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 1
第二节 研究目的 4
第三节 文献探讨 5
第四节 研究进路 7
第二章 《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及成书背景 9
第一节 《焦氏易林》作者辨略 9
一、《易林》历代著录 9
二、《易林》作者之各家说法 11
(一)为西汉元帝、成帝间人所作 12
(二)为崔篆所撰 14
(三)东汉以后人撰,托之焦延寿 23
(四)东汉许峻所撰 26
(五)王莽时建信天水焦延寿所撰 26
(六)焦延寿即易林之作者 27
(七)争论此说作者为谁,无所裨益 29
第二节 《焦氏易林》作者生平相关 30
一、焦延寿之生平简介 30
二、焦延寿之师承关系与易学渊源 31
三、焦延寿之生卒年辨析 35
(一)生於昭帝始元六年,卒於成帝建始元年 35
(二)生於武帝天汉太始年间,卒於元帝竟宁年间 36
(三)生於武帝太始二年,卒於元帝建昭四年 37
(四)生於武帝太始元年,卒於成帝河平四年 37
第三节 《焦氏易林》成书与反映时代之背景 40
一、《焦氏易林》成书之时代背景 40
(一)汉武帝末年 40
(二)汉昭帝 41
(三)汉宣帝 41
(四)汉元帝、成帝 43
二、《焦氏易林》反映之时代背景 44
(一)政治黑暗的批判 45
(二)人民现实生活的悲歌 46
(三)理想安乐之社会与生活的追求 46
第三节 本章结语 48
第三章 《焦氏易林》之体例与特色 51
第一节 《焦氏易林》要旨 52
一、卜筮与象数 52
二、《周易》之象数 54
三、《易传》象数论 54
第二节 《焦氏易林》之体例 61
一、全书六十四卦爻变组成 61
二、以四言诗铺陈全文 63
(一)首句偶句韵式 64
(二)偶句韵式 65
(三)奇句韵式 65
(四)全诗一韵式 65
(五)密韵式 65
(六)交韵式 66
(七)首末句同韵式 66
(八)每两句换韵式 67
三、《焦氏易林》占卜之法 70
(一)焦林值日法 70
(二)大衍筮卦法 72
(三)代蓍法 73
第三节 《焦氏易林》之特色 74
一、「言近意远」之特质 74
二、与「先验主义」有相互呼应之处 75
(一)先验哲学简述 76
(二)先验的感性论 76
(三)先验的分析论 77
(四)先验的辨证论 77
(五)《焦氏易林》与「先验哲学」之比对 78
三、援用古籍所言说明林辞真义 79
四、以「象数」为贯穿全篇之核心 80
五、扩大了《周易》之应用范围 81
第四节 本章结语 84
第四章 《焦氏易林》释林辞之法 87
第一节 运用「旁通」、「相综」之概念 88
一、「旁通」之定义 88
二、「旁通」之溯源 88
三、「相综」之意蕴 89
四、「相综」之溯源 90
五、「旁通」与「相综」之连系 92
六、《焦氏易林》运用「错综」之法 93
七、本节小结 96
第二节 运用「先天八卦」之概念 97
一、先天八卦之内涵简述 97
二、《焦氏易林》运用先天八卦之卦位 101
三、《焦氏易林》运用先天八卦之卦数 109
四、本节小结 118
第三节 运用「互体」之概念 119
一、「互体」之定义 119
二、「互体」之溯源 119
三、《焦氏易林》运用「互体」之法 121
四、本节小结 124
第四节 运用「半象」之概念 124
一、「半象」之意义与溯源 124
二、《焦氏易林》运用「半象」之法 125
三、本节小结 129
第五节 运用「大象」之概念 129
一、「大象」之定义 129
二、「大象」之溯源 131
三、《焦氏易林》运用「大象」之法 131
四、本节小结 135
第六节 运用「纳甲」之概念 135
一、「纳甲」之定义与简述 135
二、《焦氏易林》运用「纳甲」之法 137
三、本节小结 139
第七节 运用「辟卦」之概念 140
一、四正卦与二十四气 142
二、辟卦与杂卦 143
三、《焦氏易林》运用「辟卦」之概念 145
四、本节小结 148
第八节 本章结语 148
第五章 《焦氏易林》逸象探析 151
第一节 《焦氏易林》八卦逸象分析 151
一、《焦氏易林》八卦逸象 152
二、《焦氏易林》逸象之产生途径 167
(一)由《周易》经传六十四卦所用之象 167
(二)由〈说卦传〉、〈杂卦传〉引伸而来之象 167
(三)由《左传》所用之象而来 168
三、本节小结 168
第二节 《焦氏易林》集逸象之大成 169
一、孟氏逸象 169
二、九家逸象 172
三、虞氏易象 173
第三节 本章结语 178
第六章 《焦氏易林》易学之价值、影响与论文结论 179
第一节 《焦氏易林》易学之价值与影响 180
一、孟喜易学之特色与贡献 180
(一)探象数之奥妙,以明立辞之本旨 181
(二)明卦候卦气之征旨,以符合人事之用 181
(三)明究灾异之深旨 182
二、《焦氏易林》易学之价值 182
(一)《焦氏易林》以独特之体例自创一格 182
(二)集象数之大成 183
(三)保留先秦易学精髓,扩大《周易》应用范围 185
三、《焦氏易林》易学之影响 186
(一)「卦变」方法之影响 186
(二)「焦林值日法」、「辟卦」、「纳甲」、「旁通」方法之影响 188
(三)「互体」、「半象」之法的影响 189
(四)「先天卦位」方法之影响 189
(五)「相综」、「大象」方法之影响 190
第二节 论文结论 191
主要参考书目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