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与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社编
  • 出 版 社:北京:文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1033485
  • 页数:49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运城盆地东部聚落考古调查报告。通过聚落形态的研究,来揭示运城盆地从新石器到早期青铜时代社会形态变迁的过程,或说社会复杂化发展的过程,并重点探讨龙山时代前后社会结构的特征与变化,从而确立本地区在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

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课题的缘起、规划与设计 1

第二节 运城盆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与考古背景 2

一 自然环境 2

二 历史沿革 4

三 运城盆地考古简史 5

第三节 运城盆地区域考古调查方案及实施 5

一 调查方法与实施线路的设计 5

二 资料的整理:遗址与聚落的确认 7

三 调查经过 10

四 本书的写作 11

第二章 GPS与GIS的应用 13

第三章 涑水河流域遗址 17

第一节 遗址分布概况 17

第二节 绛县境内的遗址 18

一 龙家坡遗址 18

二 申家坡Ⅰ号遗址 18

三 申家坡Ⅱ号遗址 18

四 峪南遗址 21

五 北杨遗址 27

六 西沟遗址 30

七 沟西Ⅰ号遗址 34

八 沟西Ⅱ号遗址 38

九 柿树林遗址 39

一○ 东吴壁遗址 40

一一 西吴壁遗址 45

一二 孔家庄遗址 49

一三 西荆遗址 50

一四 小张遗址 54

一五 西杨遗址 57

一六 东仇遗址 57

一七 周家庄遗址 59

一八 横水Ⅰ号遗址 74

一九 横水Ⅱ号遗址 74

二○ 栱北遗址 76

二一 贾家堡遗址 77

二二 下庄遗址 80

二三 新庄遗址 80

二四 柳庄遗址 84

二五 东外遗址 85

二六 坡底遗址 87

二七 柳泉Ⅰ号遗址 89

二八 柳泉Ⅱ号遗址 92

二九 裴家堡遗址 92

三○ 宋庄北堡遗址 93

三一 宋西遗址 95

三二 东山底Ⅰ号遗址 97

三三 东山底Ⅱ号遗址 99

三四 西山底Ⅰ号遗址 99

三五 西山底Ⅱ号遗址 101

第三节 闻喜县境内的遗址 103

一 官庄遗址 103

二 仓底遗址 104

三 湖村遗址 111

四 上社观遗址 116

五 魏家园遗址 118

六 王家园遗址 119

七 裴柏遗址 119

八 文店Ⅰ号遗址 121

九 文店Ⅱ号遗址 122

一○ 文店Ⅲ号遗址 123

一一 东姚遗址 124

一二 北中庄遗址 125

一三 下中庄Ⅰ号遗址 125

一四 下中庄Ⅱ号遗址 128

一五 新农村遗址 128

一六 张家庄遗址 128

一七 程家庄遗址 134

一八 冀鲁遗址 137

一九 丁店遗址 139

二○ 仪张遗址 140

二一 郭家庄遗址 141

二二 郭店遗址 143

二三 南宋遗址 144

二四 韩家庄遗址 146

二五 李家房遗址 148

二六 下邱遗址 149

二七 上邵王遗址 152

二八 鲁豫遗址 155

二九 吉家峪遗址 156

三○ 柴家峪遗址 158

三一 东峪遗址 159

三二 西阳泉头Ⅰ号遗址 161

三三 西阳泉头Ⅱ号遗址 162

三四 寺底遗址 163

三五 刘古庄遗址 165

三六 蔡薛遗址 165

三七 岳家园Ⅰ号遗址 165

三八 岳家园Ⅱ号遗址 167

三九 上峪口遗址 167

四○ 蔡庄Ⅰ号遗址 170

四一 蔡庄Ⅱ号遗址 172

四二 梨凹遗址 172

四三 冷泉遗址 172

四四 孙村Ⅰ号遗址 173

四五 孙村Ⅱ号遗址 176

四六 孙村Ⅲ号遗址 177

四七 孙村Ⅳ号遗址 178

四八 孙村Ⅴ号遗址 179

四九 冯村遗址 181

五○ 坡申Ⅰ号遗址 182

五一 坡申Ⅱ号遗址 183

五二 店头堡遗址 183

五三 小泽遗址 191

五四 大泽Ⅰ号遗址 191

五五 大泽Ⅱ号遗址 193

五六 南郭遗址 194

五七 裴社Ⅰ号遗址 196

五八 裴社Ⅱ号遗址 198

五九 裴社Ⅲ号遗址 198

六○ 保安遗址 198

六一 花鸡沟遗址 199

六二 柏范底遗址 199

六三 辛庄上遗址 200

六四 河底遗址 201

六五 南姚Ⅰ号遗址 203

六六 南姚Ⅱ号遗址 204

六七 南王遗址 208

六八 柏底Ⅰ号遗址 210

六九 柏底Ⅱ号遗址 210

七○ 柏底Ⅲ号遗址 211

七一 后宫Ⅰ号遗址 212

七二 后宫Ⅱ号遗址 213

七三 前偏桥遗址 214

七四 上偏桥遗址 219

七五 十八堰Ⅰ号遗址 220

