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诗学本体论 7
第一节 传统诗学本体论的缺失 7
第二节 诗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 15
第三节 解答诗学本体论的新思路 17
第四节 诗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 23
第五节 诗歌:创造和接受的社会交流过程 27
第二章 诗歌作品论 35
第一节 西方美学家的文学作品结构模式 35
第二节 诗歌:多层次的语言结构系统 39
第三节 诗歌作品结构的召唤性 47
第三章 诗歌接受论(上) 57
第一节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启示 58
第二节 接受者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 61
第三节 语符—意象思维:从文字到意象 65
第四节 二级阅读:反思性阐释和视界交融 71
第五节 诗歌接受的心理进程 78
第四章 诗歌接受论(下) 92
第一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92
第二节 诗歌接受是一种社会交流活动 101
第三节 诗圈与读者群 105
第五章 诗歌创作论 110
第一节 从现实的读者到“隐匿的读者” 111
第二节 从意象到文字:意象—语符思维 117
第三节 创造更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 129
第六章 诗学价值论 136
第一节 诗学价值:作品对读者的审美效应 136
第二节 读者直接参与诗学价值的创造 141
第三节 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 145
第四节 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 153
第七章 诗学效果论 162
第一节 从多元价值向多元效果转化 162
第二节 效果:对读者视界的改变 167
第三节 效果:纵向的历史影响 173
第四节 效果:横向的交互影响 179
第八章 诗学批评论 184
第一节 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 184
第二节 批评的有效性与价值尺度 190
第三节 诗学批评的主体性与对象性 196
第四节 接受诗学的诸种批评模式 202
第九章 诗歌接受个案 210
第一节 徐夤《尚书惠蜡面茶》若干问题考论 210
第二节 满瓯似乳堪持玩,应缘我是别茶人 232
第三节 春风吹破武林春,从来佳茗似佳人 250
第四节 时代的前哨,大众的良朋 259
第五节 审美的力度: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写作的得与失 274
参考文献 290
附录一 “接受诗学”系列论文索引 293
附录二 作者著述一览 294
后记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