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1.2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1
1.2.1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 1
1.2.2无机分析与有机分析 1
1.2.3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2
1.2.4常量、半微量、微量与超微量分析 2
1.3分析化学的起源、发展和展望 2
1.3.1分析化学的起源和发展 2
1.3.2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3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4
2.1测量误差 4
2.1.1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 4
2.1.2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4
2.1.3准确度和精密度 5
2.1.4误差的传递 7
2.2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7
2.2.1有效数字 7
2.2.2数字修约规则 7
2.2.3运算规则 8
2.3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9
2.3.1 t分布和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9
2.3.2显著性差别检验 10
2.3.3可疑数据的取舍 12
2.3.4回归与相关简介 12
2.4分析质量及其评价方法 13
2.4.1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13
2.4.2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 15
2.4.3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 15
习题 17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18
3.1沉淀重量法 18
3.1.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 18
3.1.2沉淀形态和沉淀条件的选择 18
3.1.3沉淀的完全程度及其影响因素 20
3.1.4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 21
3.1.5沉淀的处理技术 22
3.1.6称量形式与结果计算 23
3.2挥发重量法 23
3.2.1方法和原理 23
3.2.2应用示例 24
3.3萃取重量法 24
习题 25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27
4.1滴定分析法的基础 27
4.1.1基本术语 27
4.1.2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27
4.1.3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滴定方式 27
4.1.4滴定曲线和滴定突跃 28
4.1.5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 29
4.2滴定分析法的计算 30
4.2.1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0
4.2.2滴定计算的基本公式 30
4.2.3滴定分析计算实例 32
4.3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3
4.3.1分布系数和副反应系数 33
4.3.2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34
习题 35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36
5.1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36
5.1.1质子论的酸碱概念 36
5.1.2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38
5.1.3酸碱体系的pH计算 39
5.2酸碱指示剂 42
5.2.1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42
5.2.2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43
5.3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44
5.3.1强酸(强碱)的滴定 45
5.3.2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47
5.3.3多元酸(碱)的滴定 49
5.4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50
5.4.1酸标准溶液 50
5.4.2碱标准溶液 51
5.5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51
5.5.1基本原理 51
5.5.2碱的滴定 53
5.5.3酸的滴定 54
5.6应用与示例 55
5.6.1药用NaOH的测定 55
5.6.2甲醛滴定法测定氨基酸含量 55
5.6.3凯氏定氮法及其应用 56
习题 56
第6章 络合滴定法 58
6.1基本原理 58
6.1.1 EDTA络合物的稳定常数 58
6.1.2副反应系数 59
6.1.3条件稳定常数 61
6.1.4影响络合滴定的主要因素 61
6.2金属指示剂 62
6.2.1金属指示剂的原理 62
6.2.2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63
6.2.3掩蔽剂的选择 63
6.3应用示例 64
6.3.1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64
6.3.2滴定条件的选择 65
6.3.3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65
习题 67
第7章 沉淀滴定法 69
7.1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69
7.2银量法指示终点的方法 70
7.2.1铬酸钾指示剂法 70
7.2.2铁铵矾指示剂法 71
7.2.3吸附指示剂法 72
7.3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74
7.3.1基准物质 74
7.3.2标准溶液 74
7.4应用与示例 74
习题 75
第8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6
8.1氧化还原平衡 76
8.1.1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76
8.1.2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程度 79
