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论 法宝论 上》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释明贤著
  • 出 版 社: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802545120
  • 页数:464 页
图书介绍:

上册 1

序言&衍真 1

日照中天——入中论未名疏(代自序) 1

体例说明 1

第一讲 学在中观见 1

开学 1

学法有规矩 2

略谈“法” 2

三转法轮——《入中论》教乘所摄之一 7

四部宗派——《入中论》教乘所摄之二 9

中观的传承 14

组织结构 18

作者介绍 18

本论大义 22

本论的受众群 22

做点功课 23

第二讲 闻法守法规,略释皈敬颂 25

造论的必要性 25

闻法规则 25

发心三差别——闻法规则之一 25

断除三种过——闻法规则之二 26

离六垢染——闻法规则之三 26

断五种不取——闻法规则之四 27

四种如法想——闻法规则之五 27

如理闻法兼具六度 28

调整威仪进入闻法 29

论题的指向 29

本论篇首顶礼 31

三重因果,追根寻源——皈敬颂第一义 32

大悲心——皈敬颂第二义 35

三种悲心——皈敬颂第三义 37

悲心生起的十类所缘——皈敬颂第四义 39

水车六喻人生——皈敬颂第五义 40

六种悲心的判断方式——皈敬颂第六义 41

佛教成了“你的”,那才有意义 42

第三讲 初心识进阶 44

寻宗觅源到大悲 44

略说初地 45

为什么称为“地” 46

认识“心”法——五蕴原来是心法 46

认识“色”法 48

“心”和“色”的关系 50

实有还是不实有 51

“心”到底是什么 52

什么是“菩萨” 54

菩萨地次分十种的原因 57

初地菩萨功德之自续功德 58

第四讲 由施抉空有 62

这样一个正见 62

初地菩萨功德 62

初地菩萨的修行重点 64

下劣布施有价值 65

布施功德之升级 67

行以布施为要 68

极喜地菩萨赞 69

各宗叙说道次第的比重 70

各宗断二障的方式 73

中观与唯识关于二谛划分的同异 75

第五讲 戒相无热恼 79

复述布施 79

菩萨如何比高低 80

“能断”,方乃尸罗义,远离忧悲苦恼事 82

三性“界别”需善巧 83

广行十善业道 85

十善是生活的智慧 86

护戒容易护见难,要让见地成优势 88

莫到无花空折枝,持戒修行当及时 90

“随方毗尼”随方制 91

清净随方劝受持 93

第六讲 空无可偏,障同时断 96

十五刹那八人地 96

人我、法我与烦恼、所知二障的关系 100

“我”就是心 100

人无我与法无我 101

蕴界处与身心境的对执关系 103

分有三法印,不分我即常 104

烦恼障、所知障同时断 106

与格鲁派断障次第的差别 107

中观八大难题 110

现存种芽非因果、秤之两头非因果 113

要说修行,就是修心 114

大乘超胜之处:六度万行断所知障 115

一事空时一切空 117

同修四念处,大小乘结果不同 118

空性无可“偏” 119

修行不落空,折腾都有用 120

执实并非皆是烦恼才障 121

中观理论,只为脱缠去缚 123

第七讲 忍相谓不恚 125

由福转慧日光明 125

四地四譬喻 126

多为在家说 127

瞋恨并非理由决定,而由“心烦”决定 128

无理来瞋忍更增 129

病儿母更怜 129

不见害相更安忍 129

连恨我的人都没了 130

梦虽不真关系宛然 131

八个梦幻观 132

八胜处 133

瞋恨坏人有用吗 134

忍与不忍之标准 134

自毁功德“最狠的招” 135

执著逆境全是瞋 135

为疗重病忍点辣 136

刹那毁百劫 137

毁坏之比重 137

忍的好处不忍的坏处 139

第八讲 看破红尘应见性 141

修忍四方便 141

忍辱方使真变幻 142

不证空性假神通 143

忍分三类:生忍、法忍、无生法忍 143

凡夫、声缘、菩萨的世界起源观 145

三重境不真,执一为实是邪见 147

一杯水的世界 149

佛教之世界起源论 152

人类之起源 154

佛教之论世界为何有末日 155

佛教理论之星系当让须弥 156

烦恼无穷世界无边 157

上月取石 158

杀行难避免杀心 159

忍辱需观察 159

第九讲 精进性无罪 161

“无罪”,乃四地精进之真实指标 161

怎样努力能算精进 161

六度中精进最胜,论立名焰慧二因 162

精进将福转成慧 162

大乘殊胜在菩提分 163

大小乘于三十七道品之不同应用 164

四地修行中之大小乘差别 166

现代人的大小乘之争 167

总结大乘五道 167

大小乘人无我修行的差异 168

错误知见的障碍是绝对的 168

“预设”在灭定中之作用 169

四念处之修行及原理 170

气息就是念头 171

白骨观与慈心观 171

