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础教育改革概述 1
第一节 如何理解基础教育 1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涵义 1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特征 4
三、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7
第二节 基础教育改革的动因 9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外部动因 9
二、基础教育改革的内部动因 12
第三节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回顾 15
一、基础教育调整时期 15
二、基础教育拓展时期 16
三、基础教育改革深化时期 18
四、基础教育改革多样发展时期 19
第四节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 20
一、培养学生能力 20
二、重新修订国家标准 22
三、注重课程改革 23
四、重视教师教育改革 24
五、开展学生评价改革 25
六、增强学校管理绩效 26
七、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 26
第二章 新课程改革 28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概述 28
一、历次课程改革回顾 28
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32
三、新课程改革的进展 34
四、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38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40
一、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40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42
三、新课程标准 45
四、“三维目标” 49
第三节 新课程评价 52
一、传统课程评价的问题 52
二、发展性评价 54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改革 55
第四节 新课改问题与出路 56
一、新课程改革的成效 56
二、新课程改革的问题 58
三、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61
第三章 教学改革 63
第一节 教学理念与方式变革 63
一、教学理念变革 63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 65
第二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 67
一、自主学习 68
二、探究性学习 69
三、合作学习 72
第三节 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 76
一、小班化教学 77
二、分组教学 79
三、合作教学 81
第四节 课堂教学的评价改革 82
一、教学评价体系 83
二、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 86
三、如何评价教师的教 92
第四章 教师教育改革 95
第一节 教师专业发展 95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95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98
三、教师职业生涯周期 103
第二节 教师培养改革 110
一、教育实习改革 110
二、参与式培训 113
三、教师自我反思 117
第三节 教师资格认证和聘任制度 121
一、教师资格认证制度 121
二、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125
第五章 个性化学校改革 130
第一节 学习型学校 130
一、学习型学校的背景与特征 130
二、学习型学校的制度分析 133
三、学习型学校的文化分析 134
四、学习型学校的建设途径 137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140
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历程 141
二、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特征 142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143
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对教师教育的启示 145
五、我国的教师发展学校 147
第三节 开放式学校 148
一、开放式学校的发展历程 148
二、开放式学校的价值 149
三、开放式学校的表现形式 150
四、日本的开放式学校 154
五、我国的开放式学校 156
第六章 农村教育改革 163
第一节 农村教育改革概述 163
一、农村教育改革 163
二、农村教育改革的内容 166
三、农村教育的突出问题 167
四、农村教育改革的意义 168
第二节 农村学生辍学 171
一、农村学生辍学的概况 171
二、农村学生辍学的原因 172
三、控制和保障辍学措施 174
第三节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状况 176
一、社会背景及现状 176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理论视角 179
三、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改进策略 181
第四节 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183
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83
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185
三、农村教师流动 187
四、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对策与建议 188
第七章 校本课程与校本教研 192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 192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概述 192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95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 197
四、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 200
第二节 校本教研 204
一、校本教研的要素 205
二、校本教研的形式 205
三、校本教研的实施程序 211
第三节 以教育叙事为主的校本教研 213
一、教育叙事的内涵 213
二、教育叙事的价值 214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特征 217
第八章 学校德育改革 224
第一节 学校德育概述 224
一、学校德育的涵义 224
二、学校德育的功能 225
三、学校德育的规律 228
四、学校德育的模式 231
第二节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232
一、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概述 232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现状 233
三、学校德育改进策略 237
第三节 学校德育评价 241
一、学校德育评价概述 241
二、学校德育评价的问题 243
三、学校德育评价改革 245
第四节 网络德育 248
一、网络德育的概述 248
二、网络环境与网络德育 251
三、网络德育环境构建 255
参考文献 259
后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