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前言:追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1
第一辑 甲骨学研究 3
甲骨文同辞同字异构例 3
论殷墟卜辞的新星 8
郑州二里岗字骨的研究 14
释“改” 20
关于象胛骨卜辞 27
试说传出殷墟的田字格玺 32
申论四方风名卜甲 35
大辛庄甲骨卜辞的初步考察 42
第二辑 青铜器研究 47
从亚若方彝谈到我方鼎 47
西周青铜器研究的坚实基础 51
师询簋与《祭公》 62
王鼎的性质与时代 66
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两个高峰 70
试论夫差短剑 79
两件亚?青铜器的研究 82
?簋铭文考释 86
新郑李家楼大墓与中国考古学史 92
青铜器中的簠与铺 98
谈叔夨方鼎及其他 106
亢鼎赐品试说 113
长子、中子和别子 118
皿方罍研究 123
春秋郑器与兵方壶论释 128
叔多父盘与《洪范》 133
?伯卣考释 138
《保利藏金》(续)考释三则 142
说“兹”与“才” 147
叔虞方鼎试证 150
晋侯铜人考证 154
韩国金海良洞里出土西汉铜鼎续考 159
论?公盨及其重要意义 162
最近出现的攻吴王夫差剑 178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181
眉县杨家村新出青铜器研究 184
四十三年佐鼎与牧簋 201
比较考古学续笔(四篇) 207
第三辑 战国文字研究 219
三钮珍奇的巴蜀铜玺 219
秦玉牍索隐 225
续释“寻”字 232
秦怀后磬研究 237
关于“东宫之师”的讨论 243
“梪”字与真山楚官玺 247
秦封泥与齐陶文中的“巷”字 251
?书缶释疑 255
林仰山及其旧藏陶量 261
论孔子壁中书的文字类型 264
新见古器铭文札记(二篇) 268
谈武阳三孔布 273
武阳布与武阳玺 275
第四辑 简帛学研究 279
郭店楚简《六德》的文献学意义 279
试说郭店简《成之闻之》两章 287
《语丛》与《论语》 293
释《诗论》简“兔”及从“兔”之字 298
试解郭店简读“文”之字 301
郭店简“君子贵诚之”试解 304
论郭店简《老子》非《老子》本貌 308
理欲范畴的始源 313
试说张家山简《史律》 318
《诗论》简的编联与复原 324
《诗论》分章释文 328
论楚简《缁衣》首句 331
《诗论》与《诗》 335
《诗论》的体裁和作者 345
释《性情论》简“逸荡” 353
《诗论》说《关雎》等七篇释义 357
谈《诗论》“诗亡隐志”章 363
楚简所见黄金货币及其计量 367
《诗论》说《宛丘》等七篇释义 373
张家山汉简研究的几个问题 378
再说《诗论》简的编联 382
初读里耶秦简 387
简帛书籍的发现及其意义 405
第五辑 年代学研究 419
出组“在劳”卜辞的月首干支 419
“夏商周断代工程”——新发现与新探索 425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 428
“夏商周断代工程”——方法和成果 434
对“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历谱的两次考验 444
师酉鼎历日说 449
学科结合的必然趋势 451
论郧县肖家河新发现青铜器的“正月” 454
再论“晋公戈”及其历日 458
第六辑 文明起源研究 467
文字起源研究是科学的重大课题 467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469
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石印 480
安诺石印的启发 482
文明起源的科学考察 487
盘龙城与武汉市的历史 490
夏商周与山东 494
论金沙长琮的符号 508
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 511
探索中国文明的起源 516
第七辑 学术史研究 521
清代学术的几个问题 521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528
考古新发现与中国学术史 530
清华与中国考古学 536
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 545
为祖国学术界争光吐气——读《刘文典全集》 549
《尚书孔传》的出现时间 554
忆张光直先生二三事 560
全面贯彻双百方针 繁荣历史科学 564
先秦史研究在前进——重读《先秦史研究动态》第一期 566
侯外庐先生对古代社会研究的贡献 569
我心目中的古旧书业和中国书店 576
《嘉兴藏》与明清之际历史研究 579
对文科建设的几点意见 582
关于编著《二十世纪中国学术史编年》的建议 585
学术史与未来 588
后记 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