灵魂深处闹革命,再向老师掏老底 173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与暖位 174

小乘人以七菩提分为修行,大乘人以八圣道分为修行 176

第十讲 中观为大乘佛法作证 178

抉择知见颇为重要 178

中观“出庭作证”到底 178

解读宗喀巴大师与格鲁派 179

为何在第四地谈三十七道品 181

由于对治障碍不同,菩萨分为十地 181

第四地纲要 183

谁都逃不脱的障碍 184

四正勤 185

情想均等是人性 186

根力与菩提,正道为第一 187

要有一点修行——看颜色必生烦恼,用颜色你是画家 188

空性的实修 189

循身观 189

再谈循身观 190

呼吸的释放 191

觉受才是理解的终极保障 192

预道流以明概念之不真 192

“概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193

多重概念重复使用 194

玄而无用 195

修行人请小心 195

着魔之后 196

找来些许依靠 197

以生命为梦想,随梦想去远航 198

第十一讲 静虑摄诸魔 200

安那般那:五地谈禅第一种 200

莲社开宗:般若为净第二种 201

六家七宗渐形成:般若玄谈第三种 203

僧肇大师与《肇论》:我国中观第四种 203

直截了当的中国禅宗:实践的中观第五种 205

逻辑的高阶是果证:绝言而不废理之第六 205

直接的突破:禅宗之中观见 206

还没开始就没法开始:一切诸魔莫能胜 207

分别二谛与四谛的智慧 208

二谛四谛混淆:魔的来因 209

中观以灭法为非有无:四谛中的灭谛 210

小乘四果位:小乘以灭法为存在 211

小乘四谛不摄净土法:四谛法的范围 212

大乘二谛没有不摄法 214

清净名言在二谛中之判定 214

中观密护净土 215

取乎其上,得乎其中 216

第十二讲 密护诛杀,佛之与魔 218

说空性得净土,说净土没净土 218

密护岂是诛杀 218

反对净土生净土,四谛非圆舍不得 219

穷其一生难明白,三言两语需道尽 220

魔的种类 221

烦恼魔 222

五蕴魔 223

死魔 225

天魔 225

魔产生之二十四种来因 226

着魔后之二十五种现象 232

第十三讲 般若相无著,“无”“生”作何解? 238

复习四谛与二谛 238

概论现前地——正觉现前,现见缘起 239

概论缘起(生成与逻辑因果关系) 239

空性正见切入世间正理:缘起 240

生成因果关系之一:原因与成果的关系 241

生成因果关系之二:主体与运动的关系 242

六种逻辑因果关系 243

有为实相即是无为 244

概述十二缘起 245

无明为因,生死为果 245

十二缘起生起的过程 247

十二缘起还灭的过程 248

现见缘起,入佛智海 249

智为先导,随缘立言 250

堪为法器,应闻此道 251

“无”“生”作何解 252

第十四讲 中观如来藏,行化在中土 253

如来藏概念之由来 253

破四生而小心简别如来藏 256

如来藏的修行原理:转依 257

宗在般若、行在净土的如来藏智慧 257

中观见在中国:僧肇《肇论》 259

六家七宗 259

论“无生” 261

断见就是常见 262

如幻的因果联络 263

破四生得无生 264

凡夫、二乘和菩萨的三重境界 265

罗汉的现象界:唯见四大种性 265

菩萨的现象界:处处净土 266

三重境界,无一真实 268

第十五讲 由印度到中国 270

智眼相牵,盲人得度 270

其名曰龙,广宏我教 270

与“无生”相冲突的“顺世论、数论、唯识” 271

“无中生有”,与“生生不息” 272

顺世论思想概要 273

教习顺世论,为犯突吉罗 276

咬紧牙关抛弃它——顺世论 277

逐次破除逐安位,大师批判欠商量 278

夫禅宗者,真唯识量,但入信心,便登祖位 279

“真唯识量”的来源 280

教法之东来 282

辩破六家七宗,确立中国禅法 283

政教分离,沙门不敬王者 285

“失在物虚”心无宗 287

“空为行始”,本无宗 289

“虽色而空”即色宗 292

第十六讲 自远古而今天 294

“神变万法”识含宗 294

“心神实有”幻化宗 296

“失在物虚”缘会宗 299

“有在无后”本无异宗 300

从比附玄学到立足般若,《肇论》之功 301

深入灭(一切戏论)定的关联次第八阶段 302

闻思(八阶段之一) 305

观察思维(八阶段之二) 306

观察修(八阶段之三) 307

真如影像单空修行(八阶段之四) 309

解悟、定解、决定之趣(八阶段之五) 311

破本参至破牢关(八阶段之六、七、八) 314

构建真如影像,反对即是魔说 316

第十七讲 破自生他生而知止观 318

执著由不显现而显现的自生主义者——数论派 318

淡黄仙人与《金七十论》 319

数论派神我与自性的关系 319

内外道根本区别:胜义空与不空 320

“神我”五特性 320

果显因灭,产生世间 321

