶之花 370
北极土著的史诗 373
文明的入侵 376
被改造的殖民者 379
神圣的铜鼓 382
野性的温情 385
草原、女孩与狗 388
感伤的行旅 391
南太平洋的嘉年华 394
落基山的森林之子 397
被盗走的孩子 400
乌干达希望之光 403
第三部分 众神的肖像 409
侯孝贤的散点透视 409
陈凯歌三十年的裂变与重组 422
李安与中产阶级美学修辞术 438
王家卫与新美学趣味的歧途 455
杨德昌:知识分子的突围与回归 475
身体测试:爱欲及其限度——蔡明亮笔记 489
新帝国时代的后殖民影像——金基德的文化策略 508
后记 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