七六 十八堰Ⅱ号遗址 222

七七 南白石遗址 222

七八 蔡村遗址 227

七九 下院Ⅰ号遗址 228

八○ 下院Ⅱ号遗址 233

八一 汾村遗址 233

八二 余家岭遗址 234

八三 三河口遗址 238

第四节 夏县境内的遗址 239

一 沙流遗址 239

二 西晋遗址 244

三 水南遗址 244

四 坡底遗址 248

五 月芽堡Ⅰ号遗址 250

六 月芽堡Ⅱ号遗址 251

七 西张遗址 252

八 小张遗址 254

九 杨村遗址 254

第五节 运城市(盐湖区)境内的遗址 256

一 东孙坞遗址 256

二 西曲马遗址 258

三 太方遗址 258

四 冯村遗址 260

五 老杜遗址 261

六 新杜遗址 262

七 新郭遗址 264

八 西阳遗址 265

九 姚张西遗址 266

第六节 临猗县境内的遗址 266

一 董家庄遗址 266

二 东三里遗址 267

三 南庄遗址 268

四 西乔阳遗址 269

五 高头庄遗址 272

六 杨家堡遗址 274

第四章 青龙河流域遗址 275

第一节 遗址分布概况 275

第二节 闻喜县和夏县境内的遗址 278

一 王赵遗址 278

二 东跃遗址 279

三 东下冯—埝掌遗址 279

四 埝掌遗址 288

五 崔家河Ⅰ号遗址 289

六 崔家河Ⅱ号遗址 294

七 崔家河Ⅲ号遗址 295

八 常马遗址 296

九 大理遗址 297

一○ 圪塔遗址 297

一一 牯垛遗址 300

一二 牯垛岭遗址 302

一三 楼底遗址 302

一四 西阴遗址 303

一五 东阴遗址 309

一六 苏庄遗址 317

一七 阴庄Ⅰ号遗址 318

一八 阴庄Ⅱ号遗址 319

一九 下张遗址 320

二○ 尉郭遗址 320

二一 中卫遗址 323

二二 大台遗址 323

二三 白张遗址 323

二四 南坡底遗址 325

二五 山底遗址 326

二六 陈村遗址 326

二七 裴介Ⅰ号遗址 330

二八 裴介Ⅱ号遗址 335

二九 姚村遗址 337

三○ 南卫遗址 337

三一 辕村Ⅰ号遗址 343

三二 辕村Ⅱ号遗址 350

三三 上渰底遗址 351

三四 堡尔遗址 356

三五 史家遗址 356

三六 南吴遗址 362

第三节 运城市(盐湖区)境内的遗址 365

一 吕儒遗址 365

二 壕头遗址 373

三 下王遗址 373

四 丁家卓遗址 375

五 西纽遗址 375

六 张良遗址 379

七 汤里Ⅰ号遗址 379

八 汤里Ⅱ号遗址 381

九 磨河遗址 382

一○ 东郭遗址 382

一一 安邑遗址 383

第五章 运城盆地东部各时期聚落形态的特征 385

第一节 仰韶早期的聚落 385

一 文化属性 385

二 聚落的分布 385

三 聚落等级划分 387

四 聚落群划分 387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389

第二节 仰韶中期的聚落 391

一 文化属性 391

二 聚落的分布 392

三 聚落等级划分 395

四 聚落群划分 395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01

第三节 仰韶晚期的聚落 403

一 文化属性 403

二 聚落的分布 403

三 聚落等级划分 406

四 聚落群划分 407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11

第四节 庙底沟二期的聚落 413

一 文化属性 413

二 聚落的分布 414

三 聚落等级划分 418

四 聚落群划分 419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26

第五节 龙山时期的聚落 426

一 文化属性 426

二 聚落的分布 427

三 聚落等级划分 431

四 聚落群划分 432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34

第六节 二里头时期的聚落 435

一 文化属性 436

二 聚落的分布 437

三 聚落等级划分 441

四 聚落群划分 443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44

第七节 二里岗时期的聚落 445

一 文化属性 445

二 聚落的分布 445

三 聚落等级划分 448

四 聚落群的划分 448

五 生产经济与资源获取 450

第六章 运城盆地东部聚落形态的演变 451

一 仰韶早期 452

二 仰韶中期 454

三 仰韶晚期 459

四 庙底沟二期 462

五 龙山时期 465

六 二里头时期 468

七 二里岗时期 470

八 总结与讨论 472

附表 运城盆地遗址登记表 477

后记 488

英文提要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