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述 1
一、山东地区的自然环境、区域经济与人文传统 1
(一)自然环境的特点 1
(二)区域经济状况 5
(三)悠久的人文传统 11
二、山东地区政治历史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14
(一)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 14
(二)区域政治的基本特点及社会历史地位 19
三、齐鲁政治文化概说 23
(一)从历史文献看齐鲁政治文化的理念形态 24
(二)从社会意识看齐鲁政治文化的存在方式 30
(三)齐鲁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历史地位 34
第二章 先秦时期相对独立发展的山东政治 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区、政权的沿革 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40
(二)政区和政权的沿革 49
二、虞夏时期夷、夏的冲突与融合 66
(一)黄帝与蚩尤的部族战争 67
(二)虞夏时期的夷夏关系 68
三、商的崛起及商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 72
(一)商族的早期发展 72
(二)成汤灭夏 74
(三)商的统治及其与东夷诸部的关系 75
四、西周时期齐、鲁两国的建国 77
(一)鲁国的建立 78
(二)齐国的建立 80
五、春秋时期的齐、鲁政治与山东地区的政局 82
(一)齐桓公首霸 82
(二)齐、鲁两国的和战关系 87
(三)鲁国的“三桓”专政 90
(四)春秋后期的齐国政治与晏婴相齐 92
(五)孔子的政治主张与政治生涯 96
六、战国时期田齐政权的兼并与统一 101
(一)田氏代齐 101
(二)齐威王的改革 104
(三)山东地区的兼并战争 107
(四)齐国的灭亡 109
第三章 秦汉时期政治大一统下的山东政治 11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区沿革 11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112
(二)政区的沿革 121
二、秦朝在山东地区的统治和秦始皇东巡 139
(一)秦朝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政策 139
(二)秦始皇东巡 141
三、秦朝末年山东境内的反秦斗争 143
(一)东西方文化的冲突 143
(二)齐鲁境内的反秦斗争 145
四、曹参治齐及齐地四国叛乱 148
(一)曹参治齐 148
(二)齐国的分割 152
(三)齐地四国叛乱 155
五、汉武帝封禅与齐地方士文化的政治影响 157
(一)泰山封禅 157
(二)方士文化与西汉政治 161
六、西汉中后期的山东政治 165
(一)昭宣时期的山东政治 165
(二)西汉后期山东地区的政治动荡 167
七、新莽末年的赤眉军起义 169
(一)新朝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矛盾 169
(二)赤眉军起义 171
八、东汉初年的山东政局 174
(一)山东地区的割据政权 174
(二)东汉初年的山东社会 175
(三)当地的诸侯国 178
(四)光武帝刘秀的封禅 179
九、东汉中后期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181
(一)地方豪族势力的发展 181
(二)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 184
(三)黄巾大起义中的青州黄巾军 186
十、东汉末年山东地区的割据战争 188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割据下的山东政治 19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沿革 19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192
(二)政权的更迭与政区的沿革 198
二、魏晋时期中央政策的调整与山东士族势力的崛起 213
(一)魏晋政权选举制度的调整 213
(二)山东地方士族势力的崛起 215
三、十六国时期山东地方政权的更迭 218
(一)汉(前赵)、后赵统治下的山东 219
(二)前燕与东晋争夺下的山东地区 221
(三)前秦统治下的山东政局 223
(四)后燕与南燕对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 224
四、北魏统治下的山东政治 228
(一)宋魏争夺下的山东地区 228
(二)北魏统治政策的调整和山东地区的政治发展 230
(三)北魏与南朝的和战对山东政治发展的影响 233
(四)北魏末年山东地区各族民众的起义 234
五、东魏、北齐时期山东地区的社会矛盾和民族融合 235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地位边缘化的山东政治 2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沿革 240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240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 247
二、隋朝的建立与尉迟迥之乱 254
(一)平定尉迟迥之乱 254
(二)隋朝的建立及对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 256
三、隋炀帝东征与隋末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258
(一)隋炀帝东征对山东地区的破坏 258
(二)隋朝末年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259
四、唐朝前期的山东政局 264
(一)统治阶级的政策对山东政局发展的影响 264
(二)泰山的封禅大典 266
(三)齐王李祐、琅琊王李冲的反叛 267
五、“安史之乱”中山东吏民反对叛乱的斗争 270
六、唐后期山东境内的藩镇割据 274
(一)平卢镇的割据 274
(二)横海镇的割据 280
七、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 282
八、唐末、五代山东地区的藩镇割据 286
(一)唐朝末年朱全忠与山东地区藩镇势力的战争 286
(二)五代时期山东的藩镇割据 289
第六章 宋金元时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下的山东政局 294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沿革 295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295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 301
二、北宋前期山东地区的吏治与抗辽斗争 313
(一)以整治贪污和抑制豪猾为中心的吏治建设 313
(二)辽军的南侵与山东军民的抗辽斗争 316
三、宋真宗、仁宗统治时期的山东政治 320
(一)真宗封禅泰山的政治闹剧 320