8.1.3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80
8.2氧化还原滴定 81
8.2.1滴定曲线 81
8.2.2指示剂 83
8.2.3氧化还原滴定前的预处理 84
8.3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方法 84
8.3.1碘量法 84
8.3.2高锰酸钾法 86
8.3.3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86
8.3.4亚硝酸钠法 87
8.3.5铈量法 87
习题 87
第9章 电位法及永停滴定法 89
9.1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89
9.1.1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89
9.1.2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90
9.1.3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91
9.1.4电极电势的测量 93
9.2直接电位法 93
9.2.1溶液pH的测定 93
9.2.2其他离子活度的测定 96
9.2.3离子选择电极的性能 98
9.3电位滴定法 99
9.3.1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99
9.3.2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99
9.3.3应用与示例 101
9.4永停滴定法 102
9.4.1仪器装置及基本原理 102
9.4.2应用与示例 103
习题 103
第10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05
10.1电磁波谱和光学分析法 105
10.1.1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05
10.1.2光学分析法及其分类 106
10.2光谱分析仪器 109
10.2.1辐射源 110
10.2.2分光系统 110
10.2.3辐射检测器 110
10.3光谱分析法进展简介 110
第11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12
11.1基本原理 112
11.1.1紫外-可见光谱的产生及特征 112
11.1.2 Lambert-Beer定律 113
11.1.3偏离Beer定律的因素 114
11.1.4光电比色法 115
11.2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115
11.2.1电子的跃迁类型 115
11.2.2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16
11.2.3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17
11.2.4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简介 118
11.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22
11.3.1主要部件 122
11.3.2光学性能与仪器类型 123
11.4定性和定量方法 124
11.4.1定性鉴别和纯度检测 124
11.4.2定量分析方法 125
习题 127
第12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29
12.1基本原理 129
12.1.1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129
12.1.2振动形式 130
12.1.3红外吸收峰的类别 133
12.1.4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134
12.2典型光谱 136
12.2.1脂肪烃类化合物 136
12.2.2芳香烃类化合物 138
12.2.3醚、醇与酚类化合物 138
12.2.4羰基化合物 139
12.2.5含氮化合物 141
12.3红外分光光度计及制样 142
12.3.1色散型分光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142
12.3.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42
12.3.3制样方法 143
12.4红外光谱解析方法与应用示例 144
12.4.1光谱解析方法 144
12.4.2光谱解析示例 146
12.5近红外分光光度法简介 146
12.5.1近红外光谱的产生 146
12.5.2近红外分光光度计 147
12.5.3近红外光谱的分析方法 147
12.5.4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简介 148
习题 148
第13章 荧光分析法 151
13.1荧光光谱的基本原理 151
13.1.1分子荧光光谱的产生 151
13.1.2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153
13.1.3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54
13.1.4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155
13.2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157
13.2.1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157
13.2.2定量分析方法 157
13.3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 158
13.3.1荧光分析仪器简介 158
13.3.2应用与示例 159
习题 159
第14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61
14.1基本原理 161
14.1.1原子吸收光谱和共振吸收线 161
14.1.2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161
14.1.3原子吸收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63
14.2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63
14.2.1光源 163
14.2.2原子化系统 164
14.2.3单色器 165
14.2.4检测系统 165
14.3定量分析方法 165
14.3.1标准曲线法 165
14.3.2标准加入法 166
14.4应用方法 167
14.4.1测定条件的选择 167
14.4.2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67
习题 167
第15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169
15.1基本原理 169
15.1.1原子核自旋与磁矩 169
15.1.2原子核的共振吸收 170
