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合作博弈概述 1
1.1引言 1
1.2博弈论与传统决策论的区别 5
1.3博弈论发展简史 6
1.4博弈论在中国 10
1.5博弈分类 11
1.5.1科学研究中的分类 11
1.5.2博弈论分类中的基本要素 14
1.6新的分类不断提出 19
1.7基于特征函数信息丰富度的合作博弈新分类 22
1.8合作博弈的基本问题 25
1.9博弈的描述形式 28
1.9.1标准式表述 28
1.9.2扩展式表述 28
1.9.3特征函数型表述 30
第2章 经典合作博弈解概念与若干推广 31
2.1经典合作博弈的基本假设 31
2.2经典合作博弈的解概念列举 32
2.2.1稳定集(Stable Set)解概念 32
2.2.2 Banzhaf Value 32
2.2.3核心解(Core) 33
2.2.4 Shapley值解概念 33
2.2.5谈判集解 34
2.2.6内核解 35
2.2.7核仁解 35
2.2.8 Owen解 37
2.2.9 Semivalues半值解概念 37
2.2.10 т值 38
2.2.11 Compromise Solutions 39
2.2.12 Solidarity Value 40
2.2.13 xValue(卡方解概念) 40
2.2.14其余一些解概念 41
2.3经典合作博弈的拓展 42
2.3.1参与程度连续随机化而非二分化 42
2.3.2局中人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子联盟 43
2.3.3支付函数模糊化 43
2.3.4允许局中人数量变化 43
2.3.5特征函数非定比化 44
2.4国内学者提出的合作博弈解概念 45
2.4.1 C值法 45
2.4.2最大熵解概念 46
2.4.3 ZS值 47
2.4.4动态最优PGN向量解概念 49
2.4.5广义特征函数下合作对策的т值 50
2.4.6其他一些国内学者提出的合作博弈解概念 50
2.5解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统一结构 51
2.5.1合作博弈解概念交叉重叠关系 54
2.5.2解概念的公理化 55
第3章 合作博弈解概念精炼:实验博弈 57
3.1合作博弈的解概念精炼:问题的提出 57
3.2解概念精炼的公理化方法 58
3.2.1可加与超可加性 58
3.2.2凸性 59
3.2.3单调性 59
3.2.4有效性 60
3.2.5线性可加性 60
3.2.6匿名性 60
3.2.7一致性 60
3.2.8人口稳定性 61
3.2.9人口公平排序性 62
3.2.10解概念变换不变性 62
3.3公理属性的组合筛选方法 63
3.4公理属性组合筛选方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65
3.5解概念外部检验的必要性 67
3.6解概念外部检验方法之实验经济学方法 70
3.7实验经济学发展简史 72
3.8经济学实验的一般范式 74
3.9经济管理实验的五个基本规范 75
3.10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论争 76
3.11实验博弈 82
3.11.1实验博弈简史 82
3.11.2两个代表性的非合作博弈实验研究 84
3.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合作博弈解概念实验检验的代表性工作 86
3.13实验博弈的新发展——认知实验博弈 88
3.14数理博弈、实验博弈——演绎与归纳、预测与检验 90
第4章 定序合作博弈的若干解概念 92
4.1定义 92
4.2基本假设 92
4.2.1全联盟之外没有外部选择 92
4.2.2个体能力博弈期间不变 93
4.3定序合作博弈的主要变量与属性 93
4.4变量简化的必然性:有限理性 95
4.5有限理性假设的提出 99
4.6变量简化的字典序规则 101
4.7定序合作博弈中最主要博弈变量的确定 104
4.8定序合作博弈的五个解概念 105
4.9 LIRE解概念的公理属性 109
第5章 五个解概念的实验检验 111
5.1实验目的 111
5.2实验变量与变量水平取值 111
5.2.1局中人总数中值取150原因 112
5.2.2局中人总数上限取300原因 113
5.3实验数据组合的确定 113
5.4数字组合的两种描述方式 114
5.5实验指导语、检验规则与奖励规则 117
5.6实验数据显示的解概念 118
5.7检验数据统计结果 119
第6章 高校收入分配两大核心问题:专业职务分级与薪酬级差的客观确定 122
6.1专业职务分级级数问题国内研究概况 125
6.2高校专业技术薪酬级差问题:国内研究概况 126
6.3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简要回顾 128
6.3.1供给制与间接工资制共存阶段 128
6.3.2废除供给制、实行工资分制度阶段 128
6.3.3 1956年高校直接工资制改革 129
6.3.4 1985年职务结构工资改革 130
6.3.5 1993年工资制度改革 131
6.3.6 1999年岗位津贴改革 132
6.3.7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 134
6.4历次工资改革存在的主要不足 136
6.5 2006年绩效工资改革的根本不足 143
第7章 高校专业技术职务定序等级的客观确定 145
7.1科研是高校专业职务分级的最主要依据 145
7.2科研成果分级:定性到定量 146
7.3学术成果的界定与主要形式 151
7.4以期刊论文为学术成果讨论基准的原因 152
7.5基于引文分析的定量评价之优缺点 153
7.6当前学术量化评价根本问题是误用滥用、具体方案设计不合理 156
7.7单篇论文直接评价指标 160
7.7.1引证强度指标 161
7.7.2 Hi指标 162
7.8数据来源 167
7.9基于最佳创造年龄角度的高校专业职务等级划分 171
7.10政策含义 173
7.11不同实力高校之间同一职称的交叉等值关系 174
7.12引文分析对人文学科的适用性问题 175
第8章LIRE解概念确定高校教师薪酬级差 177
8.1高校分配中的管培俊困惑 178
8.2定序等级的确定与高校业绩考核办法的同构性 179
8.3以学术工作定序化结果为基准定序其他人力资本 179
8.4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等级定序 182
8.5 LIRE解概念计算 182
8.6计算结果的理解与讨论 183
8.7 2006年工资改革的两点具体建议 186
第9章 完善研究设计的若干设想 188
9.1实验研究设计的完善 188
9.1.1实验数据的分析 188
9.1.2被试回答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89
9.1.3数据收集改进 189
9.1.4被试选择方面 191
9.1.5研究设计考虑框架效应 192
9.1.6被试回答问题的相同性 192
9.1.7加大实验奖励力度 193
9.1.8认知实验方法 193
9.1.9进行Web-based实验 194
9.1.10引入实验设计方法 196
9.1.11使用脑科学研究手段进行实验 199
9.2研究方法应用于高校薪酬级差问题的完善 200
9.2.1引文数据来源的改进 200
9.2.2引文指标选择问题 201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202
10.1本文基本工作、创新点与主要不足 202
10.1.1基本工作 202
10.1.2两个创新点 202
10.1.3主要不足 203
10.2本文规律的理解 204
10.2.1规律精度问题 204
10.2.2检验显著水平问题 209
10.2.3规律成立的文化约束条件 209
10.2.4实验结果可能支持多个解概念的理解 210
10.3研究结论营销 211
参考文献 212
附录1本书对合作博弈、非合作博弈区别的一个定义 223
附录2《关于高校人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 230
附录3三所代表性高校工作量考核方案要点 232
附录4 PRL期刊1980年发表Article到2008年12月30日被引次数 242
附录5北京理工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2007年) 244
附录6定序合作博弈2012年第1次实验原始数据 247
跋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