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夔与舜 1
二 “硕”与“美” 18
三 “蝤蛴”考 24
四 “美”与“大” 29
五 道之“玄妙” 33
六 “利其有”与“用其无” 38
七 “仁”与“人” 43
八 “起”与言《诗》 48
九 “A而不B” 54
一○ “美”与“善” 57
一一 “文胜质则史” 59
一二 “份份”与“彬彬” 62
一三 闻乐与忘味 66
一四 “兴观群怨”与“识名” 71
一五 知与不知 79
一六 文化与形式 83
一七 “知者乐水” 86
一八 “野于饮食” 89
一九 “深造自得” 90
二○ “忠”与“孝” 92
二一 “以意逆志” 95
二二 《易》之“经”与“传” 99
二三 “物相杂,故曰文” 104
二四 “道”与“技” 110
二五 “神遇”与“心听” 117
二六 “因其固然” 119
二七 “得于手而应于心” 121
二八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24
二九 “道”与“首” 127
三○ “壹心”与“专心” 130
三一 “文害用”与“文无害” 135
三二 声、音、乐 138
三三 “朱弦疏越” 141
三四 “形”与“象” 144
三五 “形象” 148
三六 “象成” 162
三七 嗟叹与咏歌 165
三八 俳优侏儒 174
三九 “五至”和“三无” 177
四○ “情”与“志” 181
四一 “主文谲谏” 185
四二 风、雅、颂 187
四三 周南、召南 193
四四 “放”与“写” 196
四五 “发愤著书” 199
四六 成名成家 208
四七 文学和生命欲 210
四八 《论衡》与汉末的思想解放 214
四九 音乐以“悲”为美 216
五○ 采诗 221
五一 “咸非本义” 223
五二 子学之产生 227
五三 “恻隐古诗之义” 232
五四 《汉志》今译商榷 234
五五 “无弦琴”解 249
五六 “炜烨”和“谲诳” 253
五七 “选官”与“选佛” 269
五八 司空图《诗赋》臆斠 289
五九 《二十四诗品》选解 298
六○ 东坡尚“意” 318
六一 禅语别读(1) 327
六二 禅语别读(2) 330
六三 “反语”之灵异 333
六四 标点符号 338
六五 千岁·嗺酒·马上催 341
六六 “有”与“国” 344
六七 “施”与“旋” 348
六八 鸟声之误读 351
六九 声辞 367
七○ “拟容取心” 376
七一 夸饰与理 380
七二 “曲写” 387
七三 “烦句” 396
七四 “望”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