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概况 3
第一章 旧中国的广播事业 3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广播电台 3
第二节 抗日战争以前的广播事业 4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的广播事业 5
第四节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统治区的广播事业 7
第二章 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 9
第一节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和开始播音 9
第二节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区的广播电台 10
第三节 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四次转移 12
第三章 新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 18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主要成就 18
一、建立和健全了各级领导机构 18
二、事业规模扩大,技术水平提高 19
三、对国内外影响越来越大 22
四、有了一支宏大的职工队伍 24
第二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历程 25
一、第一阶段(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25
二、第二阶段(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 29
三、第三阶段(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 32
四、第四阶段(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 34
第三节 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经验 37
一、坚持党性原则,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37
二、坚持“自己走路”的方针,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38
三、正确处理宣传和技术的关系,重视广播电视技术工作 39
四、从实际出发,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 40
五、加强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42
六、大力建设专业干部队伍 43
七、加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建立和逐步完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 43
第二编 对国内的无线广播 50
第一章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概况和经验 50
第一节 发展历程 50
一、迅速发展(一九四九——一九五六年) 50
二、曲折前进(一九五七——一九六六年) 53
三、十年风雨(一九六七——一九七六年) 54
四、走向振兴(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 55
第二节 任务和节目设置 57
一、性质和任务 57
二、节目设置 57
第三节 作用和影响 59
一、增加新闻广播的信息量,加强时效,适应听众的需要 60
二、突出报道先进典型,宣传他们的革新精神和创造性活动 61
三、开展批评性报道,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61
四、各种教育性节目发挥了“空中学校”的作用 61
五、思想健康、题材多样的文艺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62
六、民族语言广播增强了民族团结 62
七、对台湾广播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63
第四节 主要经验 64
一、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党性原则是做好广播宣传工作的根本保证 64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广播宣传的根本宗旨 64
三、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真实性原则,才能树立广播的信誉 65
四、正确处理“自己走路”和“开门办广播”的关系 65
五、注意广播特点,改进文风,努力做到民族化和大众化 66
六、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各类节目的共性和个性关系 66
七、加强同地方电台的合作,更好地发挥国家电台的作用 66
八、坚持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意见,锐意改革,不断创新 67
第二章 地方人民广播电台的成就和经验 68
第一节 发展概况 68
一、地方广播电台的发展 68
二、大行政区广播电台的建立和撤销 70
三、地方电台的节目设置 72
第二节 宣传工作的历程 75
一、开创多艰辛(一九四九——一九五二年) 75
二、在探索中前进(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 76
三、道路是曲折的(一九五八——一九六○年) 78
四、调整中迈开新步伐(一九六一——一九六五年) 80
五、风雨路坎坷(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 83
六、走上振兴之路(一九七七——一九八四年) 84
第三节 主要经验 87
一、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是办好地方电台的重要途径 87
