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政治伦理基础理论概述 27
第一节 政治伦理的内涵与本质 27
一、政治伦理的内涵 27
二、政治伦理的本质 31
第二节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思想 33
一、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34
二、道家政治伦理思想 37
三、法家政治伦理思想 40
第三节 西方政治伦理思想的发展 44
一、古希腊的美德政治伦理 45
二、中世纪的神性政治伦理 49
三、非道德主义的政治伦理 50
四、近现代的权利政治伦理 52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精髓 55
一、无产阶级的伦理关怀 56
二、政治权益的道德评价 60
三、政治制度的正义评判 62
第五节 井冈山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发展 64
一、井冈山精神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精髓 64
二、井冈山精神推动了我国政治伦理的实践演进 66
第二章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与基本内涵 72
第一节 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形成 72
一、时代背景 73
二、地理条件 78
三、人文因素 81
四、思想基础 86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的科学内涵 91
一、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92
二、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97
三、艰苦奋斗、百折不挠 100
四、不怕牺牲、无私奉献 103
五、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105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的地位与基本特征 108
一、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 108
二、井冈山精神的基本特征 110
第三章 井冈山精神的政治伦理定位 113
第一节 井冈山精神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范畴 113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主体伦理指引下的井冈山精神 114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关系伦理引导下的井冈山精神 116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制度伦理指导下的井冈山精神 119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属于中国共产党政治伦理范畴 121
一、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22
二、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24
三、井冈山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126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属于中华民族政治伦理范畴 128
一、井冈山精神秉承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优良传统 129
二、井冈山精神延续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130
三、井冈山精神张扬了中华民族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133
第四章 井冈山精神的政治伦理构成 135
第一节 井冈山精神体现的政治价值意识 135
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135
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39
三、艰苦奋斗的创业意识 140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凸显的政治伦理原则 143
一、平等原则 143
二、民主原则 145
三、为民原则 146
四、“党的领导”原则 148
第三节 井冈山精神包含的政治伦理规范 149
一、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150
二、敬业敬职、忠诚奉献 151
三、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152
四、团结协作、顾全大局 152
五、遵纪守法、率先垂范 154
第五章 井冈山精神与新时期行政伦理建设 156
第一节 井冈山精神对新时期行政伦理建设的重要价值 156
一、井冈山精神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157
二、井冈山精神有益于政治体制改革伦理的确立 162
三、井冈山精神有益于党的执政理念的深化发展 164
四、井冈山精神有益于我国行政伦理失范治理 167
第二节 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新时期行政伦理建设的必要性 169
一、满足增强党员干部自身修养的需要 169
二、符合提高全体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169
三、回应党的执政合法性面临挑战的需要 170
第三节 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新时期行政伦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170
一、井冈山精神的存续要坚持时代化 170
二、井冈山精神的利用要坚持实践化 172
三、井冈山精神的宣传推广要坚持大众化 175
第四节 弘扬井冈山精神、加强新时期行政伦理建设的主要途径 177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塑造新型政治伦理价值理念 177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完善不合理的政治伦理制度规范 178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规范不良行政伦理主体行为 179
第六章 井冈山精神的政党伦理价值及其实现 181
第一节 新时期政党伦理异化问题及其原因探析 181
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伦理异化问题 181
二、执政党伦理异化问题的原因分析 189
第二节 井冈山精神是加强执政党伦理建设的优质资源 191
一、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 191
二、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党风 198
三、井冈山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严明党纪 200
第三节 弘扬井冈山精神推进新时期执政党伦理建设 204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204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养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 205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秉承实事求是传统 205
四、弘扬井冈山精神,倡导艰苦奋斗之风 207
五、弘扬井冈山精神,严守党纪党规,拒绝贪污腐败 208
结论及研究展望 210
参考文献 213
后记 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