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世亲唯识学中的“识”与“境”概念 3
第一章 梵文《唯识二十论》中与“识”相对应的两种原文及其意义 3
一、与汉译“识”相对应的两种原文 3
二、“vij?āna”和“vij?apti”的概念 5
三、“vij?apti”的意义及“表识”之译词 8
四、“vij?apna”的性质、转变及相续 11
五、“vij?apti”和“vij?āna”的使用例句(及译文)整理 15
第二章 梵文《唯识二十论》中与“境”相对应的两种原文及其意义 29
一、两种“境”概念“artha”和“visaya” 29
二、第一个“境”概念“artha” 30
三、第二个“境”概念“visaya”和第三个“境”概念“gocara” 37
第二部分 《十地经&初欢喜地》所阐述的宗教体验及发心的意义 45
第一章 初地所说欢喜为何 45
第二章 《初欢喜地》发心章原文 50
第三章 原文解释(以发心的意义为中心) 57
第三部分 构成世亲唯识二论根柢的转依体验及以此为基础的二论理解 73
第一章 基于转依(回心)体验的教学 73
一、唯识二论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73
二、转依概念及其所指菩萨入地体验 78
第二章 菩萨入地体验的内容 85
一、《十地经》入初欢喜地章所说 86
二、据《唯识二十论》 94
三、据《唯识三十论颂》(上) 99
四、据《唯识三十论颂》(下) 104
五、《摄大乘论》有关入地经说的解释 121
六、世亲有关初地获得相的解释 126
七、真谛译与玄奘译的不同 134
八、转依四位与唯识说的实践意义 137
第四部 分彰显转依证悟的世亲唯识学体系 149
第一章 宗教众生观的阿赖耶识说 149
一、阿赖耶识说解释的本质性视点 149
二、转变概念、第二偈的解读方式以及阿赖耶识的究极问题 157
第二章 《三十颂》的原文解释 163
一、《二十论》的结论 172
二、识转变的三层总标 175
三、三层的分相显示 177
四、识转变总说 187
五、识转变的三个本质(三性) 193
六、假立性显无性(三无性) 199
第五部分 梵文《唯识二十论》日译及注释 213
《二十唯表识成就论》 213
注解 233
《二十颂》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