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政府在抗战前的准备 1
战争爆发,长江航运肩负起大撤退的重大战略任务 4
第一章上海航业的西撤与支前 7
江海轮船撤入长江 7
招商局推动构筑江阴阻塞线 10
百万大军开赴京沪 13
第二章上海民营厂西撤 18
林继庸到达上海 18
工厂撤出上海的主力:木船 20
交通部动作迟缓,沪镇联运处形同虚设 24
第三章 卢作孚东 26
常驻首都南京 27
关注苏、锡商运和工厂迁川,适时成立民生镇江办事处 29
各公司在镇江竞争激烈 31
第四章 南京失守前后的撤运 34
金陵兵工厂西撤 34
杭州、南昌飞机厂西撤 36
军政机关的撤离 37
范旭东痛失永利厂 39
木船云集,马当封锁线外之窘境 40
第五章 民生承运万吨兵工器材赴渝 42
汉渝线承运1万吨兵工器材 42
军方拉差,打乱了运输计划 43
宜昌转口设备不足,影响装卸进度 44
金陵厂自雇木船西撤 45
宜渝线分两段运输 47
驳复兵工署的指责 48
多方设法提高宜万转口能力 50
续运4000吨 51
第六章 卢作孚在水运处问题上的成功与失误 53
提出改变军差办法未被采纳,策划成立军委水运处,卢作孚突显经商大智慧 53
民生利用水运处职权处理同业竞争关系 64
顾祝同状告卢作孚,卢作孚适时放弃提高兵工器材运价 66
民俗轮全装商货被揭露,民生公司改进工作挽回影响 69
把交通部职权揽过来,把顾祝同电报顶回去 73
何应钦等多名将领反对卢作孚,伍极中提出应对建议 74
蒋介石批准卢作孚包运计划,军委会下令撤销水运处 76
第七章 王洸临危受命,执掌汉口航政局 81
张嘉璈的考核 81
重任在肩 83
建造水泥船封锁田家镇航道 85
第八章 上海航业全力以赴承担武汉撤退 90
招商局领衔在汉宜线承运8万吨兵工器材 91
民用企业的西撤 99
卢作孚设法解决宜昌转口能力不足的问题 114
围城时刻 122
第九章 宜昌转运与民生公司 132
8万吨兵工器材转运重庆 132
兵工器材运量大起大落 133
卢作孚赴宜解决万县转口费 136
张挽澜建议开辟短途航线未被采纳 137
卢作孚执行蒋介石电令,开辟宜巴客运航线 138
为贯彻蒋介石批示,狠抓缩短停港时间,加强木船输运 141
为搭运自用油物料,婉拒军方成立督运机关 145
第十章 揭开推迟宜昌抢运之谜 147
田家镇失守,卢作孚决定开辟短途航线 147
卢作孚推迟抢运148缘何推迟宜昌抢运 150
卢作孚决策之功过 157
第十一章 两个月的宜昌抢运 159
短途航线密集发运民生油料,宜万线上全部装运兵工器材 160
一条特殊客运航线的诞生 164
巴东、巫山、奉节接纳上运器材 165
渝频放驳船亦难解困,卢作孚飞渝征集木船 167
及时恢复兵工器材专轮运输,自行大幅提升货运价格 170
两个月抢运,尚存兵工器材两万吨 173
第十二章 招商局沟通川鄂湘,江海大轮撤入川江 177
开辟湘宜线,沟通湘鄂川 177
江海大轮胜利进川 179
王洸筹建机械绞滩站助轮木船进川 187
第十三章 兵工署力促民生疏运,八万吨器材全部到渝 191
恢复商货运输出现反复 191
抢运宜昌器材160余天完成,续运三斗坪大件 193
沿江小港器材持续西运 199
民生答复兵署:抢运下游器材,殊难兼顾 202
万县器材11月下旬全部运完 203
8万吨兵工器材全部到渝 209
第十四章 民营厂矿器材在川江的疏运 212
民生尽力疏运民营厂矿器材进川 212
民生多种经营战略获胜,投资合作企业器材优先进川 215
豫丰、裕华两厂通过多种渠道西撤 229
政府调动大批木船迁运民营厂矿进川 241
第十五章 矛盾重重的川江商货运输 250
招商、民生组织汉渝商货联运 250
民生争运汉渝商货 251
民生力图压制外轮运价上涨 252
招商局协庆轮营运受到民生压制 253
招商局的桐油储运,引发民生与贸委会矛盾 255
争运商货各出奇招 257
第十六章 王洸妥善处理民生公司航线专营要求 261
四川省政府批准渝合等线由民生专营 261
王洸签呈驳回民生公司航线专营要求 262
卢作孚筹划遏制省外船舶进川经营 263
激辩中产生方案,交通部称其方案“颇费苦心” 265
王洸坚持原定方案,民生终失航线专营权 266
王洸多次发文令民生维持渝合线枯水通航 267
航政局依法办事决无偏徇,卢作孚继续支持航政事业 269
第十七章 宜昌失守前的紧急抢运 270
招商局湘宜线分段接驳,湘桂兵工厂再迁重庆 270
蒋介石部署枣宜会战,童少生组织抢运器材 272
陈诚奉命指挥宜昌战役,何应钦限期抢运宜昌器材 274
第十八章 高等院校和文化机关的西撤 280
日机疯狂轰炸高校等文化设施 280
高等院校西撤 282
文化机关的西撤 290
文艺、抗敌救亡组织汇聚武汉 292
西行途中 295
文化精英会师重庆 302
第十九章 大撤退结出丰硕战果 304
兵工企业全部撤入川湘,新制兵器源源送往前线 305
奠定了大后方经济基础,基本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308
后记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