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3
应似飞鸿踏雪泥(代序) 3
经济研究 3
一、亢旱后的浦江农民生活 3
二、“禁用现洋,只用钞票”是怎么一回事? 8
三、日本往哪里去? 14
四、评中国银行二十四年度营业报告书 19
五、“开发华北”问题的检讨 25
六、为什么川越会升任驻华大使 30
七、一笔总帐 33
八、我国田赋的积弊与整理 40
九“誓以青年身心保卫祖国” 47
十、重弹旧调的“中日经济提携” 49
十一、日本军部 52
一、北行途次 59
新闻通讯 59
二、国防线上的石家庄 63
三、平津失守与平汉前线 66
四、苏州河中的五日夜 72
五、熊式辉之言 76
——江西省的动员民众办法 79
六、记九江姑塘战事 79
七、赣北战地见闻 82
八、战地访问李汉魂将军 85
九、大战火烧山 89
十、庐山脚下游击战 94
十一、金轮峰歼敌记 97
十二、一年来的新四军 100
十三、江南游击区横断面 105
十四、在新四军与四个俘虏的谈话 115
十五、陈毅将军访问记 120
十六、越过江南敌人封锁线 127
十七、地方游击队是怎样产生的 133
——记丹阳游击队 133
十八、较场口事件目击记 141
十九、陪都又一大暴行大血案 144
暴徒行凶捣毁《新华日报》营业部 144
二十、中共代表团招待记者 147
周恩来同志发表声明 147
二十一、在法庭上 150
——较场口血案听审记 150
二十二、下关惨案的经过 155
二十三、南京谈判 160
二十四、南京一周 165
二十五、只打不谈的一周 169
二十六、渺茫的庐山 173
二十七、“等”时间 176
二十八、时局的激流 179
二十九、恶化的局势 185
三十、打,骗,拖! 189
三十一、绝路 192
三十二、“拖”“骗”已到尾声了 195
三十三、歧途 199
三十四、西洋镜快拆穿了 203
三十五、南京之秋 207
三十六、和平——已经死掉了! 210
日本研究 217
一、与敌国内反战的人民团结起来 217
二、清算一年来的日寇 223
三、悲惨的日本劳动者 230
四、论米内内阁 235
五、黯澹的近卫内阁 246
——论小仓、丰田、铃木三人之登台 254
六、近卫内阁改组的意义 254
七、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258
八、由近卫到东条 260
九、日寇所谓“临战体制” 265
十、东京大狱 272
十一、为美国借箸一筹 275
十二、挽救太平洋战局危机的关键 280
十三、日汪关系演变的新阶段 285
十四、人类命运之键 296
十五、重大而长期的战争 299
十六、苏日关系与盟国团结 304
十七、论日寇攻势的新阶段 310
十八、彻底粉碎日寇“求和”阴谋 317
专论·杂文 327
一、国际主义者与民族解放 327
二、孙中山先生与宪政 332
三、孙中山先生与苏联 341
四、为民主的中国奋斗到最后 346
五、忆黄源 350
六、在战地的丘东平同志 354
七、论慎独 356
八、爱祖国 359
九、法西斯荒谬的国家理论 361
十、说“左涂右抹”“东摆西摇” 367
十一、清朝文化思想统治兼记明末清初 369
几个有操守的学人 369
十二、送鹿地亘夫妇回国 374
十三、悼念之余 378
政论·回忆 383
一、关于思想工作 383
二、对学术研究的三点希望 391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岁! 398
四、喜见《辞海》出版 408
五、对《江海学刊》的一点希望 412
六、忆荻秋同志 414
七、对少奇同志的怀念 418
八、政治工作是党的事业的生命线 423
——学习《周恩来选集》(上卷)的一点体会 423
九、纪念郭老 学习郭老 430
——郭沫若同志诞辰九十周年感怀 430
十、郭老与《十批判书》 439
十一、在云岭叶挺住过的地方 444
十二、孙冶方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面镜子 448
新闻研究 455
一、两年来本报所组织的几种群众运动 455
——在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全军新闻 460
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460
二、关于新闻写作问题 460
三、悼念人民的新闻战士浦熙修 467
四、学者与战士 472
——回忆潘梓年同志 472
五、祝《金华报》复刊 484
六、党报史上的光辉一页 486
——纪念《新华日报》创刊四十五周年 486
七、忆《新华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华岗同志 500
八、毛泽东同志与《新华日报》 507
九、增强党性 深入群众 513
——学习《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513
十、悼念田伯萍同志 517
十一、学习恽逸群同志 520
十二、附录 一九五七年二月在上海 526
新闻座谈会上的发言 526
十三、后记 532