二、充分发挥地方特点和优势是办好地方电台的关键 90
第三章 新闻性节目 93
第一节 广播新闻和新闻节目 94
一、必须真实,力求快速 94
二、《记录新闻》的历史功绩 95
三、探索广播新闻的新形式 97
四、两组重点新闻节目的形成和影响 103
第二节 新时期的新闻改革 105
一、从“快”入手,推动新闻改革 105
二、改革新闻内容 107
三、发展有广播特点的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 115
四、改革新闻节目的结构和布局 120
第三节 广播评论和评论节目 123
第四节 新闻性综合节目和专题广播 127
一、《各地人民广播电台编排的节目》 127
二、进行重点宣传的专题广播 128
第五节 国际新闻和国际评论 131
第六节 体育报道和体育比赛实况转播 134
一、新闻节目中的体育报道 135
二、《体育节目》 136
三、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 137
第四章 教育性节目 142
第一节 理论学习节目 143
第二节 为特定对象举办的节目 149
一、对农村广播节目 150
二、人民子弟兵节目 157
三、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 161
四、对青年广播节目 169
第三节 知识节目 172
一、科学知识节目 172
二、史地知识节目 176
三、文化和生活知识节目 179
四、《星期演讲会》 180
第四节 教学节目 181
一、广播学校 181
二、教学讲座 184
第五章 文艺性节目 187
第一节 文艺节目的历史和现状 187
第二节 音乐节目 194
第三节 戏曲节目 201
第四节 文学节目 205
第五节 广播剧 208
第六节 电影、话剧录音剪辑 212
第七节 曲艺节目 215
第八节 文艺录音和录音资料工作 218
第六章 服务性节目 222
第七章 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231
第一节 中国国情和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231
第二节 地方广播电台的民族语言节目 232
一、遍布民族地区的民族语言广播 232
二、节目设置和特点 233
三、作用和影响 236
第三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少数民族语言广播 238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电台的一个标志 238
二、方针、任务和语种 238
三、发展历程 239
四、节目特色 241
五、作用和影响 243
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汉语《民族大家庭》节目 244
第四节 几点体会 246
一、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要长期办下去 246
二、办好民族语言广播,要发挥中央电台和地方电台各自的优势 246
三、重视队伍建设是办好民族语言广播的组织保证 247
第八章 对台湾广播 248
第一节 概况 248
一、发展概况 248
二、各界人士关心对台湾广播 250
第二节 节目的设置 251
一、新闻性节目 251
二、专题节目 252
三、服务性节目 253
四、文艺性节目 253
五、受欢迎的方言广播和节目主持人 254
第三节 对台湾广播的影响 255
一、促进海峡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 255
二、使台湾同胞感受到祖国的亲切和温暖 257
三、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凝聚力 258
第九章 依靠群众办广播 261
第一节 通联工作 262
一、发展通讯员 262
二、聘请特约撰稿人 264
三、加强社会协作 265
四、开展社会活动 266
第二节 听众工作 267
一、发展广播之友和评播队伍 268
二、认真处理听众来信 269
三、到听众中去调查研究 271
第十章 编辑、记者、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 274
第一节 编辑工作和广播编辑 274
一、广播编辑的任务和工作 274
二、对广播编辑的特殊要求 275
第二节 记者工作和广播记者 281
一、广播记者和集体记者 281
二、对广播记者的要求 283
三、在艰苦条件下活跃着的广播记者 284
第三节 播音工作和播音员 287
一、播音工作的地位、作用、任务 287
二、播音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89
三、播音队伍的培养 290
四、播音风格 291
第四节 编、采、播合一的节目主持人 294
第三编 对国内的有线广播 302
第一章 有线广播的发展历程 302
第一节 星罗棋布的收音站 302
第二节 农村有线广播网的诞生 304
一、电话串音的启示 304
二、艰苦创业的九台县广播站 305
三、深受农民欢迎的新兴事业 305
第三节 典型引路,逐步发展 306
第四节 方向正确,稳步前进 307
第五节 在动乱中发展 309
第六节 整顿、巩固、发展、提高 311
第七节 城市有线广播和专业有线广播 313
一、城市有线广播的发展 314
二、处理好城市中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的关系 316
三、专业有线广播 317
第二章 有线广播的优势 318
第一节 县级的新闻宣传机关 318
一、新闻的传播中心 319
二、全县的舆论阵地 320
三、经济信息的传递网 321
四、听众的知心朋友 322
第二节 传知识、育人才的银线 324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尖兵 324
二、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参谋 325
第三节 抗灾斗争的应急工具 328
一、牵动千家万户的气象预报、水文公报和虫情测报 329
二、抗震救灾的得力助手 330
三、抗洪抢险中有效的宣传、指挥工具 331
四、处理不测事件的应急工具 332
第四节 本乡本土的音乐戏曲舞台 334
一、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334