15.1.3核磁共振波谱的测定 173
15.2化学位移 174
15.2.1化学位移及其表示 174
15.2.2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175
15.2.3不同类型质子的化学位移 177
15.3自旋偶合和自旋系统 178
15.3.1自旋偶合与自旋分裂 178
15.3.2自旋系统及命名原则 180
15.4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与示例 181
15.4.1送样要求 181
15.4.2解析顺序 181
15.4.3解析示例 181
15.5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 182
15.5.1核磁共振碳谱简介 182
15.5.2相关谱技术简介 183
习题 183
第16章 质谱法 185
16.1质谱仪及工作原理 185
16.1.1样品的导入与离子源 185
16.1.2质量分析器 187
16.1.3离子检测器和质谱 189
16.2质谱中的离子与裂解类型 189
16.2.1离子的主要类型 189
16.2.2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191
16.3典型有机化合物的质谱特征 193
16.3.1烷烃 193
16.3.2链烯 193
16.3.3芳烃 193
16.3.4羰基化合物 194
16.4有机质谱的解析方法 195
16.4.1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95
16.4.2分子式的确定 195
16.4.3结构解析程序 196
16.5综合光谱解析法简介 197
16.5.1综合光谱解析的一般步骤 197
16.5.2解析示例 198
习题 200
第17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202
17.1色谱法基础 202
17.1.1色谱法的分类 202
17.1.2色谱过程及其基本术语 203
17.2色谱分离的基本理论 206
17.2.1分配系数和保留行为的关系 206
17.2.2等温线 206
17.2.3塔板理论 207
17.2.4速率理论 207
17.2.5影响分离度的因素 209
17.3基本类型色谱的分离机制 209
17.3.1吸附色谱法 209
17.3.2分配色谱法 210
17.3.3离子交换色谱法 210
17.3.4分子排阻色谱法 210
习题 211
第18章 气相色谱法 213
18.1气相色谱仪 213
18.1.1气相色谱仪及其一般流程 213
18.1.2进样器和柱温箱 213
18.1.3检测器 214
18.1.4数据处理 216
18.2气相色谱柱 216
18.2.1填充柱 217
18.2.2固定相和载体 217
18.2.3固体固定相 220
18.2.4毛细管柱 220
18.3色谱实验技术 221
18.3.1色谱柱的选择 221
18.3.2温度的选择 221
18.4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222
18.4.1定性分析方法 222
18.4.2定量分析方法 223
18.4.3系统适用性评价 226
18.5应用与示例 226
18.5.1药品的定量分析 226
18.5.2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测定 227
18.5.3衍生化气相色谱法 227
习题 227
第19章 液相色谱法 229
19.1经典液相色谱法 229
19.1.1固定相 229
19.1.2正相液相色谱和反相液相色谱 231
19.1.3流动相 231
19.1.4应用示例 233
19.2平面液相色谱法 233
19.2.1平面色谱参数 233
19.2.2薄层液相色谱 234
19.2.3纸色谱 238
19.2.4平面色谱法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9
19.3高效液相色谱法 239
19.3.1仪器装置 240
19.3.2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243
19.3.3反相键合相色谱法 244
19.3.4色谱条件的选择 245
19.3.5分析方法及应用示例 246
19.4毛细管电泳法简介 247
19.4.1仪器装置 247
19.4.2基本原理 247
19.4.3实验条件与实验方法 248
19.4.4分离类型与应用示例 248
习题 249
第20章 医药品分析简介 251
20.1药物分析 251
20.1.1药品质量控制方法选择 251
20.1.2中药及其制剂分析 255
20.2临床分析 258
20.2.1生物样品前处理 258
20.2.2治疗药物监测 258
20.2.3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 259
20.2.4内源性成分分析 261
20.3毒物分析 262
第21章 环境分析化学简介 263
21.1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和特点 263
21.1.1环境分析化学的任务 263
21.1.2环境分析化学的特点 263
21.1.3环境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 264
21.2环境分析监测的对象和项目 264
21.2.1环境分析监测的对象 265
21.2.2环境分析监测项目的选择 266
21.3环境分析方法及选择 266
21.3.1环境分析方法的特点 266
21.3.2环境分析方法的选择原则 267
21.3.3常用分析方法的检测限 267
21.3.4常用环境分析方法 268
21.4环境分析化学的发展 272
21.4.1环境分析样品前处理 273
21.4.2环境分析中的色谱技术 273
21.4.3形态分析方法 273
21.4.4与生物学科的结合 274
21.4.5环境分析监测的自动化 274
主要参考文献 276
附录 278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278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279
附录Ⅲ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280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 281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283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286
附录Ⅶ 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286
附录Ⅷ 标准电极电势及条件电位 289
附录Ⅸ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293
附录Ⅹ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频率 294
附录ⅩⅠ质子化学位移简表 298
附录ⅩⅡ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298
符号及缩写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