(二)庆历新政与山东政治 323
四、熙宁变法时期的山东政治状况 327
(一)变法中的山东政局 327
(二)曾巩知齐州 330
五、北宋后期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332
(一)北宋后期的黑暗政治与京东地区社会矛盾的激化 332
(二)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 334
(三)高托山、张仙领导的起义 336
(四)齐州孙列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337
六、女真武装进占山东与山东民众的抗金斗争 340
(一)女真族的崛起与北宋的灭亡 340
(二)山东军民的抗金斗争 342
(三)刘豫傀儡政权在山东地区的统治 344
(四)梁山泊张荣水军的抗金事迹 346
七、金中后期山东地区民众的抗金斗争 347
(一)金中期沂州、济南等地的抗金起义 347
(二)金后期的政治统治和红袄军的起义 350
八、金元之际山东民众的抗蒙斗争与地方的军阀割据 355
(一)蒙古军队的入侵及山东地区民众的抗蒙斗争 355
(二)元朝初年山东世侯势力的割据 357
九、元朝对山东地区的统治与元末红巾军起义 364
(一)元朝在山东地区的政治统治 364
(二)元朝末年的政治腐败与山东农民的反抗 366
(三)明军占领山东地区 369
第七章 明清时期政治极权统治下的山东 37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政权、政区的变迁 372
(一)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372
(二)政权与政区的沿革 375
二、明朝初年的大移民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381
(一)明朝初年山东地区的移民 381
(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382
三、“靖难之役”与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384
(一)“靖难之役”与当时的山东政局 384
(二)明初山东的诸侯王与汉王朱高煦的叛乱 388
四、明朝初、中期的民众反抗活动 391
(一)唐赛儿起义 391
(二)刘六、刘七的起义 392
(三)嘉靖年间青州以矿工为骨干的农民起义 396
五、山东沿海地区军民抗倭及援朝斗争 397
(一)倭寇之害与抗倭斗争 397
(二)万历年间山东民众的抗日援朝 401
六、明朝末年山东民众反抗黑暗统治的斗争 403
(一)临清等地市民反抗矿监、税使的斗争 403
(二)徐鸿儒领导的白莲教起义 405
(三)崇祯年间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 407
(四)山东地区的大顺政权 408
七、明清之际山东地区的政治动荡与抗清斗争 409
(一)孔有德的叛乱 409
(二)清兵南下与山东民众的抗清斗争 411
八、清朝初年山东各地区的抗清斗争 413
(一)鲁西、鲁南农民的反清武装斗争 414
(二)鲁中、鲁东农民的抗清斗争 416
九、乾嘉时期山东的农民起义 417
(一)乾嘉时期山东的政局 417
(二)王伦起义 422
(三)天理教起义 425
第八章 近代社会矛盾冲突中的山东政治历史 430
一、山东地区政治变迁大势与基本特征 431
(一)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 431
(二)区域政治发展的基本特征 432
二、鸦片战争后山东地区政治的动荡 435
(一)太平军北伐与山东的政局 437
(二)转战齐鲁的捻军 439
(三)幅军、信和团、长枪会的武装抗清斗争 444
(四)鲁南与鲁西北的白莲教军反清活动 450
(五)黄崖山惨案 454
三、甲午战争时期的山东战事 457
(一)战争爆发后的山东政局 458
(二)日军登陆荣成 460
(三)威海卫保卫战 462
(四)战后的山东政局 465
四、山东地区的教案与德、英外国势力对山东的占夺 466
(一)巨野教案与《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467
(二)英国强租威海卫 470
五、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473
(一)山东地区教案折射的文化冲突 474
(二)义和团的源流 479
(三)义和团运动始末 484
六、清末新政与山东政局 488
(一)袁世凯主持下的山东新政 488
(二)袁世凯后山东地区的新政 491
(三)济南、周村、潍县三地的开埠 492
七、辛亥革命时期山东反对帝制的革命运动 494
(一)同盟会山东分会的早期活动 494
(二)辛亥革命中的山东独立 496
(三)烟台及胶东各地的武装起义 500
八、民国初年山东地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505
(一)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505
(二)日本对胶州湾的侵占与“山东问题”的缘起 507
第九章 山东现代政治史的发展进程 510
一、政治发展大势及政权更迭与政区变迁 510
(一)政治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基本特征 510
(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山东政区区划 512
(三)国民党统治下的山东政区区划 513
(四)山东日本傀儡政权的政区区划 515
(五)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的政区区划 515
二、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山东政局 517
(一)张树元督鲁 517
(二)田中玉督鲁 518
(三)郑士琦督鲁 519
(四)张宗昌督鲁 520
三、五四运动在山东的响应 522
四、中共组织在山东地区的建立与活动 526
五、国民革命军的北伐和“济南惨案” 530
六、国民党在山东地区统治权的确立 532
(一)孙良诚、陈调元主鲁 532
(二)韩复榘主鲁 534
七、山东的工人、农民革命运动 536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 537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运动 538
八、山东进步学生运动 540
(一)“子见南子”的政治风波 540
(二)要求政府抗战的请愿活动 541
九、乡村建设运动 543
十、日军的进攻与韩复榘的败退 545
十一、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 548
十二、台儿庄战役 550
十三、山东人民的敌后抗战 553
(一)中共领导的抗战 553
(二)国民党的敌后抗战 556
十四、山东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斗争 558
(一)国共两党的政治军事决战 558
(二)山东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贡献 561
参考文献 566
后记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