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乐土上的耕耘 1
第一章 诗歌的审美心理和内在机制 9
第一节 审美中的美与善 9
第二节 审美中的感性美与理性美 18
第三节 审美心理与西方理论的兼容问题 31
(一)直觉说 31
(二)距离说 36
(三)移情说 41
(四)同构说 45
第二章 诗歌的特征及其形式美感 51
第一节 诗与歌的分离 51
第二节 诗歌的艺术特征 55
(一)鲜明的外在直观形式 58
(二)独具的心灵感发形式 61
(三)别有意味的表现形式 68
(四)不拘一格的结构形式 76
第三节 馀论:“诗”与“志”字源辨识 85
第三章 意境的创造和分类 93
第一节 意境理论的内涵及其形成 93
第二节 意境的创造与接受 100
(一)“一幅画”和“连环画” 100
(二)意句和境句 105
(三)意境的传递与接受 114
第三节 关于意境的分类 124
第四章 诗歌的比兴和象征 133
第一节 比兴和象征的传统 133
第二节 赋比兴的表达及其分类 143
(一)说赋 144
(二)再说比 149
(三)关于兴 154
第三节 “香草美人”象征手法的是与否 160
第五章 声律美与声情美 172
第一节 声律的起源与格律的定型 172
第二节 四声的辨别与格律的推导 182
(一)四声的辨别 182
(二)诗歌的格律及其推导方法 187
(三)押韵与声病 193
第三节 诗歌的声情之美 203
(一)吟唱与吟诵 204
(二)拗体与拗句 207
(三)词牌与选调 211
第六章 “诗家语”的魅力与特点 216
第一节 “诗家语”的提出 216
第二节 “诗家语”的逻辑形式 223
(一)意会 224
(二)错接 228
(三)通感 232
第三节 “诗家语”的语法特点 234
(一)语序的错综 235
(二)成分的省略 243
第四节 “诗家语”的推敲和修改 246
(一)新奇而自然 252
(二)凝练而含蓄 253
(三)形象而传神 255
第七章 诗思与技巧美 258
第一节 诗思的形式和特点 258
第二节 诗思的感发 264
第三节 技巧:成功诗思的凝聚 272
(一)续续相生,连跗接萼 272
(二)以乐写哀,以哀写乐 276
(三)影略含蓄,更透一层 281
(四)借叶衬花,反面着笔 285
第八章 诗人性情与风格美 289
第一节 性情与诗美 289
第二节 诗人性情的表露 296
(一)胸襟——诗人之基 296
(二)想象——诗人之资 299
(三)物色——诗人之才 303
第三节 性情美与风格美 306
(一)个性与风格的产生 306
(二)性情与风格的差异 313
(三)风格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322
第九章 典故的巧用 329
第一节 典故的由来及其功能 329
第二节 典故巧用的形式 336
(一)正用与反用 336
(二)明用与暗用 342
(三)借用与化用 347
第十章 古代诗歌审美理论溯洄 355
第一节 诗歌审美理论的早期来源 355
(一)古代音乐理论的影响 355
(二)《周易》“立象尽意”方法论的产生 360
(三)《庄子》个体生命意识的注入 365
第二节 诗歌审美理论的历史溯洄 371
(一)特征论——对语言艺术特征及其功能的体认 371
(二)批评论——对审美趣味多元化特点的认识 375
(三)创作论——对诗歌想象艺术的辩证思考 378
(四)风格论——对艺术才性形成的全面观照 382
(五)格调论——对“尊唐祧宋”的认同与纷争 392
后记 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