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黄桥旧居忆儿时 1
(一)话说黄桥旧居 1
(二)从“无知”到“有知”的年龄 9
(三)“顽皮”的年龄 15
(四)日本入侵,战火弥漫湄江畔 21
(五)我最亲的大哥大嫂 29
(六)父母亲的潜移默化影响 34
(七)1947年写作生涯开始 45
二 从一个人生驿站到另一个人生驿站 56
(一)“入世”后渐懂人生意义 56
(二)1952年初期,我踏进新闻界 58
(三)文艺小组及《少年园地》 63
三 人生旅程新转折点 68
(一)离家去国泪眼相对时 68
(二)初到陌生国土时 70
(三)乍到三大火炉之一——武汉 76
(四)转学汕头 80
四 一场史无前例的革命突地而起 88
(一)“文革”中的我们 88
(二)侨务政策落实后的我们 92
(三)在南昌第十七中学 96
(四)“华侨人”要走了 99
五 重回故地,面目全非 103
(一)初踏归途时 103
(二)香港的过客 104
(三)旧家凋零,父母孤单 105
(四)抚养儿女第一职 114
六 重返“江湖” 117
(一)归队,重作冯妇 117
(二)冥冥中的不解缘 120
七 我与中医的一段缘 128
(一)身体摇摇欲坠时看医生 128
(二)首当记者角色,采访北京医生专家团 130
(三)1986年到广州中医学院临床学习 131
(四)天涯海角寻名医学艺 134
(五)医生梦渺茫中的我 136
八 《星暹文艺》与我 141
九 文坛往返,学界来去 148
(一)北京、重庆、天津走一回 148
(二)文学道上尽风光 152
(三)初猎学界,从史开始 164
(四)初见潮学,始结史缘 168
(五)华侨一页血泪史——话侨批 175
(六)入“宝山”喜获“宝藏” 177
(七)从抢救入手,将侨史留住 181
(八)埋首疾书文学史时 184
(九)仍须努力,挽救华侨史 189
(十)潮学与饶宗颐教授 192
十 学界来去皆收获 196
(一)第七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在玉溪召开 197
(二)国际文学会的风波、变质 201
十一 从潮学到侨批 204
十二 一个华文媒体的话 208
十三 我怕中央电视台泰国记者站 214
十四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218
十五 从2006年菲律宾亚细安文艺营领奖说起 222
十六 “08”奥运梦仍在心中 226
十七 2009年《文综》事件 234
十八 苦在汇集,乐在书成 244
十九 一生浸淫新闻圈子有苦甜 247
二十 遗憾医生没当成 252
二十一 严寒里北京行 255
二十二 华侨大学网络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建设研讨会 261
二十三 政治风云汹涌年代记录 270
(一)华侨随身证话沧桑 270
(二)禁区条例,华侨遭殃 273
(三)泰国政坛,风云汹涌 277
二十四 穗城行又行 285
二十五 孔敬一行有收获 290
二十六 重庆山城旧貌换新颜 294
二十七 江苏一行收获多 305
(一)话说“官架子” 305
(二)一路风光看江苏 307
(三)夜里,悠然游秦淮河 309
二十八 二十二年“星暹”历程 311
(一)话说“89”事 311
(二)重入“江湖”有话说 314
二十九 一生难得谈政治 326
三十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同城化”会 328
三十一 一个国庆三地情 330
三十二 中国侨批·世界记忆会行踪 334
(一)《泰国侨批业资料汇萃》一书说起 334
(二)从侨批到侨批的历史记录 335
三十三 参加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工程来去 344
(一)北京三天,既忙碌又欢腾 350
(二)如雾都一样的北京印象 351
三十四 第十届潮学会首越地界 356
三十五 陈嘉庚研究国际研讨会收获录 360
三十六 重临南宁为侨史忙 364
三十七 泰中学会二十春秋漫长足迹 368
三十八 黄金三角外一章 383
三十九 2012年见温家宝那一刻 387
附录 389
一、一些国家举行活动纪念二战胜利60周年 389
二、泰国华文媒体积极评价连宋大陆行,为和平统一开拓新局 392
三、中国 东盟媒体共话加深媒体互动 393
四、百年梦圆16天 泰国华人共享奥运会胜利闭幕喜悦 395
五、泰国华人及其文化座谈会在曼谷举行 397
六、泰中学会潮汕访问团莅汕访问 398
七、泰中学会访问广东汕头市 加强交流增进乡情友谊 399
八、中国的崛起 有利于亚洲 400
九、泰中文化交流的“铿锵玫瑰”——记泰国泰中学会会长洪林 403
后记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