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重点述要 1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点 1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斗争 5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9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 12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 23
北洋军阀的兴亡、历史特点和历史作用 27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1
五四运动后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 34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 37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41
国民党新军阀的黑暗统治 45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49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政策 52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和暴行 56
国共合作的全民族抗战 61
敌后战场是持久抗战的中流砥柱 64
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67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方针 73
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和统一战线的巩固和扩大 76
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中国的理论和政策 81
新民主主义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 84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87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91
重大历史争论问题评要 96
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历史作用 96
戊戍维新是中华民族觉醒的一块里程碑 99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和主流是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102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立宪派 105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108
陈独秀一生的是非功过 113
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 117
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原因 122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抗战中的蒋介石 127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 130
抗战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 133
“和平民主新阶段”口号 137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 141
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民主党派 144
建国后头7年的社会性质 148
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 151
要点、难点问题释要 156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156
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和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 156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158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59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160
鸦片战争后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资本主义始终没有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 162
戊戌变法的性质和历史教训 163
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 165
义和团的历史功绩和阶级局限性 164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资产阶级立宪党人的立宪运动 166
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67
南京临时政府及其纲领政策 169
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 170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帝制复辟活动 170
“二次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172
帝国主义对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 173
护法运动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174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175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社会历史原因 176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 177
中国共产党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78
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其意义 17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作用 17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181
“五卅”运动的历史意义 182
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183
北伐战争的历史意义 184
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中国革命的直接目标 18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迅速兴起的原因 186
秋收起义向井冈山进军的重大历史意义 187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和土地国有政策 187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政治形势的影响 188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可能性 189
“一二·九”运动的历史意义 191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及其危害 191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193
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93
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重大历史意义 194
国共两党两条不同抗战路线斗争的实质 195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195
毛泽东思想的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 196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19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方针策略 198
延安整风的内容及意义 199
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 201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地位 202
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203
继承和发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 204
抗战胜利后的形势和国共两党斗争的焦点 205
重庆谈判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206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自卫战争的准备 207
蒋军必败,人民解放军必胜的原因 208
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209
第二条战线在解放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210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道路 211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历史意义 212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213
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214
抗美援朝的历史意义 215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216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 217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功绩和历史意义 218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启示 220
重要历史事件、人物辑要 223
鸦片贸易 223
三元里抗英斗争 223
虎门销烟 223
金田起义 224
《天朝田亩制度》 224
《资政新篇》 224
天京事变 225
第二次鸦片战争 225
焚掠圆明园 225
辛酉政变 226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26
总税务司 226
中法战争 226
镇南关大捷 227
中日甲午战争 227
三国干涉还辽 227
中俄密约 228
胶澳租借条约 228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228
门户开放政策 229
公车上书 229
百日维新 229
戊戌六君子 230
八国联军 230
林则徐 230
魏源 231
洪秀全 231
康有为 231
梁启超 232
谭嗣同 232
严复 232
曾国藩 232
李鸿章 233
西太后 233
奕 234
左宗棠 234
光绪皇帝 234
赫德 235
兴中会 235
华兴会 235
光复会 236
日知会 236
中国同盟会 236
共进会 236
文学社 237
共和党 237
民主党 237
国民党 237
中国国民党 238
萍浏醴起义 238
黄花岗起义 238
保路运动 239
武昌起义 239
白朗起义 240
收回利权运动 240
拒俄运动 240
抵制美货运动 240
国会请愿运动 241
皇族内阁 24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41
善后大借款 242
二十一条 242
西姆拉会议 242
护国运动 243
府院之争 243
张勋复辟 243
西原借款 244
《新青年》 244
宋教仁案 244
孙中山 244
黄兴 245
宋教仁 245
章炳麟 246
邹容 246
陈天华 246
秋瑾 246
蔡锷 247
袁世凯 247
段祺瑞 247
冯国璋 248
黎元洪 248
徐世昌 248
古德诺 248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248
劳动立法运动 249
香港海员大罢工 249
开滦煤矿大罢工 249
安源路矿大罢工 249
国民党一大 250
黄埔军校 250
广州商团叛乱 250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251
北京政变 251
国民会议运动 251
西山会议派 251
“三·一八”惨案 252
北京特别会议 252
叶挺独立团 252
五原誓师 253
南京惨案 253
万县惨案 253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253
四·一五反革命政变 254
马日事变 254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54
济南惨案 254
郑州会议、徐州会议 255
东北易帜 255
李大钊 255
胡适 256
毛泽东 256
周恩来 257
廖仲恺 258
叶挺 259
鲍罗廷 259
蒋介石 259
汪精卫 260
戴季陶 260
冯玉祥 260
吴佩孚 261
张作霖 261
南昌起义 261
八·七会议 261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262
广州起义 262
井冈山会师 262
中原大战 262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63
“九·一八”事变 263
“一·二八”事变 263
宁都起义 263
福建事变 264
绥远抗战 264
七君子事件 264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264
八一宣言 265
瓦窑堡会议 265
两广事变 265
伪满洲国 265
察哈尔民族抗日同盟军 266
东北抗日联军 266
瞿秋白 266
王明 266
邓演达 267
李立三 267
李德 268
张学良 268
杨虎城 268
淞沪战役 268
南京大屠杀 269
平型关大捷 269
忻口战役 269
三光政策 269
台儿庄大捷 270
治安强化运动 270
大东亚共荣圈 270
太平洋战争 271
新民主主义革命 271
中国远征军 271
豫湘桂战役 271
大生产运动 272
三三制 272
东方慕尼黑阴谋 272
东条英机 273
史迪威 273
张自忠 273
左权 273
近卫文? 274
冈村宁茨 274
赫尔利 274
李鼎铭 274
“一二·一”惨案 275
校场口事件 275
停战协定 275
政治协商会议 276
李、闻惨案 276
辽沈战役 276
淮海战役 276
平津战役 276
北平和平谈判 277
渡江战役 277
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277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278
二·二八起义 278
中美商约 278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279
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 279
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作风 279
中国民主同盟 279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280
李济深 280
马歇尔 281
司徒雷登 281
宋庆龄 281
郭沫若 282
张澜 282
沈钧儒 282
傅作义 283
卫立煌 283
李宗仁 28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84
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284
抗美援朝 284
新解放区的土改运动 285
镇压反革命运动 285
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285
三反五反运动 286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286
统购统销 287
国家资本主义 287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87
赎买政策 288
农业合作化运动 288
公私合营 288
第一个五年计划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