二、建立业余文工团,发掘、整理传统的民族、民间文艺 335
三、办好文艺节目,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336
第五节 依靠社会力量建立通讯网 337
一、建立通讯网 337
二、加强通联工作,保证通讯队伍的稳定 337
第三章 有线广播的管理 339
第一节 有线广播的管理体制 339
第二节 有线广播的事业管理 340
一、制订发展规划,完善事业方针 340
二、有线广播的经济管理原则 341
第四编 对国外广播 347
第一章 历史和现状 347
第一节 对国外广播的发展历程 347
第二节 对国外广播的探索和曲折 350
第三节 对国外广播的现状和展望 353
第二章 对中国情况的报道 355
第一节 介绍中国是对国外广播的首要任务 355
第二节 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的报道 358
一、关于时事政治的报道 358
二、关于经济建设的报道 360
第三节 关于中国基本情况和新社会风貌的报道 361
一、关于中国基本情况的报道 361
二、关于新中国社会风貌的报道 363
第四节 关于旅游和体育的报道 365
一、关于旅游事业的报道 365
二、关于体育活动的报道 366
第三章 国际新闻和评论 368
第一节 国际事务是对国外广播的重要内容 368
第二节 国际事务的报道重点 369
一、报道中国党和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主张 369
二、报道中国和各国友好交往和合作关系的发展 370
三、报道重大国际事件 371
四、报道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正义斗争 371
五、报道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问题 372
第三节 国际新闻报道的做法 372
第四节 国际事务的采访 375
第五节 国际事务评论 377
第四章 文艺广播 380
第一节 对国外文艺广播历史的回顾 380
第二节 对国外文艺广播的任务和内容 382
第三节 多种形式的音乐广播 383
第四节 引人入胜的文学广播 385
第五节 几点体会 386
一、按文艺的规律办文艺广播 386
二、把最好的文艺节目献给听众,力求题材和风格多样化 387
三、做好对文艺节目的内容和背景的介绍 387
四、照顾听众的接受水平和欣赏习惯 388
五、把对国外文艺广播节目办得生动活泼而有趣味 388
第五章 联系实际,精办节目 390
第一节 在共同的基础上办出各自的特色 390
第二节 经过调查研究安排节目 391
第三节 一些特别受欢迎的节目 392
第四节 掌握和用好外语是关键 396
一、翻译工作和翻译人员 397
二、外语播音和播音员 398
第六章 同听众的联系 400
第一节 听众工作的任务 400
第二节 同听众的通信联系 401
第三节 通过广播节目联系听众 405
第四节 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的对国外广播 407
第五节 同听众的交往 408
第七章 对华侨广播 410
第一节 对华侨广播和它的听众 410
第二节 根据华侨听众的需要办节目 412
第三节 乡土气息浓厚的文艺节目 415
第四节 对华侨广播影响日益扩大 416
第八章 经验和体会 418
一、努力争取了解和友谊 418
二、了解对象,联系实际 419
三、生动活泼,有情有理 420
四、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421
第五编 艺术团体和出版事业 425
第一章 广播电视艺术团体 425
第一节 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的发展概况 425
第二节 中国广播艺术团 428
一、为广播电视提供了大量的文艺节目 429
二、坚持民族化、群众化和广播电视化 430
三、注意团结、发现和培养艺术人才 433
四、通过舞台实践同听众、观众见面,通过访问演出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433
第三节 地方的广播电视艺术团体 434
一、根据当地广播电视的需要建团 434
二、贯彻为广播电视服务的方针 435
三、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 436
第四节 业余广播艺术团体的作用 437
一、专业艺术团体的重要补充 437
二、为专业艺术团体培养和输送人才 439
第五节 主要经验教训 439
一、建立广播电视艺术团体是“自己走路”的需要 439
二、必须坚持为广播电视服务的方针 440
三、地方的艺术团体特别要坚持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440
四、表演节目要十分注意社会效益 441
第二章 中国的录音录像出版事业 442
第一节 旧中国唱片生产简况 442
第二节 新中国唱片事业发展历程 443
第三节 中国唱片出版事业的主要成就 448
一、向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 449
二、唱片内容丰富多彩,品种多种多样,满足各界群众的不同需要 449
三、健全了编辑出版机构,有了比较先进的录音设备和初具规模的唱片工业体系 450
四、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唱片发行网,出口业务有了新的发展 450
五、科研、技术革新、设备更新和新产品研制取得许多成果 451
六、培养了一支唱片专业队伍 452
第四节 盒式录音和录像制品的兴起 452
第五节 主要经验 454
一、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同时注意经济效益 454
二、普及和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在普及的基础上努力提高 454
三、唱片事业和广播事业互相补充,密切配合,共同发展 455
第三章 广播电视图书报刊出版事业 456
第一节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456
第二节 广播电视节目报 460
第三节 广播电视刊物 461
附录 附表10个 463
彩色插图目录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