从不显现到显现的自生过程 322

破自生原颂 323

入中论破自生的纲要(表) 324

破自生译文与自释 325

破自生的思路 327

自生不应理 328

破他生的思路 329

简述自证分与依他起 329

破从他体而生的自证分与依他起 330

不观察时随许世俗 331

随许文化变革 331

随许时节因缘 332

世俗之关系 333

止观并修列表 334

止观释名 334

诸经论广释止观特性 335

第十八讲 实修止观直趣二无我 337

止观为根本 337

止观缺一不可 337

进入“止”的前提条件 337

入“观”之前提(必要)条件 339

修“止”的善巧 341

修“观”善巧 341

概说“止、观”以对治为加行 342

加行淡茶饭,乞士最相宜 344

止加行中的“治贪三要门” 344

慈心观治瞋、缘起观疗痴 346

蕴空观伏慢 347

人无我之修法 350

法无我之修法 351

“止、观”正行列表 353

止正行中“五种过患、八种对治” 353

六等持力成办九住心是“止”的正行 355

由“止”的正行成就五验相 355

“观”的正行 356

修“止、观”的利益 358

第十九讲 简别法数,守望文化之门 360

玄奘大师译《道德经》为梵文 360

有别于外道知识而独立存在——从思想根源上保障佛教永远不能被俗化 361

他生的因、缘、果元素总表 362

错误——常见的他生因果理解 363

他生中的能作因 364

俱有因 365

同类因 366

相应因 368

遍行因 370

异熟因 371

因缘 372

等无间缘 372

所缘缘 373

增上缘 374

异熟果 375

增上果 376

等流果 376

士用果 377

离系果 378

破他生原颂 379

他生因果论之荒谬结局 381

问难与救辩 382

因果同时则不一相续,同一相续则绝非同时——他生无望成立 382

果显时其因已灭,因在时其果尚无 383

因果同在时二者非因果,如秤之两头 383

眼与境识虽同在,彼此全无“生”价值;故若因果同时,他生依然不成 384

总说四部宗派 385

第一次经典结集 386

后来的经典结集 387

第二十讲 由部派纷争到四部宗派形成 390

大天引发部派分裂 390

《大毗婆沙论》的形成 392

学习四部宗派、汉译宗依完备 393

《大毗婆沙论》说一切实有 393

有部说,根身实有 395

略释《大毗婆沙论》代表观念 396

尘刹构成的世界 401

有部的二谛标准 403

经量部的宗依 404

唯识宗的宗依 405

第二十一讲 四部纷争,二谛解围 407

缘何无惧风暴?因为无处躲藏 407

我们所说的四部宗派 407

有部与经部所依之论典 408

唯识、中观二宗所依 409

四部宗派的主论之作者 410

四部宗派主论之作论年代 411

主论之代表观点 412

《大毗婆沙论》与《成实论》激辩论题(表) 415

从现象界激辩到心 419

各自有理之无穷论战 421

建立二谛,息诸所诤 421

第二十二讲 从成实俱舍到识为了别 423

胜义中二谛异体有四过 423

世俗中二谛一体有四过 425

《成实论》与《俱舍论》之异同点 426

唯识宗简介(表) 428

唯识宗之经依(唯识宗简介之一) 429

唯识宗之关键词(唯识宗简介之二) 430

唯识宗修证原理之生识五因(唯识宗简介之三) 431

唯识宗修行方法之依觉起修(唯识宗简介之四) 432

于唯识宗之形成功不可没的两人两论(唯识宗简介之五) 432

唯识宗正见之正见导出成功(唯识宗简介之六) 433

正见导出成功,关键在离分别(唯识宗简介之七) 434

释现量、比量与非量(唯识宗简介之八) 435

四种现量 436

阅历决定知识转证悟之水平 437

第二十三讲 他生不破,法不得成 439

数论“自生”说、唯识“他生”说,中观皆辩破 439

任他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 439

观察“果”的四种边,以此破他生 440

唯识师以世间常理执取他生 441

奠定他生讨论基础:确立胜义和世俗基本界线方可续谈 443

世俗中亦分正常与颠倒 443

佛智慧为胜义谛,此是世间第一义 446

无倒二谛,无害于世间 447

正量能否在人间?其实世间无正量 449

六识所见非真理,世间名言无自性 450

世间经验也不承认他生 451

辩破了他生的好处 452

倘使名言中自性能他生,亲证圣智空性,应成坏法之因 453

倘使名言中有自性生,其事应能经受正理观察 455

倘使名言中有自性生,其在胜义中则不能被破 455

真正的正见:因缘假合,无自体而有作用 456

远离断常二边,空性使一切法得成 457

无阿赖耶识,生死流转依旧,业力能生果,不依阿赖耶 459

无自性而业果联络不爽,佛遮思维诸业果 461

以楔出楔原假名,此则不违佛教义 462

概述唯识宗观点:境假识真 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